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性心境障礙

症狀體徵,飲食保健,預防護理,病理病因,疾病診斷,檢查方法,併發症,預後,

症狀體徵

情感障礙的基本症狀是心境改變,通常表現為抑鬱發作和躁狂發作兩種完全相反的臨床狀態。而抑鬱發作和躁狂發作的狀態學診斷也就構成了作出情感障礙分類學診斷的主要依據。因此,了解這兩種情感的極度異常狀態的特點並能夠加以識別具有重要意義。
1.抑鬱發作  既往曾將抑鬱發作(depressive episode)的表現概括地稱為“三低”,即情感低落、思維緩慢和語言動作減少、遲緩、意志消沉。這3種症狀是典型的重度抑鬱症的症狀,不一定出現在所有的抑鬱症病人,甚至並非出現於多數抑鬱發作中。抑鬱發作的表現可分為核心症狀、心理症狀群與軀體症狀群3個方面。
(1)核心症狀:抑鬱的核心症狀包括心境或情緒低落,興趣缺乏以及樂趣喪失。這是抑鬱的關鍵症狀,診斷抑鬱狀態時至少應包括此3種症狀中的1個。
①情緒低落:病人體驗到情緒低,悲傷。情緒的基調是低沉、灰暗的。病人常常訴說自己心情不好,高興不起來。抑鬱症病人常常可以將自己在抑鬱狀態下所體驗的悲觀、悲傷情緒與喪親所致的悲哀相區別,這就是在抑鬱症診斷中常提到的“抑鬱的特殊性質”,它是區別“內源性”和“反應性”抑鬱的症狀之一。在抑鬱發作的基礎上病人會感到絕望、無助與無用。絕望(hopelessness):對前途感到失望,認為自己無出路。此症狀與自殺觀念密切相關,在臨床上應注意鑑別。無助(helplessness):是與絕望密切相關的症狀,對自己的現狀缺乏改變的信心和決心。常見的敘述是感到自己的現狀如疾病狀態無法好轉,對治療失去信心。無用(worthlessness):認為自己生活毫無價值,充滿了失敗,一無是處。認為自己對別人帶來的只有麻煩,不會對任何人有用。認為別人也不會在乎自己。
②興趣缺乏:是指病人對各種以前喜愛的活動缺乏興趣,如文娛、體育活動,業餘愛好等。典型者對任何事物無論好壞都缺乏興趣,離群索居,不願見人。
③樂趣喪失:是指病人無法從生活中體驗到樂趣,或日快感缺失(anhedonia)。
以上3主征是相互聯繫的,可以在一個病人身上同時出現,互為因果。但也有不少病人只以其中某一兩種突出。有的病人不認為自己情緒不好,但卻對周圍事物不感興趣。有些抑鬱症患者有時可以在百無聊賴的情況下參加一些活動,主要是由自己單獨參與的活動,如看書,看電影、電視,從事體育活動等,因此表面看來病人的興趣仍存在,但進一步詢問可以發現病人無法在這些活動中獲得樂趣,從事這些活動主要目的是為了消磨時間,或希望能從悲觀失望中擺脫出來。
(2)心理症狀群:抑鬱發作包含許多心理學症狀,可分為心理學伴隨症狀(焦慮、自責自罪、精神病性症狀、認知症狀以及自殺觀念和行為,自知力等)和精神運動性症狀(精神運動性興奮與精神運動性激越等)。
①焦慮:焦慮與抑鬱常常伴發,而且經常成為抑鬱症的主要症狀之一。主觀的焦慮症狀可以伴發一些軀體症狀,如胸悶、心跳加快、尿頻、出汗等,軀體症狀可以掩蓋主觀的焦慮體驗而成為臨床主訴。
②自責自罪:病人對自己既往的一些輕微過失或錯誤痛加責備,認為自己的一些作為讓別人感到失望。認為自己患病給家庭、社會帶來巨大的負擔。嚴重時病人會對自己的過失無限制的“上綱上線”,達到妄想程度。
③精神病性症狀:主要是妄想或幻覺。內容與抑鬱狀態和諧的稱為與心境相和諧的(mood-congruent)妄想,如罪惡妄想、無價值妄想、軀體疾病或災難妄想、嘲弄性或譴責性的聽幻覺等;而內容與抑鬱狀態不和諧的稱為與心境不和諧的(mood-incongruent)妄想,如被害或自我援引妄想,沒有情感色彩的幻聽等。這些妄想一般不具有精神分裂症妄想的特徵,如原發性、荒謬性等。
④認知症狀:抑鬱症伴發的認知症狀主要是注意力和記憶力的下降。這類症狀屬於可逆性,隨治療的有效而緩解。認知扭曲也是重要特徵之一,如對各種事物均作出悲觀的解釋,將周圍一切都看成灰色的。
