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畫(2015~2017年)

惠州市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畫(2015~2017年)》是為貫徹落實《廣東省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畫》的決策部署,加快推動我市工業轉型升級,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行動計畫。

惠州市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畫(2015~2017年)
一、總體要求
堅持以創新驅動為引領,以製造業作為工業轉型升級的主戰場,以新一輪技術改造為主抓手,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充分發揮工業在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的主力軍作用,加快我市主導產業提檔升級、新興產業發展壯大,不斷促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走出一條具有鮮明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工業轉型升級推動惠州經濟轉型升級。
二、基本原則
——市場主導,政府推動。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工業領域資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最佳化。充分發揮財稅、產業、金融、貿易、土地、環保、智慧財產權等政策的導向作用,引導生產要素向工業高端領域集聚。
——創新驅動,科學發展。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完善創新體系建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展示平台建設,增強主動創新意識。充分發揮信息化在工業轉型升級中的先導和牽引作用,通過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推動製造業向數位化、智慧型化、網路化、服務化、綠色化轉變,走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調整存量,最佳化增量。以高新技術和先進適應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工業,推動我市工業向價值鏈高端演進,提升存量工業發展水平。推進工業領域改革創新,著力最佳化工業發展環境,加大優勢產業招商力度,引進和發展高端生產力,加快構建現代工業產業體系。
——統籌協調,重點突破。強化部門協同配合、市縣聯動,形成合力,統籌推進。重點在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創新驅動、產業發展、智慧型製造、綠色循環等方面,實施五大工程計畫,全力推動工業轉型升級。
三、總體目標
通過三年的攻堅和努力,我市工業加速向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邁進,綜合實力、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構建具有競爭力的現代工業體系。
——質量效益進一步提高。到2017年末,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從2014年的1543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2060億元,年均增長10%左右;規模以上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提升到22.5萬元/人左右;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4070億元;主要工業產品基本按照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組織生產,產品質量明顯提升。
——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到2017年末,全社會研究與開發(R&D)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GDP)比重從2014年的2.3%提升到2017年的2.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從2014年的1%提升到2017年的1.3%;高新技術企業增加到500家。
——工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到2017年末,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左右,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63.5%,三年累計提高1.5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0%,三年累計提高1個百分點。2015年,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41%,明後兩年完成省下達目標任務;優勢傳統產業得到進一步提升,發展優勢和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四、重點行動
(一)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鞏固工業強基工程。
1. 行動目標。
至2017年末,完成省下達的年度目標任務,三年累計完成工業投資2235億元,其中,工業技術改造投資800億元以上,年均增幅20%左右;引導6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新一輪技術改造(其中年主營業務收入超5000萬元的企業600家)。
2. 重點任務。
——引導企業擴產增效。最佳化投資結構,鼓勵和支持企業對符合產業政策、市場前景好、經濟效益優的項目增加投資,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提升效益。引導企業重點投向用地少、消耗低的優質技改項目。支持家電家具、紡織服裝、製鞋等優勢傳統產業企業套用電子商務轉型升級。鼓勵企業按照國內外先進標準對現有產品進行改造提升,加快產品升級換代。(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商務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運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現有產業。實施“網際網路+”戰略,制定《惠州市“網際網路+”行動計畫》,推動“雲計算+製造業”雲服務和“網際網路+工業設計”等新模式發展。深化信息技術在企業研發設計、生產製造、行銷管理、回收再利用等產品生命周期各環節的套用。在家電、家具、紡織服裝、建材、金屬製品等傳統產業開展“兩化”融合專項行動,推動一批傳統工業企業與信息技術企業開展交流對接。(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局、科技局、財政局、商務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加強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支持工業領域共性技術開發、研發設計、質量認證、試驗檢測、電子商務、信息服務、資源綜合利用、人才培訓、第三方中介組織等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推動支持現有公共服務平台的升級改造。(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科技局、財政局、商務局、質監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開展技術改造投資動態監測和服務。建立市縣兩級聯動的企業技術改造重點項目庫,實施動態監測和精細化管理。每年將省下達的技術改造任務分解到各縣、區和市直有關部門,監督檢查各縣、區工業技術改造投資額及增長率、企業數等指標。組織政銀企技術改造項目對接活動,向銀行等金融機構推薦優質技術改造項目。(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統計局、金融工作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創新提質工程。
