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社區報

惠州社區報

"廣州日報·惠州社區報 藉助廣州日報報業集團采編、發行、運營方面的優勢平台創辦,目前暫一周兩期,每期16個版。

《惠州社區報》集社區化、民生化、生活化於一身,突出其貼近性、實用性與趣味性。版面設定了區區大事、鎮街之窗、鄰里我家等10個特色專欄,新聞報導覆蓋惠州全市,報刊免費贈與我市社區居民閱讀,力爭實現惠州報刊發行量的第一位。

期刊介紹,期刊定位,主要欄目,發展歷史,

期刊介紹

歷經近2個月的緊張籌備,2013年9月27日,惠州新聞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天:廣州日報惠州社區報終於在惠州落地。社區報一出街,在惠州社區引起熱烈反響,惠州各界也對這個新生命的誕生,予以高度關注和支持。
在籌備創刊號的日子裡,位於惠城區東平東湖花園六區的本報編輯部,每天人來人往,成為社區里最熱鬧的地方。許多讀者打來熱線電話,表達關注與祝福。東湖社區的兩位老人家,還代表眾多業主上門反映情況。許多編輯、記者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大部份還是女孩子,他們懷抱著建設社區的新聞理想和青春激情,加入本汗紙想鴉報團隊後,立即按照采編要求,戲祝棕一個個社區走訪調查,廢寢忘食,經常挑燈夜戰,在忙碌與發現中收穫快樂。
新聞夢想 苦中有樂
當看到報紙面世那一刻,許多同事動情地鼓掌、落淚。羅細妹說,那些天她除了跑惠城區的幾個社區外,還跑到博羅、大亞灣、惠東採訪外地社區,每天回來還要整理成文,26日晚上她激動得一直睡不著,畢竟這是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而成果就馬上看見,太有紀念意義了。
社區報“小黃帽”發行隊伍,由100多位社區大嫂大叔組成,她們大多是下崗職工,但吃苦耐勞,對工作盡心盡責。當時,還發生了一段大家團結一心、化險為夷的小插曲。9月27日凌晨3點,滿載本報創刊號的2輛運報車就從廣州出發,不料在送往惠州途中,其中一輛在廣惠高速博羅段爆胎,致使報紙在上午10點多才送到惠州。因為創刊號分上下兩疊,一疊沒來另一疊也被不能提前傳送。一位同事打趣說,“創刊號內容太厚重了,連貨車都扛不住啊”。
待分發完報紙後,已經中午了,發行員們顧不上吃飯,或者簡單扒了幾口自帶的乾糧,就騎上電動車奔赴各個社區了。而在雍逸園、德威等小區,物業公司負責人早已在小區門口等候接應了。
在發行上,社區報獨闢蹊徑,採取與小區物業公司深度合作的辦法,由物業公司負責小區內的報紙直投。目前,已同20多家小區物業簽約。其他小區的委託發行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中。在未簽約的小區,發行員就必須獨自進小區將報紙分送到業主家裡或信報箱中,這同樣需要物業保全的配合。
居民熱捧社區報
創刊號以《社區夢》為主題,派出記者采寫了全市42個社區的景貌特色及未來展望,其它沒上創刊才厚號的社區也將陸續在今後的社區報上刊出。“看了今天的社區報導,才知道自己居住的社區有那么多故事呢!社區報就是我們社區生活的好朋友。”街坊們拿到《社區夢》創刊號後,看到寫有自己社區的報導,都非常興奮。
廣州日報惠州社區報,是廣州日報開闢珠三角、服務大廣東的重要一站,創刊活動也牽動著許多廣州讀者的心。廣州盧先生是專門從事報紙收藏的發燒友,他是廣州日報的忠實讀者,也一直關注惠州的發展。報紙一創刊,他立即打來電話,希望能獲贈20份廣州日報惠州社區報,用來收藏和贈送親友等。
家住惠州江北的黎先生來電,表揚本報發行員送拘鑽笑報及時、熱心,同時諮詢惠州社區的訂報事宜。其實,只要您訂閱或在報禁閥擔刊亭購買《廣州日報》,每周五都會看到夾在裡面的《廣州日報惠州社區》。
報紙辦得怎么樣,讀者和市場最有發言權。期待您的關注和意見、建議。我鑽探整擔們盼望著將來能有更多的社區業主們自己寫自己身邊的故事,或將自己看到的有趣事寫成文章提供給我們登在社區報上,甚至還可以親自來社區編輯部一起參與討論如何辦好某個版面、欄目。
本報記者 石占衛
記者心語
嚴巧玲:感受責任與價值