⑤自殺觀念和行為:抑鬱症患者半數左右會出現自殺觀念。輕者常常會想到與死亡有關的內容,或感到活著沒意思,沒勁;再重會有生不如死,希望毫無痛苦的死去;之後則會主動尋找自殺的方法,並反覆尋求自殺。抑鬱症病人最終會有10%~15%死於自殺。偶爾病人會出現所謂“擴大性自殺”,病人可在殺死數人後再自殺,導致極嚴重的後果。因此它絕非一種可治可不治的“良性”疾病,積極的治療干預是十分必要的。
⑥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越(psychomotor retardation,psychomotor agitation)  多見於所謂“內源性抑鬱”病人。精神運動性遲滯病人在心理上表現為思維發動的遲緩和思流的緩慢。病人將之表述為“腦子像是沒有上潤滑油”。同時會伴有注意力和記憶力的下降。在行為上表現為運動遲緩,工作效率下降。嚴重者可以達到木僵的程度。激越病人則與之相反,腦中反覆思考一些沒有目的的事情,思維內容無條理,大腦持續處於緊張狀態。但由於無法集中注意來思考一個中心議題,因此思維效率下降,無法進行創造性思考。在行為上則表現為煩躁不安,緊張激越,有時不能控制自己的動作,但又不知道自己因何煩躁。
⑦自知力:相當一部分抑鬱症病人自知力完整,主動求治。存在明顯自殺傾向者自知力可能有所扭曲甚至缺乏對自己當前狀態的清醒認識,甚至完全失去求治願望。伴有精神病性症狀者自知力不完整甚至完全喪失自知力的比例增高。雙相障礙抑鬱發作患者自知力保持完整的程度不如單相抑鬱症患者。
(3)軀體症狀群:睡眠紊亂,食慾紊亂,性功能減退,精力喪失,非特異性軀體症狀如疼痛、周身不適、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
①睡眠紊亂:是抑鬱狀態最常伴隨的症狀之一,也是不少病人的主訴。表現為早段失眠、中段失眠、末段失眠、睡眠感缺失等。其中以早段失眠最為多見,而以末段失眠(早醒)最具有特徵性。與這些典型表現不同的是,在不典型抑鬱症病人可以出現貪睡的情況。
②食慾紊亂:主要表現為食慾下降和體重減輕。食慾減退的發生率為70%左右。輕者表現為食不甘味,但進食量不一定出現明顯減少,此時病人體重改變在一段時間內可能不明顯;重者則完全喪失進食的欲望,體重明顯下降,甚至導致營養不良。不典型抑鬱症病人則可見有食慾亢進和體重增加。
③性功能減退:可以是性慾的減退乃至完全喪失。有些病人勉強維持有性行為,但無法從中體驗到樂趣。
④精力喪失:表現為無精打采,疲乏無力,懶惰,不願見人。有時與精神運動性遲滯相伴隨。
⑤晨重夜輕:有的病人情感低落有晨重夜輕的特點。即情緒在晨間加重。病人清晨一睜眼,就在為新的一天擔憂,不能自拔。在下午和晚間則有所減輕。此症狀是“內源性抑鬱症”的典型表現之一。有些心因性抑鬱患者的症狀則可能在下午或晚間加重,與之恰恰相反。
⑥非特異性軀體症狀:抑鬱症病人有時以此類症狀作為主訴,因而長期在綜合醫院門診遊蕩。與疑病症不同的是這類病人只是訴說這類症狀,希望得到相應的治療,但並未因此而產生牢固的疑病聯想,認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當然,抑鬱症伴發疑病症狀並不少見。這類非特異性症狀包括頭痛或全身疼痛,周身不適,胃腸道功能紊亂,心慌氣短乃至胸前區痛,尿頻、尿意等,常在綜合醫院被診為各種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2.躁狂發作  躁狂發作(manic episode)病人一般存在所謂“三高”症狀,即情感高漲、思維奔逸和意志行為增強。
