惠簡洞是龍門石窟的洞窟之一,位於萬佛洞南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惠簡洞
- 特點:敞口似龕的中型洞窟
- 造像風格:一佛、二弟子、二菩薩
- 主尊:彌勒佛
洞窟簡介,造像特徵,小奉先寺,藝術價值,
洞窟簡介
位置:萬佛洞南側
造像特徵
惠簡洞的主尊為善跏趺坐的彌勒造像,高3.10米。主像的右側雕一弟子。值得注意的是,主像的面相,極富女性的魅力,有著豐滿圓潤的面龐、舒展秀麗的眉宇以及溫文沉靜的目光,面龐還略帶有和藹慈祥的神情。這些無不顯示出女性美的儀態。這種形象的塑造也使我們聯想到龍門石窟最大、最為精美的一尊佛像——盧舍那大佛。
小奉先寺
惠簡洞是由惠簡法師於唐鹹亨四年(673)年為唐高宗、武則天所開鑿的洞窟,惠簡同時也是大盧舍那像龕的“檢校僧”,承擔著開鑿大盧舍那像龕的任務。正因如此,惠簡洞佛像的神態與盧舍那大佛如出一轍,而右側的弟子阿難形象也與盧舍那大像龕的阿難十分相似。侍立兩旁的菩薩身軀豐滿、姿態優美與盧舍那像龕的菩薩像風格一脈相承。所以惠簡洞就被人們稱為“小奉先寺”。
藝術價值
龍門石窟作為皇家石窟藝術的典範,在造像題材上豐富多樣,惠簡洞等彌勒造像窟龕的出現,為龍門石窟造像題材留下了一筆豐富的石刻藝術寶藏。惠簡洞的彌勒造像豐滿圓潤、面露慈祥之意,充分體現了中國佛教造像的中國化、世俗化的特點,為佛教造像藝術的創新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同時,作為皇家石窟的典範,龍門石窟洞窟開鑿的背後也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惠簡洞等彌勒造像窟龕的開鑿正是深刻印證了這一點,武則天稱帝前後,龍門石窟的彌勒造像最盛,這一時期的彌勒造像在龍門石窟的出現,是由於武則天基於政治上的需要而加以提倡的結果,因此也為研究武周時期的政權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