1. 行動目標。
至2017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比例達19%;新型研發機構達到10家;工業企業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126家,三年累計增加45家;工業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達620件以上,年均增長10%;工業企業PCT(專利國際合作協定)國際專利申請量達320件以上,年均增長7%;工業企業自主創新主體地位顯著增強,培育一批創新能力、規模與品牌位居世界前列的創新型企業。
2. 重點任務。
——加快創新體系建設。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國內外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具有技術關聯性及產業帶動性的集成創新,著力推動原始創新能力的培育。加快建設新型研發機構,依託行業領軍企業,整合創新資源,推動建設一批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基地。促進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創新平台聯合產業化需求方建立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平台,共同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提升集成創新能力。(市科技局、經濟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局、財政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加快新型研發機構建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企業化運作模式,加快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制定促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的扶持辦法,每年在市科技專項經費中,統籌安排新型研發機構建設資金,以股權投資或無償扶持方式,鼓勵企業自建或聯合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發機構。(市科技局、經濟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局、財政局、國稅局、地稅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加快引進培育科技企業。加強招商引資工作,通過政策引導、科技孵化、招商選智等方式,加快引進一批科技企業,推動惠州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程。結合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目標,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後備隊伍,落實經費資助和所得稅減免政策,鼓勵和支持企業儘快達到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標準。對已獲批准的創新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在各類科技計畫項目中給予重點支持。發揮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引導作用,通過貸款貼息、研發資助等方式重點支持種子期、初創期中小微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市科技局、經濟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局、財政局、國稅局、地稅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強化大型企業創新骨幹作用。實施大中型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行動,鼓勵和支持大型企業建設企業研究開發院、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企業重點實驗室、省級以上工業設計中心等研發機構。健全組織技術研發、產品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加強產學研用合作。(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局、科技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激發中小微企業創新活力。打造“創業苗圃(前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全孵化鏈條,完善中小微企業孵化體系。對科技企業孵化器實施後補助、創業投資及信貸風險補償資金制度。發揮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等財政性資金引導作用,支持種子期、初創期中小微企業技術創新活動。對符合條件的中小微企業實施科技創新後補助制度,引導中小微企業向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購買技術服務以及開展產學研合作活動。(市科技局、經濟和信息化局、財政局、金融工作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展示平台。將“雲博會”培育成為惠州的“城市名片”和創新資源聚集的重要載體,成為雲計算、物聯網產業創新發展的風向標。支持科技企業參加“高交會”、“海博會”、“國際合作周”等科技成果大型博覽會。通過舉辦“惠貨全國行”、“惠貨全球行”等經貿活動,鼓勵企業“走出去”,開拓國內外新興市場。完善科技成果評價和激勵機制,支持和引導高校、科研機構及科技人員積極參與企業技術研發、推廣和產業化工作。推動北斗裝備製造和套用產業聯盟、LED產業聯盟等組織快速發展,為工業企業研發、生產製造、系統集成和運營服務等方面創建更多對接平台。(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教育局、科技局、商務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推進品牌建設。深入實施名牌帶動戰略,修改完善《惠州市名牌名優產品和馳名著名知名商標獎勵辦法》,引導品牌企業加快科技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不斷豐富品牌內涵,提升品牌無形資產價值,增強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和誠信度,擴大品牌產品市場占有率。繼續推進區域品牌建設,重點推動大亞灣開發區的新型化工材料、仲愷高新區的電子信息、惠東縣的女鞋、惠城區的男裝和絲光棉、博羅縣的休閒服裝產業等區域品牌建設。(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財政局、工商局、質監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三)加快優勢產業發展,推動產業集聚工程。