(1)情感高漲或易激惹,這是躁狂狀態的主要原發症狀。常表現為輕鬆、愉快、熱情、樂觀、洋洋自得、興高采烈、無憂無慮。這種情感反應生動鮮明,與內心體驗和周圍環境協調一致,具有一定的感染力。症狀輕時可能不被視為異常,但了解他(她)的人則可以看出這種表現的異常性。有的病人也可以以易激惹的情緒為主,因細小瑣事而大發雷霆,尤其當有人指責他的狂妄自大或不切實際的想法時,表現為聽不得一點反對意見,嚴重者可出現破壞或攻擊行為。病人常常在患病早期表現為愉快而在後期則轉換為易激惹。個別病人也可出現短暫的情感抑鬱或焦慮。
(2)思維奔逸:是指思維聯想速度的加快。病人言語增多,口若懸河、高談闊論,滔滔不絕,感到自己說話的速度遠遠跟不上思維速度。有時可出現音韻聯想,即音聯或意聯,可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常隨境轉移。如“敲木魚,哚、哚、哚,多發財、財氣沖天、才華出眾……”。在心境高漲的基礎上可以表現自負,言談多是對自己評價過高,出現自我感覺良好,言辭誇大,說話漫無邊際,認為自己聰明異常、才華出眾、能力無比,出身名門,權位顯赫,腰纏萬貫,神通廣大等,並可達到妄想的程度。有時可在誇大基礎上產生被害體驗或妄想,但其內容一般並不荒謬,持續時間也較短暫。幻覺較少見。
(3)意志行為增強:即協調性精神運動性興奮。其內心體驗與行為,行為反應與外在環境均較為統一。與精神運動性遲滯恰恰相反,病人活動增多,忙碌不停,喜交往,愛湊熱鬧。主動與人交往,與人一見如故,好開玩笑或搞惡作劇,好管閒事,好抱不平。但做事虎頭蛇尾,一事無成。儘管自己感覺什麼都能幹成,腦子靈光至極,但由於不能專心於某一事物之上,因而成事不足甚至敗事有餘。辦事缺乏深思熟慮,有時到處惹事。興趣廣泛但無定性。樂於助人但往往有始無終。行為輕率不顧後果,如有時狂購亂買,處事魯莽欠深思熟慮,行為具有冒險性。
(4)伴隨症狀:躁狂發作病人由於活動增多,常伴有睡眠需要減少,終日奔波而不知疲倦。由於體力消耗過多,飲食可明顯增加,有的病人飲食無節,暴食或貪食。有時因無法正常飲水、進食和睡眠而消瘦明顯,甚至可衰竭而死亡。尤其是老年或體弱病人。輕躁狂症病人儀表常濃妝艷抹,尤喜色彩鮮明的服飾,病人性慾亢進,偶可出現興之所至的性行為,有時則可在不適當的場合出現與人過分親熱、擁抱、接吻而不顧別人的感受。躁狂病人可能保持一定自知力,而躁狂病人一般自知力不全。
(5)躁狂發作的幾種形式:典型的躁狂發作以情感高漲,愉快感為主要症狀,是與抑鬱症恰恰相反並具有所謂“三高”症的臨床狀態。而在某些躁狂狀態的變型中情緒已變得不愉快,而是以易激惹為主。譫妄性躁狂是躁狂狀態的一種極端形式。病人在一段時間躁狂發作後由於過度耗竭而導致意識障礙。混合性發作是在躁狂發作的同時伴有抑鬱症狀。躁狂和抑鬱兩類症狀可以同時出現,也可以在一段時期內交替出現。ICD-10中所描述的混合性發作的標準為:①發作以輕躁狂、躁狂和抑鬱症狀的混合或迅速交替(即在數小時內)為特點。②在至少2周發作期內,躁狂和抑鬱兩種症狀在多數時間都必須突出。③既往無輕躁狂、抑鬱或混合的發作。
3.伴精神病性症狀的躁狂發作和抑鬱發作  伴精神病性症狀的躁狂是一種嚴重的躁狂症亞型,自我評價過高,誇大可達到妄想程度,易激惹,以及多疑可發展成被害妄想,嚴重而持久的興奮可引發攻擊或暴力行為,對飲食及個人衛生的忽視可造成脫水和自我忽視的危險狀態。同樣,伴精神病性症狀的抑鬱是一種嚴重的抑鬱症亞型,自我評價過低和自責自罪可達到妄想程度,以及多疑可發展成被害妄想,對飲食及個人衛生的忽視可造成脫水和自我忽視的危險狀態。抑鬱發作的臨床表現可有明顯的個體差異,在青少年病人中,非典型的表現尤為常見。在某些病例中,心境的改變也可能被易激惹、酗酒、戲劇性行為,或原有的恐懼、強迫症狀,或疑病觀念所掩蓋。儘管如此,某些症狀對診斷抑鬱發作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對平素令人能體驗到樂趣的個人愛好,喪失興趣和愉快感;對通常令人愉快的環境,缺乏情感反應;較平時早醒2h或更多;早晨抑鬱加重;肯定的精神運動性遲滯或激越;食慾明顯下降;體重降低,比1個月前減少5%或更多;性慾明顯降低等,均應高度注意。

