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演變
詳細釋義
筆順讀寫:點、點、豎、點、撇、橫折、橫、豎折折鉤、豎、撇。
〈動〉 形聲。從心,弟聲。本義:敬愛兄長。同本義。亦泛指敬重長上 。亦借指兄長。
〈形〉 和易
用同“體”。體貼,親近。
兄弟姊妹間的友愛、互相敬愛。
〈古〉 儒家宣揚的是“兄友弟恭”式的友愛。
悌,儒家的倫理範疇,現在指敬愛兄長,順從兄長。目的在於維護下級對上級的服從。本意,悌,憐愛,專指作為兄長的哥哥愛護尚是幼小的弟弟。悌作為兄長憐愛兄弟。表演彩排出了人與人之間的良善關係。常與“孝”並列,稱為“孝悌”。儒家非常重視“孝悌”,把它看作是實行“仁”的根本條件。
《
論語·
學而》:“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小篆:悌,從心,從弟;本義作「善兄弟」解,見<說文許箸>。又心中有弟,則如同兄弟間彼此誠心相友愛之意。且以弟又有「次第」意,即有順的意味。因此「善兄弟」者,弟對兄當恭順,而兄對弟亦當愛護,順其正而加以誘掖之。
其義有:
1. 敬重兄長、善事兄長曰悌。如孝悌。又如《孟子·滕文公下》「入則孝,出則悌」。為了歷代的統治者的利益開方便,故有此說法流傳。按情理說,弟弟幼小可欺,身為成年人,兄長當有負責保護之義務。
實則敬宗氏遠親長老曰悌,愛宗氏遠親幼小曰長。男子稱氏,是為了表明自己的族屬,讓人一看即知從屬於哪個
族屬哪個
分支。女子稱姓,則是為了嚴守 同姓不婚 的原則,避免與同姓談婚論嫁的尷尬。秦漢以後,姓與氏合一,遂稱“姓氏”。
好處:漢朝為了防止兄弟爭權導致分裂,防止弟弟謀殺兄長,給皇室蒙羞,重新解釋了孝悌。
2. 悌友,兄弟篤愛和睦。如《
韓愈·
元和聖德詩》「皇帝大孝,慈祥悌友」。
3. 與「弟」通。如《
弟子規》“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4. 簡易曰悌。如《
左傳·僖公十二年》「詩曰:『愷悌君子,神所勞也』」。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特計切《集韻》《韻會》《正韻》大計切,𠀤音第。《說文》善兄弟也。從心弟聲。經典通用弟。
又《廣韻》徒禮切《集韻》《韻會》待禮切,𠀤音娣。《玉篇》愷悌也。與詩豈弟同。《注》豈,樂。弟,易也。
又《集韻》盪亥切,音待。義同。
又《集韻》待亦切。易也。或作弟。義同。
又《爾雅·釋言》豈弟,發也。《郭璞注》發,發行也。引《詩》:齊子豈弟。《疏》引鄭箋云:此豈弟,猶言發夕也,豈讀為闓。弟,古文尙書以弟為圛,圛,明也。然則郭云:發,發行也,是用鄭箋為說。《孔穎達曰》此豈弟猶發夕,言與餘豈弟不同也。讀愷為闓。《說文》闓,開也。洪範論卜兆有五曰圛。注云:圛者色澤光明,上雲發夕,謂初夜卽行。此雲闓明,謂侵明而行,與上文相通也。◎按豈弟,又有發行之義。毛傳於齊風載驅詩之豈弟,與他處豈弟,訓義混同。鄭箋不從,必有考也。《集韻》又有待亦切,當訓發也。今《集韻》仍毛傳,而不用箋,則多此一切為贅矣。
示例
至親者
莫若骨肉,而
手足之情,既長且久,當兄弟姐妹猶在之時,更要珍愛,相互勉勵、扶持,切莫傷和氣,畢竟 「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
又心常懷有兄長、弟妹之情,則敬親愛親之情
油然而生。由此擴大,周遭之人亦極易融合為一家人,如此上下和睦,一片祥和之氣,充塞於宇宙間,此乃真自然之道矣!
形義通解
略說: 從「心」,從「弟」,「弟」亦聲。「悌」是「弟」的後起分化字,本義是敬愛兄長。38 字 詳解: 從「心」,從「弟」,「弟」亦聲。「悌」是「弟」的後起分化字,本義是敬愛兄長。《說文新附》:「悌,善兄弟也。從心,弟聲。」如《論語.學而》:「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人。」《孟子.梁惠王上》:「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悌」也表示平易。如《左傳.僖公十二年》引《詩》曰:「愷悌君子,神所勞矣。」杜預註:「愷,樂也;悌,易也。」唐代陳子昂〈為義興公求拜掃表〉:「臣獨向隅,有以長戚,伏願天慈愷悌,憐憫孤窮,寬以簡書之刑,賜其告歸之請。」239 字相關漢字: 心,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