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嘆的皇后》是皮娜把自己創作的舞蹈劇作品通過電影的表現形式來完成的惟一的作品。本文對該電影欲表達的主題、表現因素、採用的方法等進行細緻分析,力求探索其與眾不同的藝術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悲嘆的皇后
- 拍攝日期:創作於1987年至1989年
- 導演:皮娜·鮑什
- 類型:社會
《悲嘆的皇后》簡介,《悲嘆的皇后》剖析,表達的主題,表現的因素,採用的方法論,結 語,
《悲嘆的皇后》簡介
《悲嘆的皇后》是皮娜·鮑什創作的舞蹈作品中惟一拍攝成電影舞蹈(cinematographic)的作品,創作於1987年至1989年間。該作品以其獨特的舞蹈構成,含蓄而深沉的內容著名。在該作品的製作初期,曾共同參與影片製作的同事及詩人羅茲·奧斯恩德與攝影師馬汀·夏珀因故相繼去世,給皮娜·鮑什以沉重的打擊,繼而影響了影片的順利製作。但皮娜·鮑什並沒有放棄這部影片,後經法國L?Arche Editeur出版社、德國烏珀塔爾舞劇團、德國國營ZDF電視廣播電台、英國第4電視台、法國La Sept電視台等多家新聞媒體支持與合作,終於完成了由皮娜·鮑什親自編舞及導演,由雷伊蒙德·霍克負責撰寫劇本的《悲嘆的皇后》電影的拍攝。在電影拍攝的三年期間,皮娜·鮑什曾親自帶領烏珀塔爾舞劇院的舞蹈演員在烏珀塔爾市內、捷運站、建築物內、郊外等地進行了長期艱苦地拍攝。
《悲嘆的皇后》剖析
表達的主題
皮娜·鮑什通過《悲嘆的皇后》想要表達的意念是什麼?仔細分析其隱藏的內在的因素,作品主要通過舞蹈劇的形式暗示了因殘酷的戰爭、不安的政治環境和激化的社會矛盾而飽受磨難的人們的痛苦。如題目所示,可以理解成為作家對世間的嘆息以及深入生活本質的哲學性的問題和欲被人憐愛的複雜的心理特性。這樣的意念主要表現在《悲嘆的皇后》第四篇章的表演形式當中,寒冷的冬季,在大雪紛飛的外景,女演員身著單薄的衣裳,對攝像機(觀眾)做出悲憐的微笑,上身不停地做重複的舞蹈動作,似乎在尋求著什麼……另外一個女演員神情恍惚,似醉似醒,做出一些埋怨人世的獨白,舞蹈動作上臂緩緩地移至上身,繼而突然神經質地快速揮舞……如此的表現手法在皮娜·鮑什的其他作品當中經常出現,如作品《交際場》里的主人公經常把頭埋在衣服里默念著什麼,演員過於尖細的鞋子刺痛了雙腳而痛苦呻吟的場景,在作品《藍鬍子》里男主人公做完人體彩繪後,試圖在許多女人面前顯耀自己身材的場景,在作品《詠嘆調》里描寫主人公冒著生命危險為觀眾表演雜技後惶恐不安的場景等,這些表現手法均表達了皮娜·鮑什內心深處所要表達的心理欲望。皮娜·鮑什的電影裡經常出現欲被人憐愛的感情戲,處理這樣的場景時,經常採用與其願望相反的表演形式來完成,如剛開始演員以纏綿的舞姿來表演情感戲,繼而用暴力的行為來結束,這樣的表現方式足以說明作者欲把自身的願望深深地隱藏起來,不讓別人看出作者內心本質的情感,這的確可謂是一種獨特的表現手法。
表現的因素
《悲嘆的皇后》影片主要以舞蹈的表現形式利用三維空間對不同的人物通過舞蹈藝術的展現進行了細緻的描寫。影片的畫面構成主要利用圓形、四角形、對角線、水平線、垂直線和從內景逐漸向外景延伸的表現方式,捕捉人物的“動”的影像,攝像機不停地運轉,以或動、或停的方式增加劇情的細節變化,人物與人物之間也以“動”的影像交叉出現,有時相互隔離,有時相互銜接,跑、走、漫步等動作循環反覆,同時劇情穿插電影音樂,使之更加富有神秘而豐富的情感。
電影場景採用的表現因素具體如下:
(一)拼貼法(collage)
《悲嘆的皇后》以場景與場景拼貼的表現形式來構成,看上去似乎沒有相連貫的場景連續出現。銜接場景的並不是畫面,而主要是電影音樂。前後不連貫的場景出現時,有時音樂會始終貫穿,有時音樂會停頓,但從整體上來講還是存在著整體的感覺。如電影的第四篇章里,一個女演員在自己的臉上塗滿了紅色的顏料後輕聲低泣,另一個場面是在細細的小雨中一對青年男女舉行婚禮,主持婚禮的男士做著吹響軍樂的姿勢… 這兩個不同的場景交換著反覆出現,雖然場景不一樣,但始終使用著同一首音樂,使人從這樣的場景聯想很多故事情節,並有了共性的感覺。
(二)反覆法
《悲嘆的皇后》除了採用拼貼的手法還利用了反覆的表現手法。反覆的表現手法主要有以下幾種,某一個場景的反覆出現、遠離的場景與場景之間的反覆出現、連續的反覆、變化反覆等。反覆的因素對於音樂、舞蹈等表現藝術的構成來說作為美學因素已經是普遍化的現象。俄羅斯的作曲家斯科里亞斌稱音樂的美感就在於反覆變化上。但皮娜·鮑什的反覆手法顯得非常獨特,她以極端反覆的手法刺激著觀眾的感性認識,如影片的第十篇章里一名男子的正面與側面頭像反覆地被拍攝時,使人聯想起罪犯的形象,因而這名男子的表情顯得非常困惑而無助。