看到忙碌了大半個月的《廣州日報惠州社區》在9月27日終於誕生的那一刻,忽然覺得所有的困難和委屈都消失不見了。作為一名菜鳥級別的小記者,每天最大的痛苦和最大的樂趣都是跑跑跑、寫寫寫。懂擊戒一開始覺得好玩的事兒,後來漸漸變成了一種責任,體會到記者的價值,從開始的盲頭亂撞漸漸學會要有計畫地深思熟慮。但最讓我受到鼓舞的,莫過於在採訪中遇到熱心的街坊們,他們不厭其煩地回答著自己的問題。還有市民給我打了兩次電話,問報紙什麼時候出,他十分期待能早日看到,這些小事都在鞭策著我們要做得更好。
羅細妹:難忘的不眠之夜
廣州日報惠州社區創刊號是我第一次以正式記者的身份參加采寫,這對於我從入大學之門就希望成為一名記者的人而言,內心何止激動。說實話,十多個社區的走訪實在累得夠嗆,白天走訪,晚上趕稿,有時候得兩三點才能睡覺,但我覺得值了,收穫甚豐。跟此前一年多的實習經歷不同,實地走訪,讓我對惠州的每個角落有了更具象的觸摸之感,像上了一堂實實在在惠州人文歷史地理課。希望在以後的道路上我能跟社區報一同成長。
丁穎:傳達社區心聲
作為新晉見習記者,在第一次接觸社區報時頗有些困惑,對報紙的印象停留在新聞時事中,不理解為什麼專門做一個講社區事情的報紙。社區給我的印象是和諧安寧的生活,悠閒的老人與忙碌的上班族,這樣的地方會有新聞嗎?但在仔細看過創刊文章後,發現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社區的主體是居民,居民的聲音希望被聽到,需求希望被關注,遇到的問題希望有人解決。這些都是促使社區報變得更好的動力,而傳達社區居民心聲讓社區報具有別樣的魅力。即使力量微薄,仍然期待與社區報一起成長。
任旭東:社區報應運而生
我理解的社區是聚居在一定地域範圍內的人們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這個共同體可大可小。
人們在這個共同體內里的可以通過諸如自發選舉產生的業委會來管理自己,來購買各種服務等。和舊有的熟人社會區別,這裡面的人們會得到更多的寬容和最少的歧視,以及更多的幫助。
人是社交動物,隨著社會的發展又開始渴望那個鄰里之間相互幫助、沒有歧視的社區生活,在這裡人們可以找到寄慰。
相對我們這一代人排斥熟人社會,而剛來惠州的老媽則遊刃有餘,才來沒幾個月,對於整棟樓就了如指掌,4樓有個產婦預產期快到了,7樓的老太太打麻將常常三缺一……而我們比上一代進步的是,我們會儘量平等客觀地看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而這也是新型社區基礎。
社區報可以做到,更加關注人們作為社區一分子的需求和想法,貼身服務。從這個角度說,社區報是媒體未來的一個方向。你願意把你的想法需求和我們分享么?
李秋平:把握社區脈搏
一直以來,對記者這一職業有種莫名的痴迷。來廣州日報惠州社區之前,對於社區報沒有任何概念。朋友打趣“社區報嘛,就寫哪家母雞今天不下蛋,誰家小黃又生了狗崽子。”真正深入社區採訪才驚覺,身邊的鄰里原來還有那么多趣事,每條街道都有自己的故事。在採訪過程中,慢慢體會到生活的力量,漸漸看清楚一些社會現象背後的新聞,似乎偶爾能感受到社區發展的脈搏。朋友的打趣,或許可以這樣理解“每個宏大歷史是由每個個體歷史構建而成”。
袁美霞:同社區報一起成長
什麼是社區報?社區報應該如何采寫?在我看來,社區報就是報導城市社區裡的家長里短、挖掘社區裡的奇人趣事,接地氣,貼民生。但是一份新生的報紙會不會得到社區居民的認可呢?在經歷了採訪會不會遭到拒絕、吃閉門羹等忐忑之後,在隨後走訪的8個社區中,我看到了社區居民對有一份屬於自己報紙的渴望,他們更希望能有一個可以表達小區居民訴求的平台,這也堅定了我成為一名合格的社區報記者的信念,我渴望今後跟著社區報一起成長、壯大。
周潔:發現生活之美
我來廣州日報惠州社區工作之前,不管去任何一個地方,做任何事情,總是喜歡“急匆匆”。就出行,為了節省時間,我也習慣了打車。晚上、周末更是喜歡“宅”在家裡,朋友不叫,絕不出門。但是自從到了這個新的大家庭,為了找料,為了寫稿,我得試著“慢下來”,多去接觸身邊的人,聽他們“嘮家常”。很快,一個月過去了。回頭看看,在這一個月時間裡,我發現了很多之前沒發現的美。有堅持寫工作日誌13年的基層工作者,有照顧癱瘓妻子16年的好丈夫,有照顧流浪貓的美女阿姨,有繪聲繪色講孫女在幼稚園學游泳的奶奶……慢下來,慢下來,我越來越喜歡現在的“慢生活”。