1. 行動目標。
到2017年末,全市省級以上產業園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超8000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70%以上,其中,產業轉移園區(含博羅縣產業集聚發展區)2015年完成新增工業固定資產投資51億元,明後兩年,新增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工業產值、工業增加值指標完成省下達的年度目標任務;電子信息產業產值4500億元,年均增長10%;建成大型石化產業集群,形成2200萬噸煉油、195萬噸乙烯的產業規模,石化產業產值達2500億元;骨幹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全市年主營業務收入超100億元工業企業10家,50—100億元工業企業8家;中小微企業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
2. 重點任務。
——做大做強兩大支柱產業。全力打造國家級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圍繞發展壯大“移動網際網路、平板顯示、LED、汽車電子”等四大電子信息產業群,積極推進信利AMOLED一期、TCL“10+1”、伯恩光學等項目建設;加強產業鏈招商,依託產業龍頭項目,促進中小微企業與大企業合作配套,著力構建縱向拓展延伸、橫向關聯配套的產業網路。加快推進中海油煉化二期項目建設,著力發展精細化工為重點的中下游及關聯產業,促進石化產業向基地化、大型化、高端化和一體化發展。(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市直各有關部門)
——推動產業園區擴園增效。充分發揮國家級經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省級產業園區和工業發展集中區引導作用,促進優勢產業經濟向產業園區和工業集中區集聚。推動惠東、龍門兩縣全面整合園區資源,輻射帶動園區周邊產業集聚發展,將產業園區周邊符合發展工業項目的用地納入產業園區規劃。推動博羅縣東西部產業集聚發展區依託惠州產業園享受省級產業轉移園相關政策。加快企業“退城進園”步伐,鼓勵企業實施異地搬遷改造、兼併重組淘汰落後產能,提高產業集中度。(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局、國土資源局、環保局、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
——開展定向招商。圍繞電子信息、石油化工等產業鏈招商,建立重點招商項目儲備庫,主動招商,精準招商,重點引進一批帶動性強的先進制造龍頭項目和一批“高、精、專”產業鏈配套項目,形成較完整的先進制造產業配套體系。充分利用展銷會、“中博會”、“雲博會”等專業展會,組織園區開展投資推介活動,瞄準大型骨幹企業或行業龍頭企業主動招商,做到抓大不放小,引進一批優質項目落戶園區。(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商務局)
(四)實施兩化有機融合,推進制造業智慧型化工程。
1. 行動目標。
到2017年末,推動我市納入省級以上兩化融合貫標試點示範企業6家;先進裝備製造業企業達到180家以上;培育建設1個廣東省智慧型製造示範基地;年產值超億元智慧型製造骨幹企業3家;三年累計推動50家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機器換人”改造,製造業智慧型化水平明顯提升。
2. 重點任務。
——省市聯手推動建設智慧型裝備製造示範基地。根據我市現有智慧型製造產業基礎、技術支撐、人力資源等條件和潛在優勢,圍繞我市紡織服裝、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製造、家電家具等產業智慧型化改造,重點在工業機器人、智慧型專用裝備、數控系統加工設備、系統集成套用服務等領域培育建設智慧型裝備製造產業,將符合條件的產業園區推薦列入“省智慧型製造示範基地”。(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實施“機器換人”計畫。圍繞“中國製造2025”戰略部署,結合國家、省有關政策,制定我市支持企業實施“機器換人”政策措施。以電子信息、汽車配件、家用電器、金屬製品、紡織服裝及製鞋等行業為重點,推進工業機器人示範套用。選擇我市現有優勢產業領域和典型流程工業領域的龍頭骨幹企業開展智慧型工廠培育建設試點,鼓勵企業使用大型控制系統、高檔數控工具機、自動化生產裝配線等智慧型化製造裝備,推進生產線數位化改造,建設自動化車間和智慧型工廠。(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推動製造業向智慧型化轉變。大力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適時編制《惠州市智慧型製造產業發展規劃》。鼓勵企業使用柔性自動化生產裝配線、大型控制系統、數控工具機等自動化、網路化、智慧型化製造設備,推廣套用新型感測、嵌入式控制系統、系統協同技術等智慧型化製造技術,普及設計過程智慧型化、製造過程智慧型化和製造裝備智慧型化。(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加快“惠州工業雲”平台建設。依託信息技術,建設“惠州工業雲”平台,以“雲”的載體推進對工業企業的精細化管理,提高企業轉型升級服務水平。建立“政策雲”,落實國家、省和市有關減輕企業負擔、扶持實體經濟、推動技術改造等各項政策措施,形成引導支持工業轉型升級的政策“組合拳”;建立“監測雲”,加強對我市工業經濟指標、技術改造、“小升規”、大型骨幹企業、企業能耗數據等動態監測,開展大數據收集、分析和運用,提升行政決策、指導、服務水平。建立“項目雲”,明確產業鏈招商需求目錄、產業政策引導目錄及我市產業發展方向,實施主動招商、精準招商,及時掌握項目落地和實施情況。(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局、科技局、商務局、統計局、工商局,惠州供電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五)推進工業綠色發展,打造綠色低碳工程。
1. 行動目標。
至2017年末,完成省下達的電機能效提升累計達45萬千瓦;完成3個產業園區(基地)循環化改造;推動65家企業完成清潔生產審核。節能降耗、淘汰落後和過剩產能任務,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排放量控制在省下達的目標範圍內。
2. 重點任務。
