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報過剩又稱“信息過載”。是傳播學和未來學研究中使用的一個概念。指由於信息革命帶來的大量信息的衝擊,給人們帶來一種難以應付的局面。在已經信息化的國家裡,信息的流動主要是縱向的,縱向流動提供了大量的訊息情報,但這些訊息情報通常是不區別對象的,並非明確地分別提供給各種不同對象,也不是根據人的需要和要求而編制的,因而出現了“情報過剩”這一現象。交流系統提供了更多的訊息情報和更大的選擇餘地,另一方面,這些選擇本身從心理方面要求人們作出主動和積極的努力,而當人們的神經系統對過度的灌輸已失卻主動反應和參與能力時,精神變得支離破碎,不知所措,似乎一切都是瞬息即逝的。
這方面的具體表現是:(一)對學術工作者來說,即使每天24小時都用來閱讀,也無法讀完應當了解的成千上萬種書刊。(二)對家庭來說,電視頻道每天可提供1440個小時的信息材料,而一般人每天只有3小時用於看電視。(三)對想了解變化著的世界的人來說,有至少來自20個國家的短波信息、無數新聞性報刊和每年1000本左右的時事性新書、數不清的新聞圖片、錄音、錄像及24小時連續播放的電視新聞節目。(4)整個社會的信息生產量以幾何級數增長,與公元1400年相比,當代的信息量是它的1萬倍。情報過剩造成差異,使人焦慮,但也帶來了社會進步的希望。人們面臨著幾種選擇:以此為各種意見和決定提供一個更為廣泛的基礎;以此接受一個供空想的更為廣泛的基礎;從大量信息面前退卻,把假想的現實與豐富的現實混淆起來。一些傳播學者認為,歷史上人們普遍歡迎大量的源源不斷的訊息情報的傳播,這比訊息情報稀少、民眾無知要好。但當代的情報過剩也使人們看到,人們不但需要接受訊息情報,也需要告訴別人,他們需要交換信息、進行對話和相互作用,通過利用和參與介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