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社會化

情感由與生理需要相聯繫到與社會需要相聯繫的發展趨勢。幼兒的情感社會化不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產物,而是幼兒與他人、環境、制度互動的結果。這個結果既是幼兒的一種主動選擇,也是社會的一種刻意建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情感社會化
  • 外文名:Emotional socialization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發展心理學
簡介,內涵,內容,

簡介

在幼兒成為社會人的過程中,幼兒的情感也經歷著社會化的過程。從心理學視角看,情感是極具私密性和個體性的。而在情感社會學視野下,情感不僅是個體的心理特質,它更多的是作為一種突破個體的關係而存在,是社會意義或象徵符號的載體。情感既構成了個體行動的原材料,又構成了個體進行社會交流的符號象徵和交流工具。情感社會學認為,沒有孤立存在的情感,情感深深植根於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背景網路之中,其生成和固化有著深刻的社會制度烙印。幼兒的情感社會化不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產物,而是幼兒與他人、環境、制度互動的結果。這個結果既是幼兒的一種主動選擇,也是社會的一種刻意建構。

內涵

幼兒情感社會化是指幼兒對社會情感生活的適應和創造,主要包括情感知識的獲得,情感能力的發展,對社會情感制度、規範的認同和接納以及情感文化的形成、維持或改變。套用帕森斯的解釋,在社會生活中,情感行動具有兩大系統,即作為個體的人格系統和作為社會的文化系統。情感社會化是指幼兒的情感人格系統適應情感社會文化系統的過程。一般來說,個體身上存在著兩種情感,一種是本真的情感,受其個性所決定,是一種主觀的自我感受;另一種可被稱為角色情感,由人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所決定。幼兒的情感社會化就是指幼兒角色情感的社會化,即作為社會生活中的一個社會角色,幼兒的情感呈現方式逐漸納入制度化、規範化的軌道,從而被社會認可。