期刊定位

"廣州日報·惠州社區 藉助廣州日報報業集團采編、發行、運營方面的優勢平台創辦,目前暫一周兩期,每期16個版。
《惠州社區報》集社區化、民生化、生活化於一身,突出其貼近性、實用性與趣味性。版面設定了區區大事、鎮街之窗、鄰里我家等10個特色專欄,新聞報導覆蓋惠州全市,報刊免費贈與我市社區居民閱讀,力爭實現惠州報刊發行量的第一位。

主要欄目

教育專刊
文章摘選:
一切為了孩子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這是全社會共同的心聲。
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業樂群”的惠州精神,在全國文明城市惠州,蔚然成風。近年來,惠州市不斷鞏固廣東省教育強市的創建成果,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實施教育惠民工程,為惠州邁向珠三角第二梯隊提供強大智力支持。惠州市委書記陳奕威提出要爭當“教育書記”,惠州力爭2015年創建成省教育現代化先進市。
教育成就未來,品牌鑄造輝煌。在六一兒童節到來之際,我們也迎來了惠州市成功創建“廣東省教育強市”三周年。近年來,惠州市公辦教育、民辦學校、職業學校、培訓機構等,異軍突起,成績斐然,努力踐行“一切為了孩子”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書育人、培養人才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本期特刊,我們對一些優秀學生故事和學校品牌建設等教育發展的成果,進行精彩巡禮,為惠州教育鼓與呼。
東江國小大力推行感恩教育,陳紫涵放學回到家會給爺爺奶奶捶背;百年惠高實施嚴格的“八個一”學生考核標準,通過央視少兒頻道走向全國;實驗中學的胡越茗多才多藝,還到北京參加全國中學生模擬聯合國大會;廖嫦威這位外來工子女,在石灣中學找到了家的感覺,成長為快樂的國小霸;在格靈威學習的楊浩,靠著出色的英語,把惠州中學生的風采帶到了英國……
一滴水可以映照太陽的光輝。一個個可愛的學生故事的背後,是學校、老師、家長和社會各界的辛勤培育和無私關愛。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成才是社會的期盼。感謝一切為惠州教育事業作出貢獻的人們!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向上吧,少年!(周潔)