飲食保健

宜清淡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營養充足。

預防護理

心理學家認為:學會保持最佳心態,就好象一條活魚,能夠自由自在地遨遊在社會、家庭、生活的海洋。那么,怎樣在人際關係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保持你的最佳心態呢?運用各種科學可行的方法,自我調節心理因素,促進心理平衡,達到心理健康。預防一般的心理問題、心理障礙都可以經過自我心理保健來實現。自我心理保健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人生觀和世界觀的確定是防止心理異常的根本條件,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證,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使青少年正確認識外界與個人的關係,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和能力,協調並處理好各種關係,保證心理反應的適度,防止異常,如果一個人的需要、觀念、理想、行為違背了社會準則,自然會到處碰壁,遭受挫折,陷入無窮無盡的煩惱與痛苦中,導致心理的不健康。可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是保證個人心理健康的思想基礎和心理基礎。
2.了解自我,接受自我  不能正確認識自我往往是形成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保持心理健康,不僅要了解自己的長處、興趣、能力、性格,更了解自己的不足和缺陷,並要正視它們。如果對自己不了解,不接受,那么,不是感到懷才不遇,生不逢時,就是憤世嫉俗,狂妄自大,或是過分自卑焦慮,導致心理的不平衡。因此,青少年應有自知之明,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礎上,既不過高估計自我,也不自欺欺人,這樣才會心安理得,減少心理的衝突,保持心理健康。
3.認識現實,正視逆境  人在現實生活中,而客觀現實又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只要要求個人去充分認識和了解現實,適應和改造現實。這就要求青少年面對現實,把個人的思想、願望和要求與現實社會統一起來。當然,青少年有權進行“自我設計”,但是這種設計決不能偏離現實的軌道,否則“自我設計”只能是空想。此外,青少年有進身處逆境也是有所難免的,如學習的困難,成績的退步,班幹部工作的辛苦,考試的失利,專業的限制,就業的艱難,同學間的磨擦,初戀的煩惱等等。對此,青少年應鼓起勇力,培養自己遇事不亂、應付自如的心理品質。而要形成這種良好品質必須熱愛生活、熱愛學習和工作,學會全面、客觀地看問題,不計較,不以人之短度已之長,不好高務遠,要有隨時都會遭遇困難、挫折的思想準備,要有善於調整自我與社會關係的能力。
4.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良好的人際關係既是心理健康的條件,又是心理健康的表現。良好際關係的建立,不是靠逢迎諂媚,而是靠誠實友善,嚴於律已,樂於助人等高堂的品格。因此,青少年應在社會交往中鍛鍊自己的良好的品質,要自信信人,自尊尊人,自助助人。妥善處理人際關係,即處理好與父母、老師、同學、朋友、異性的關係,其中尤以朋友關係最為重要。處理人際關係要有一個“好尺寸”。“好尺寸”是指善於學習、仿效他人之長。這不但能使自己與周圍的人們形成和睦的氣氛,有利於最佳心態的培養與穩固,也容易把周圍的事情處理好。
5.勞逸結合,科學用腦  一定的學習壓力可以激起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對心理的健康大有裨益。因此,我們提倡勤於用腦。但是,過度用腦,則會使大腦的神經活動遭到破壞,導致心理疲勞,使智力下降、精神萎靡、失眠疲憊。心理疲勞不但完不成任務,而且嚴重妨礙心理的健康發展,所以不僅要勤於用腦,而且要科學用腦,做到勞逸結合。所謂科學用腦是指讓大腦的各種神經細胞依次輪替活動,使大腦的興奮和抑制過程平衡協調。為此,一要學會科學地安排一天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時間,學習時間歸好控制在10h之內;二是休息好,保證充足的睡眠;三要加強體育鍛鍊,積極參加課餘活動,拓寬興趣範圍。這樣,使學習、生活有緊有松,生動活潑,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保持身心健康。
6.保持健康的情緒,掌握克服不良心境的方法  情緒是影響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使身心健康就要保持健康的情緒,學做情緒的主人,不做情緒的奴隸,且理智的力量去抑制情緒的衝動。要善於抑制個人情緒,要及時疏導已形成的消極情緒,解除精神的壓力。每個人的情緒不會是一成不變的,時好時壞,時波動如浪,時平靜如鏡。因此,必須學會控制情緒,特別是能在最短的時間中,將不良情緒消滅在萌芽狀態,使之不再擴展、蔓延,以至釀成災禍。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注意用“理智調劑”。心理學認為,人們發脾氣,吵嘴打架,往往是感情衝破理智的大門造成的。因此,凡事應該三思而後行。否則容易造成對方不理解,出漏子,形成突發性矛盾,導致倉促之間失去理智的平衡。萬一遇到“頂牛”時,首先要善於壓“火”,要顯示出自己的大方,有氣節,不失高尚的人格。其次,要善於“退卻”。以“退”為“進”的“退卻”,是消除“戰火”的積極心理因素。