內容

在當前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幼兒情感社會化主要包括情感知識社會化和情感能力社會化兩方面內容。
(1)幼兒情感知識社會化
幼兒在情感社會化的過程中習得了大量的情感知識,如情感辭彙、情感觀念、情感制度、情感規範等,這種知識會因個體所處的社會文化、社會環境、社會位置的不同而出現差異和分化。
①特定社會文化中的情感知識
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認為,東西方文化所建構的文化模式具有較大差異,東方是一種“恥感”的文化模式,西方則是一種“罪感”的文化模式。作為特定文化生活中的個體,我國幼兒的文化情感不可避免地帶有“恥感”特徵,被烙上了中國文化的印記。不僅是幼兒自己,幼兒周圍的成人、各種文化傳播媒介所信奉的也是一種“恥感”文化心理。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幼兒從小經受的教育,不論是親職教育、幼稚園教育還是社會教育,都讓幼兒逐漸意識到自己要做一個好孩子,否則難免會受人排斥,遭人嫌棄。為了避免恥辱感、羞愧感,幼兒知道在家裡要孝敬父母,在幼稚園要尊敬教師、團結同學,在社會生活中要助人為樂。
②特定社會環境中的情感知識
幼兒生活在三重社會中,分別是家庭社會、學校社會和同伴社會。不同的社會環境裡存在不同的情感互動規則。在家庭互動中,價值性情感占據首位,家庭成員之間彼此互動,這裡的情感規則因為血緣關係而充滿愛與寬容。在幼稚園這個制度化環境中,師幼之間的情感互動多多少少帶有某種工具化傾向,教師的愛有時甚至會成為一種規訓幼兒的藉口。比如有位教師這樣說:“教師當然要愛孩子了。只有愛他,他才會聽你的話,才會覺得幼稚園生活是溫暖的,才不會經常搗亂。”幼兒在與教師的情感互動中逐漸習得了被幼稚園集體規範所認可的情感呈現方式和情感溝通方式。幼兒知道在集體活動中要克制自己的情緒衝動,也知道當教師生氣時要保持安靜,還知道和張老師說話要站起來,和李老師說話則不需要,等等。在與教師的互動中,幼兒不斷察言觀色,不斷替代強化,積累起與教師融洽相處的各種知識。其實在幼稚園中,幼兒所建構起來的最重要的情感知識也許就是秩序感和畏懼感,而這兩種情感都與幼稚園的制度化生活本身相關。脫離了幼稚園這一特定環境的約束與限制,幼兒將很難積累起有關畏懼感和秩序感的情感知識。除了家庭社會、學校社會外,幼兒還在同伴社會中生存,通過與同伴的互動獲得同伴情感運作規則,如同情、尊重、寬容等。在同伴社會中,幼兒獲得的多是一些平等的體驗。同伴社會中的幼兒擁有的社會資源相當,所處的社會結構相似,他們能夠在彼此的相處中獲得和分享情感規則。
幼兒在三重社會的轉換中所獲得的順暢或阻滯體驗本身也是一種知識,它不斷促使幼兒意識到情感互動規則的不穩定性和轉換性,隨著互動空間、互動對象的變化,幼兒不斷地調動各個場域的相應情感互動知識,從而更智慧地生存。
③特定社會位置中的情感知識
韋伯認為人是懸掛在意義之網中的動物。在這張意義之網中,每個個體所處的社會位置是不同的,因此,在幼兒的情感社會化過程中所形成的階層情感特質也是不一樣的。處於不同社會階層的幼兒,由於受其家庭環境和社會交際圈的影響,會逐漸形成與其所屬階層相適應的情感知識。比如精英階層的幼兒在選購玩具時大多會關注玩具的品牌和質量,而對於勞工階層的幼兒來說,只要有玩具就已經很滿足了。幼兒情感的滿足與否也受其所處階層的情感取向影響。比如在人類學研究中,上等人在奴隸面前暴露身體是不會產生羞恥感的,相反,地位低的人是不能在地位比自己高的人面前赤身裸體的,否則會被標識為大不敬,需要接受嚴格的規訓,以形成合適的情感認同。
(2)幼兒情感能力社會化
個體的情感體驗受其所處的社會文化、階層屬性、社會角色地位的影響。幼兒情感社會化的過程其實是幼兒用主流的情感規範來濡化、控制行為,建構的是一種符合社會習俗的情感表現方式。情感社會化不是一個被動建構的結果,幼兒必須主動加入這種社會建構,才能真正融入社會生活。因此,幼兒情感社會化的過程除了情感知識的積累外,還有情感能力的發展。
①情感識別能力
社會學家不把情感視作一種純粹的生理現象,他們認為表面看似過分私密與內心化的情感可能會受到社會結構因素和文化規範的形塑。因此,雖然情感是一種由身體喚起的衝動,但社會學家對社會情境的定義和解釋卻會賦予情感不同的性質與方向。幼兒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與社會結構和位置不同的人進行互動時,要按照適宜的情感互動規則來與人交往,識別他人表達或未完全表達的情感。絕大多數人的情感都是源於各種真實的、期望的、想像的或回憶的社會關係,因此,幼兒與他人互動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地識別與對方相關的各種關係的過程。
在與成人的不對稱互動中,幼兒往往很難識別成人言語或行動中的隱蔽部分,他們會以表象來作為關係判斷的標準。而在同伴世界中,幼兒的情感識別常常是準確的,因為幼兒很少會以隱喻的方式來表達情感,情感識別誤差也隨之減少。
②情感表達能力
情感表達是幼兒在與他人進行社會互動時的一種基本需要,是幼兒在特定的情感文化下,運用特定的情感辭彙、情感觀念,遵循一定的情感互動規範的過程,如在家庭中表達的是依戀,在幼稚園里對教師表達的是敬畏,對同伴表達的則是友愛與親近。幼兒必須習得不同的情感表達方式,而且要根據互動的特定場景來表現情感的深與淺、積極與消極。
在日常交流中,話語本身即是一種社會行為,它體現社會關係,定義社會位置。在與不同身份、處於不同環境中的個體進行情感互動時,幼兒必須選擇合適的情感語言進行表達,反映特定的情感態度,符合特定的情感規範。因此,幼兒的情感表達並不是一種下意識的反映,它涉及對諸多因素的判斷。情感表達能力在幼兒的社會生活中不斷得到鍛鍊和提高。
③情感控制能力
情感的控制能力表現為對社會秩序的一種追求,也體現出情感對社會巨觀結構的反作用力。情感不僅是生物因素,它還具有重建社會結構的能力。
文明社會歷來強調對人的情感控制,強調個體的舉止適度,情緒有節。從生理特性上看,幼兒的情緒是極易衝動、難以駕馭的。幼兒的情緒控制能力要在社會生活中不斷得到歷練。幼兒的最初社會情感來源於對周圍成人的模仿。社會也會以各種“秩序話語”來塑造幼兒的“依附性人格”,如“乖”、“聽話”、“做個好孩子”等。從這個意義上說,幼兒的情感控制能力既是一個社會建構的過程,也是幼兒主動選擇的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