發展歷史

廣州日報惠州社區報,目前暫一周兩期,每期16個版。同時增加進不同行業的各個專題。
報紙辦得怎么樣,讀者和市場最有發言權。期待您的關注和意見、建議。我們盼望著將來能有更多的社區業主們自己寫自己身邊的故事,或將自己看到的有趣事寫成文章提供給我們登在社區報上,甚至還可以親自來社區編輯部一起參與討論如何辦好某個版面、欄目。
本報記者 石占衛
記者心語
嚴巧玲:感受責任與價值
看到忙碌了大半個月的《廣州日報惠州社區》在9月27日終於誕生的那一刻,忽然覺得所有的困難和委屈都消失不見了。作為一名菜鳥級別的小記者,每天最大的痛苦和最大的樂趣都是跑跑跑、寫寫寫。一開始覺得好玩的事兒,後來漸漸變成了一種責任,體會到記者的價值,從開始的盲頭亂撞漸漸學會要有計畫地深思熟慮。但最讓我受到鼓舞的,莫過於在採訪中遇到熱心的街坊們,他們不厭其煩地回答著自己的問題。還有市民給我打了兩次電話,問報紙什麼時候出,他十分期待能早日看到,這些小事都在鞭策著我們要做得更好。
羅細妹:難忘的不眠之夜
廣州日報惠州社區創刊號是我第一次以正式記者的身份參加采寫,這對於我從入大學之門就希望成為一名記者的人而言,內心何止激動。說實話,十多個社區的走訪實在累得夠嗆,白天走訪,晚上趕稿,有時候得兩三點才能睡覺,但我覺得值了,收穫甚豐。跟此前一年多的實習經歷不同,實地走訪,讓我對惠州的每個角落有了更具象的觸摸之感,像上了一堂實實在在惠州人文歷史地理課。希望在以後的道路上我能跟社區報一同成長。
丁穎:傳達社區心聲
作為新晉見習記者,在第一次接觸社區報時頗有些困惑,對報紙的印象停留在新聞時事中,不理解為什麼專門做一個講社區事情的報紙。社區給我的印象是和諧安寧的生活,悠閒的老人與忙碌的上班族,這樣的地方會有新聞嗎?但在仔細看過創刊文章後,發現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社區的主體是居民,居民的聲音希望被聽到,需求希望被關注,遇到的問題希望有人解決。這些都是促使社區報變得更好的動力,而傳達社區居民心聲讓社區報具有別樣的魅力。即使力量微薄,仍然期待與社區報一起成長。
任旭東:社區報應運而生
我理解的社區是聚居在一定地域範圍內的人們組成的社會生活共同體,這個共同體可大可小。
人們在這個共同體內里的可以通過諸如自發選舉產生的業委會來管理自己,來購買各種服務等。和舊有的熟人社會區別,這裡面的人們會得到更多的寬容和最少的歧視,以及更多的幫助。
人是社交動物,隨著社會的發展又開始渴望那個鄰里之間相互幫助、沒有歧視的社區生活,在這裡人們可以找到寄慰。
相對我們這一代人排斥熟人社會,而剛來惠州的老媽則遊刃有餘,才來沒幾個月,對於整棟樓就了如指掌,4樓有個產婦預產期快到了,7樓的老太太打麻將常常三缺一……而我們比上一代進步的是,我們會儘量平等客觀地看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而這也是新型社區基礎。
社區報可以做到,更加關注人們作為社區一分子的需求和想法,貼身服務。從這個角度說,社區報是媒體未來的一個方向。你願意把你的想法需求和我們分享么?
李秋平:把握社區脈搏
一直以來,對記者這一職業有種莫名的痴迷。來廣州日報惠州社區之前,對於社區報沒有任何概念。朋友打趣“社區報嘛,就寫哪家母雞今天不下蛋,誰家小黃又生了狗崽子。”真正深入社區採訪才驚覺,身邊的鄰里原來還有那么多趣事,每條街道都有自己的故事。在採訪過程中,慢慢體會到生活的力量,漸漸看清楚一些社會現象背後的新聞,似乎偶爾能感受到社區發展的脈搏。朋友的打趣,或許可以這樣理解“每個宏大歷史是由每個個體歷史構建而成”。
袁美霞:同社區報一起成長
什麼是社區報?社區報應該如何采寫?在我看來,社區報就是報導城市社區裡的家長里短、挖掘社區裡的奇人趣事,接地氣,貼民生。但是一份新生的報紙會不會得到社區居民的認可呢?在經歷了採訪會不會遭到拒絕、吃閉門羹等忐忑之後,在隨後走訪的8個社區中,我看到了社區居民對有一份屬於自己報紙的渴望,他們更希望能有一個可以表達小區居民訴求的平台,這也堅定了我成為一名合格的社區報記者的信念,我渴望今後跟著社區報一起成長、壯大。
周潔:發現生活之美
我來廣州日報惠州社區工作之前,不管去任何一個地方,做任何事情,總是喜歡“急匆匆”。就出行,為了節省時間,我也習慣了打車。晚上、周末更是喜歡“宅”在家裡,朋友不叫,絕不出門。但是自從到了這個新的大家庭,為了找料,為了寫稿,我得試著“慢下來”,多去接觸身邊的人,聽他們“嘮家常”。很快,一個月過去了。回頭看看,在這一個月時間裡,我發現了很多之前沒發現的美。有堅持寫工作日誌13年的基層工作者,有照顧癱瘓妻子16年的好丈夫,有照顧流浪貓的美女阿姨,有繪聲繪色講孫女在幼稚園學游泳的奶奶……慢下來,慢下來,我越來越喜歡現在的“慢生活”。