——紮實推進工業節能。嚴格落實節能目標責任問責制度,定期發布節能目標完成情況。按期完成電機能效提升和注塑機節能改造任務。引導工業企業積極採用適用的節能技術(工藝),不斷提高企業的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推進重點用能單位企業能源管理中心平台建設和企業能源管理體系建設,組織重點行業企業開展能效對標活動。(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和清潔生產。推進產業園區(基地)開展循環化改造,提高資源利用率。推動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著力推進鋼鐵、建材、化工、石化等大氣污染防治重點行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繼續深化粵港清潔生產合作,逐步擴大“粵港清潔生產夥伴”標誌企業規模。(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科技局、環保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重點發展新型環境監測與防護設備、清潔能源、清潔生產新技術及其設備、“三廢”處理與資源再生利用技術與設備、可完全降解材料等環保高新技術產業。推薦認定一批資源綜合利用企業。推廣套用節能環保新技術、新設備(產品)。(市經濟和信息化局、財政局、環保局、商務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加快淘汰落後和過剩產能。完善落後和過剩產能市場化退出機制,強化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約束機制,綜合運用差別電價、補助資金、準入條件、行業標準等政策措施,促進落後和過剩產能加快退出。(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發展改革局、財政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深化工業污染源治理。加強重點工業行業污染減排,強化電廠、水泥等重點行業的脫硫脫硝運行管理。全面推動工業鍋爐污染整治,完成規定的治理任務。制定實施全市工業園區和產業集聚區集中供熱規劃,積極推行工業園區和產業集聚區集中供熱。完成石油煉製和化工等重點行業有機廢氣排放的綜合治理。(市環保局、發展改革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五、保障措施
(一)深化工業領域改革。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落實取消行政審批項目,簡化審批流程,縮短審批時限。深化企業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制定實施企業投資負面清單、審批程式標準化清單和政府監督管理清單,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促進民間資本投入工業領域。支持工業企業建立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激發企業發展活力和創造力。(市發展改革局、經濟和信息化局、國資委,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二)最佳化工業轉型升級發展環境。深入開展企業服務月活動,創新服務方式,轉變服務理念。大力提升黨政相關部門服務經濟轉型升級的能力和效率,進一步規範涉企收費和行政執法行為,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推動行業協會規範發展,進一步發揮其在加強行業協調和自律、遏制惡性競爭、維護企業合法權益、提供優質便利服務、促進工業轉型升級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整合公共服務資源,完善信息技術服務體系,幫助企業解決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實際困難,指導企業轉型升級。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和監督促進作用,形成全社會支持工業加快轉型升級的良好氛圍。(市委宣傳部,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民政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三)發揮財政資金導向作用。2015~2017年,市、縣財政投入總量不少於30億元(市、縣兩級財政3年各投入不少於15億元),支持科技創新。市財政每年統籌安排1億元,並落實技術改造事後獎補政策,支持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用足用好國家、省有關支持工業企業轉型升級的優惠政策,幫助企業爭取國家、省更多專項資金扶持,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工業轉型升級攻堅行動。(市財政局、經濟和信息化局、科技局、商務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四)加強金融信貸支持。通過政府與金融機構的溝通協調機制,加強銀企項目對接。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開發針對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的信貸新品種,引導銀行主動讓利。在惠州市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基金中重點支持中小微企業開展技術改造貸款風險補償,增強中小微企業融資能力。鼓勵引導民間資本設立股權基金、產業基金等,為工業轉型升級、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金融服務。(市金融工作局、中國人民銀行惠州中心支行、惠州銀監分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五)強化工業人才支撐。深入實施“人才雙高計畫”等重大人才計畫,落實“天鵝計畫”等優惠政策。加強博士後流動站、工作站(創新實踐基地)建設及博士後人才資助扶持。重點支持工業領域高層次人才、緊缺型人才、創新創業人才和實用型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支持行業協會、高職院校、科研機構、社會培訓機構和工業企業聯合開展培訓,聯合培養面向生產一線的技術技能人才。(市委組織部,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教育局,各縣、區人民政府,大亞灣開發區、仲愷高新區管委會)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牽頭建立實施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畫聯席會議制度,統籌協調推進行動計畫的實施,市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加強配合。各縣、區要建立相應的協調工作機制,加強工作統籌。
(二)分解目標任務。根據省下達我市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2015年的年度相關重點指標逐項分解落實到各縣、區(附屬檔案2)。2016年、2017年的年度重點指標由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會同有關部門,於當年3月底前分解落實至各縣、區。各縣、區要結合實際制定實施方案,將各項目標任務進一步細化分解,確保落實到位。
(三)強化工作督導。市政府定期組織對各縣、區落實行動計畫的情況開展專項督查和指導,對推進工作較好的縣區予以通報表揚,對工作推進不力的縣區領導進行約談。
附屬檔案下載: 1. 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目標總表
2. 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重點指標2015年分解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