病理病因

早在希波克拉底時代,即有躁狂症和抑鬱症這兩個術語。Kahlbaum(1882)首先提出躁狂和抑鬱是同一疾病的兩個階段,不是兩個獨立疾病。1896年,克雷丕林明確把兩者劃為一個疾病分類單元,命名為躁狂抑鬱性精神病。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現在。長期以來,人們對心境障礙(情感性精神病)的病因作了很多探索:希波克拉底根據4種體液學說認為,抑鬱症為黑膽汁分泌過多;Kretchmer提出氣質-體型-疾病相關學說,認為本病多見於某些好交際、開朗、好動、興趣廣泛、容易過於喜悅或過於憂鬱的人,也多見於矮胖體型的人,而這種氣質和體型是構成本病的基礎;巴甫洛夫認為躁狂症則多見於強而不均衡神經類型的人,因為這種人抑制過程弱,而興奮過程占優勢,在某些不良的機體條件下,可能發生躁狂抑鬱性精神病。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對心境障礙的病因有了深入、科學的認識。尤其是近20年來,世界各國科學家圍繞生物學因素(包括遺傳因素、素質因素、軀體因素、生理、病理、生化等方面)和心理社會因素等方面對心境障礙的病因學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積累了大量寶貴資料。具體在發病機制中闡述。