(三)模擬法(mongttajyu)
模擬法是皮娜·鮑什又一個典型的創作模式。模擬法不僅僅是作為一種表現手法來使用,它也成為構成舞蹈語言的又一個重要的因素。模擬法是作家的創作意圖與觀眾各自的理解能力和解析來再次構成。影片的第九篇章里出現了這樣的場景,一個身穿黑色服裝的女演員一隻手拿著一瓶酒,一隻手抱著一隻羔羊,穿梭於白色的羊群之間,遠處有幾輛車正慢慢地行駛著……羊群的前方又有一個女演員似靜物畫面般靜靜地躺在地上,羊群靠近圍觀著這個女演員,又有一名男演員如天使般揮動著肩上的“翅膀”在羊群中來回走著……這樣的場景出現了幾個不同的人物,但有時看上去似乎都是對同一個人物的描寫。皮娜·鮑什在1977年完成了作品《藍鬍子》以後,便在正式拍攝電影《悲嘆的皇后》之前,已經把作品的模擬畫面從頭到尾進行了細緻的構思和安排。
採用的方法論
皮娜·鮑什曾說過:我的作品風格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但並不是某個場景持續展開,而是把從內心表現的因素向外延伸。《悲嘆的皇后》作品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反覆的舞蹈動作,這就是把內心的感受向外表露的表現手法。作品中也出現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交叉出現的場景,這也是從內心向外延伸的一種表現手法。
(一)場景的模仿(parody)
電影的第一個篇章的開頭是一個女演員在叢林裡,在許多樹幹之間,一隻手持一個吸塵器,另一隻手持一支槍走來走去,吸塵器的風把地面的落葉吹散到空中去,在這個場景里出現了場景的模仿的表現手法,即吸塵器只是在室內使用的工具,而叢林則是自然環境,如此兩個互不相干的因素放在一起,便產生了一種戲劇性的效果。最後是一位老婦人擺出一副滑稽的動作久久停頓而結束,這樣的場景使人產生一種憐憫的心理。
還有一個場景是一位母親懷抱兩個正打架的孩子,這使人聯想到世界各地連綿不斷的戰爭場面。電影的社會性與個人對社會現象的漠然和演員過於激烈的舞蹈動作相互並置,使兩個完全不同的場景融合到一起,更加引人注目,由此可見,皮娜·鮑什的電影想要說明的是疑問、不安還有創傷。
(二)語言的模仿
帶有具體涵義的語言,平凡而單純的語句,或演員在舞台上的喃喃細語也許都涵蓋著語言本身具體的內容和價值,如電影裡出現的一個演員帶有嫉妒與欲望的口氣說出:“這個意大利麵是我的!”,這句話的講出似乎提示觀眾她已經很長時間沒有擁有美味可口的飯菜了。但電影裡有時講出的台詞也能涵蓋著與其語義完全不同的內容,如演員裝出一副非常苦惱的樣子說出:“我很幸福……”其實觀眾從她的表情里已經知道了她並不幸福。皮娜·鮑什的電影同時採用了這樣的肯定與否定的兩種不同的語言表現方式,完成了語言的模仿技巧。
結 語
電影最後一個場景是一位老婦人跟隨著輕快的音樂翩翩起舞,這是根據劇作家雷伊蒙德·霍克的劇本而改編的。劇中老婦人的名字叫伊爾茲(llse),年齡約為70歲左右,老婦人從小就渴望能夠成為一名舞蹈演員,但由於身患脊背殘疾而未能如願。在烏珀塔爾的一個咖啡館《羅曼蒂卡》拍攝的這個場景代表了該電影重要的象徵性與隱喻性,老婦人滑稽而令人憐憫的舞蹈動作久久停頓後由此而結束的最後的場面,表現出了皮娜·鮑什內在的精神力量和所營造出的獨特的影像之美。
《悲嘆的皇后》以一貫的表現手法賦予了作品以活力,該作品可與皮娜·鮑什的另外一些名著相齊並列。但該作品與其他一些作品不同的是把舞蹈藝術劇本化後搬上了銀幕,這是皮娜·鮑什長久以來面對舞蹈藝術的表現手法潛心研究的結果。該作品對皮娜·鮑什而言是通過攝像機與所設定的場景造就了一個更大的表演舞台,另一方面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一部真正的舞蹈電影。從這個觀點來講,《悲嘆的皇后》電影的製作完全不同於皮娜·鮑什另外的舞台表演的傳統觀念的舞蹈作品。如電影裡出現的平常的舞蹈練習場面、演員的即興舞蹈表演、不合乎邏輯的探戈的介入等場面更加明確了皮娜·鮑什在舞蹈電影裡所要表現的對循規蹈矩的舞蹈表演的否定的態度和獨到的觀念。
《悲嘆的皇后》從停止的舞姿、攝像機的移位,還有某種影像的停止與音樂節奏的分裂,反覆出現的令人無法解釋的場景使人對該電影裡所含有的哲學意義持一種深思熟慮態度。該作品不僅是在內容上,還是在構成上都具有獨特的表現形式,成為具有很高影像價值的電影。皮娜·鮑什是偉大的藝術創新者和永不停止的革新家。世人對她的作品愛恨交加,難以名狀,而她對現代舞蹈的貢獻有目共睹,永不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