期刊定位

"廣州日報·惠州社區 藉助廣州日報報業集團采編、發行、運營方面的優勢平台創辦,目前暫一周兩期,每期16個版。
《惠州社區報》集社區化、民生化、生活化於一身,突出其貼近性、實用性與趣味性。版面設定了區區大事、鎮街之窗、鄰里我家等10個特色專欄,新聞報導覆蓋惠州全市,報刊免費贈與我市社區居民閱讀,力爭實現惠州報刊發行量的第一位。

主要欄目

教育專刊
文章摘選:
一切為了孩子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這是全社會共同的心聲。
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業樂群”的惠州精神,在全國文明城市惠州,蔚然成風。近年來,惠州市不斷鞏固廣東省教育強市的創建成果,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實施教育惠民工程,為惠州邁向珠三角第二梯隊提供強大智力支持。惠州市委書記陳奕威提出要爭當“教育書記”,惠州力爭2015年創建成省教育現代化先進市。
教育成就未來,品牌鑄造輝煌。在六一兒童節到來之際,我們也迎來了惠州市成功創建“廣東省教育強市”三周年。近年來,惠州市公辦教育、民辦學校、職業學校、培訓機構等,異軍突起,成績斐然,努力踐行“一切為了孩子”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書育人、培養人才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本期特刊,我們對一些優秀學生故事和學校品牌建設等教育發展的成果,進行精彩巡禮,為惠州教育鼓與呼。
東江國小大力推行感恩教育,陳紫涵放學回到家會給爺爺奶奶捶背;百年惠高實施嚴格的“八個一”學生考核標準,通過央視少兒頻道走向全國;實驗中學的胡越茗多才多藝,還到北京參加全國中學生模擬聯合國大會;廖嫦威這位外來工子女,在石灣中學找到了家的感覺,成長為快樂的國小霸;在格靈威學習的楊浩,靠著出色的英語,把惠州中學生的風采帶到了英國……
一滴水可以映照太陽的光輝。一個個可愛的學生故事的背後,是學校、老師、家長和社會各界的辛勤培育和無私關愛。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成才是社會的期盼。感謝一切為惠州教育事業作出貢獻的人們!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向上吧,少年!(周潔)

發展歷史

廣州日報惠州社區報,目前暫一周兩期,每期16個版。同時增加進不同行業的各個專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