疾病診斷

情感障礙的診斷應主要建立在對症狀學(橫斷面)與病程(縱向)的分析之上。既往躁狂或抑鬱發作對於本次發作的診斷具有重要參考意義,也是進行進一步分型的依據,應注意收集。以下扼要敘述躁狂和抑鬱發作的鑑別診斷。
1.躁狂(輕躁狂)發作的鑑別診斷
(1)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病人常出現興奮狀態,有時易與躁狂發作混淆。青春型興奮所出現的精神運動性興奮被稱為“不協調”的,是指病人所表現出的興奮症狀與環境格格不入,與病人自身的情緒和思維也不協調。情緒基調不是高漲而表現為愚蠢的傻樂,無法讓他人產生共鳴。而情感障礙家族史,急性起病,情緒的愉快、高漲、感染力更多見於躁狂發作。
(2)軀體疾病:與抑鬱發作不同,躁狂發作具有更強的特徵性,不常見於其他精神障礙之中。但躁狂發作卻可能伴隨某些軀體疾病尤其是腦部疾病出現(表4)。
這種由於軀體病所致的躁狂發作一般並不表現為典型的情感高漲,沒有“愉快”的臨床特點,而是以情緒不穩、焦慮緊張等體驗為主。其發生與原發疾病密切相關。發生於腦器質性疾病的躁狂以“欣快”體驗為主,不具有鮮明性和感染力,病人並不主動參與環境。詳細的軀體及實驗室檢查可資鑑別。
(3)藥物:某些藥物(表5)可導致類似躁狂的表現。
這種發作與用藥有密切的關係,病人常常伴有程度不等的意識障礙,一般不難鑑別。
2.抑鬱發作的鑑別診斷
(1)軀體疾病:不少軀體疾病可伴發或導致抑鬱性障礙(表6)。
此時抑鬱與軀體狀況之間的關係可以是:①軀體疾病是抑鬱障礙直接原因,即作為抑鬱障礙發生的生物學原因,如內分泌疾病所致的情感變化;②軀體疾病是抑鬱性障礙發生的誘因,即軀體疾病作為情感障礙的心理學因素存在;③軀體疾病與抑鬱障礙伴發,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兩種狀態之間仍然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④抑鬱障礙是軀體情況的直接原因,如抑鬱所伴隨的軀體症狀。此時的軀體疾病診斷可能是一種誤診。鑑別診斷實際上就是要將這幾種情況一一區分開來。這種區分顯然不可能在所有病人身上都可達成。但仍有些原則可供參考。
由於這些病人主要首診於綜合醫院,出於安全考慮,醫生均會首先考慮除外明顯的軀體疾病。完善的病史追問,詳細的軀體、神經系統檢查,輔以常規的血、尿化驗可提供重要證據。應注意儘量減少特殊檢查,因為這可能加重病人的心理負擔,導致情緒的進一步低落和焦躁。由此可以除外或確立第4種情況。但即使軀體疾病的診斷成立,仍不能就此認為病人的情緒低落完全是由於軀體疾病所致而不予積極干預,因為還存在著第2和第3種情況。即使是第一種情況,採用抗抑鬱治療仍可能有一定效果,因此積極的干預仍屬必要。
(2)神經系統疾病:繼發於腦器質性疾病的抑鬱常見於腦動脈硬化症、腦變性疾病、腦腫瘤、癲癇等腦器質性疾病。通過病史和檢查可發現器質性病變的症狀和體徵,實驗室檢查和特殊檢查也能提供佐證。其中最常導致抑鬱的神經系統疾病為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患者中抑鬱症狀出現率達50%~75%。其抑鬱症狀多不與軀體病的所致殘疾程度、病人年齡或病程呈比例,但與神經心理學評估結果相關。這類病人採用抗抑鬱藥物或電抽搐治療有效。顳葉癲癇所表現的病理性心境惡劣也常可類似抑鬱發作,尤其當癲癇病灶位於右側大腦時,應注意鑑別。
(3)痴呆:抑鬱症,尤其是發生於老年的抑鬱症有時可能會伴隨有明顯的認知功能改變,類似於痴呆,稱為假性痴呆。此時發病較急而非阿爾茨海默病者的緩慢起病,臨床表現有一定的求治要求和自知力,有時會出現自我責備,臨床症狀可能具有晨重夜輕的晝夜變化。在進行心理測驗時,抑鬱症病人多不願回答問題,而痴呆病人則會儘可能地編造。抗抑鬱治療會在短期內緩解抑鬱情緒並改善認知功能可資鑑別。
(4)其他精神障礙:不少精神障礙均可伴有抑鬱症狀,在鑑別診斷中應予考慮。其中包括其他情感障礙(雙相障礙、心境惡劣障礙、環性情感障礙等),其他精神障礙(物質依賴、精神病性障礙、進食障礙、適應障礙、軀體形式障礙、焦慮障礙、神經衰弱等)。對於其他情感障礙鑑別主要應根據各自的診斷標準,按照現狀、病史和病程特點進行歸類。
①精神分裂症及其相關障礙:就大多數精神分裂症的情感來講,應當是平淡而非抑鬱,但伴有抑鬱症狀的精神分裂症並不少見。另一方面,伴有精神病性症狀的抑鬱症也常常存在並構成一獨立的診斷類別。抑鬱症所伴隨的精神病性症狀不帶有精神分裂症的症狀特點,如妄想的荒謬離奇,多種妄想同時存在而相互矛盾,評論性、爭論性的幻聽內容等。抑鬱性木僵也不帶有精神分裂症木僵的特點,如被動性服從,蠟樣屈曲,違拗等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本病目前尚無特異性實驗室檢查,當出現其他病症,如感染等,實驗室檢查顯示其他病症的陽性結果。
其他輔助檢查:
本病目前尚無特異性輔助實驗室檢查,當出現其他病症,輔助實驗室檢查顯示其他病症的陽性結果。

併發症

目前暫無相關資料。

預後

一般認為,情感障礙的預後較精神分裂症好,但情感障礙具有明顯的復發傾向或趨於慢性化。首次情感障礙發作之前常常可以發現有明顯的生活事件發生,而在以後的復發之前卻常常找不到這種“誘因”,說明首發之前的應激事件所導致的生物學改變在發作緩解後可能依然存在,致使病人處於一種“易感”狀態,導致此後的復發乃至慢性化。另外,有效抗抑鬱藥物出現也顯著地改變了情感障礙的“自然病程”和預後。
1.抑鬱性障礙  首發抑鬱後約半數以上會在未來5年以內出現再次的復發。在抗抑鬱藥物出現之前,這一數字高達75%~80%。有1/3的病人甚至在第1年復發。未經治療的抑鬱發作病程一般持續6~13個月,1次發作病程超過2年的病人不足20%(不包括心境惡劣)。而通過藥物治療可將此病程縮短到3個月左右,治療開始越早病程縮短越顯著。也正是因為如此,抗抑鬱治療如不足3個月,幾乎所有的病人都可能出現抑鬱症狀的再現。這實際上並非另一次發作,而是本次發作的死灰復燃。隨著抑鬱發作次數的增加和病程的延長,抑鬱發作次數越來越頻繁,而發作的持續時間也越來越長。抑鬱症的自殺率約10%~15%,首次發作後的5年間自殺率最高。因此,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具有重要意義。首發抑鬱病人約5%~10%以後可能會更改診斷為雙相障礙。因此,抑鬱障礙預後絕非良好,預防性套用抗抑鬱藥物是改善預後的關鍵。
2.雙相障礙  雙相障礙中約3/4(女性)或2/3(男性)以抑鬱發作開始,呈發作性病程。而Goodwin(1984)總結早期研究發現約34%~79%的病人首次發作為躁狂。這一差異可能反映了對雙相障礙定義的變遷以及對抑鬱狀態的認識水平。在回溯性調查中可以發現一些病人既往存在環性情感障礙。多數病人具有抑鬱和躁狂的雙相發作,只有10%~20%的病人僅出現躁狂發作。躁狂發作一般呈急性起病,在數小時至數天內達到高峰。未經治療的躁狂發作一般持續3個月左右,因此抗躁狂治療應至少持續3個月。隨著病程的延長,發作問期縮短,在經過6~9次發作後可穩定在6~9個月之間。雙相障礙的預後較抑鬱性障礙更差。首次發作後約40%~50%在2年內復發。即使採用鋰鹽進行維持治療也只能使約50%~60%的病人獲得較滿意的治療和預防效果。長期隨訪發現,只有約7%的病人此後不再復發,而45%會出現1次以上的復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