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悉遊記:中國學子澳洲讀研親歷
- 出版社:三晉出版社
- 頁數:420頁
- 開本:16
- 作者:董天田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悉遊記:中國學子澳洲讀研親歷》是一本記錄了中國當代留學生的海外讀研親歷與思維意識的轉變提升的里程記錄。通過對於來自歐美、中東以及東亞等國家地區的留學生的描寫與刻畫,向讀者展現了世界範圍內年輕一代的朝氣蓬勃與精神風貌。
圖書目錄
序篇
寫在前面的話
一留學動機
二與親人的重逢
三初識悉尼
四CoFA之行
五微型校區
六主校區之行
七UNSW
上篇
第一章國際學生總動員
一令人失望的Peer—Mentor
二第一個朋友
三羅伊斯與佛道斯
四篝火晚會
五尷尬的開始
六韋德
七意外的感動
八活動的結束
第二章新南威爾斯大學(一)
第一節
一新的開始
二開學典禮
三第一堂課(上)
四第一堂課(下)
五悉尼街道上的行人
六不一樣的課堂
七設計管理與實踐1
八第一個作業
九設計過程研討
十悉尼的一部分居住者
十一語言障礙
第二節
一復活節
二基督教堂
三合組作業
四海珊
五雙重打擊
六進步
七不同的學習方式(上)
八不同的學習方式(下)
九第一次諮詢討論
十研究生休息室
十一新鮮的理論
十二憋氣的合作
十三不幸中的萬幸
十四逐步適應
第三節
一優
二與印巴人的合作
三調整心態
四疑惑
五與瑞耶莎的合作
六繁忙的派德
七Facebook與教堂里的年輕人
八爛尾樓
九幾分無奈
第四節
一好轉
二黑客理論
三臨陣磨槍的瑞耶莎
四第一學期末
五巴基斯坦經濟學家
六送別艾瑪
七第一學期的成果
第三章
新南威爾斯大學(二)
第一節
一假期生活剪影
二新課程的挑戰
三機遇
四CoFA足球隊
五原裝教授
六教派衝突
七CoFA足球隊的訓練
八意外的樂趣
第二節
一2008奧運會開幕式
二不同的認識
三UNSW太陽能賽車隊
四令人頭疼的理論課
五印度人在悉尼
六西方人眼中的開幕式
七教會的實力
八賽車隊的工作室
九布隆代
十才貌雙全
十一打擊
十二課餘
十三SunSprint(上)
十四SunSprint(下)
十五另一種夜生活
第三節
一蘇菲
二逃票者
三中西餐具競賽
四課堂上的形勢
五留學生活隨感
六新南威爾斯藝術展覽館與合組作業
七特邀訓練
八設計管理與實踐2
九文化習俗
十生活態度
十一拉贊助
十二同行
十三音樂的功效
第四節
一最後一次足球訓練
二澳式標籤橄欖球
三病蟲防治專家
四坎普斯灣杯賽
五再見蘇菲
六水上活動日
七克里斯的房間
八與席麗娜的會面
九返程
第四章
新南威爾斯大學(三)
第一節
一再上征程
二與親友的重逢
三陷阱(上)
四陷阱(下)
五變化
第二節
一開學典禮
二找工記
三不同的理解
四賽車隊新氣象
五麥可博士
六CoFA足球隊的餘暉
七長篇大論
八東港印刷
九初試身手
十傑西卡
十一工作之初的困難
十二轉機
十三飽和容量測試
十四對峙(上)
十五對峙(下)
十六昂貴的學費
第三節
一陳恆東
二年輕人的話題
三意外的驚喜
四門外漢推銷員
五馬克
六報應
七SunSDrint
八韓國人在悉尼
九硬仗
十設計的內涵
十一海外富二代
十二悠閒的澳洲人
十三工作隨感
第四節
一不一樣的碩士學習
二泰德
三思維的旋律
第五節
一最後一課
二銘記
三收關之戰
四春天的腳步
第一節
一南方大陸的淵源
二TAFE
三阿肯莎移民中介
四TAFE課堂剪影
五畢業典禮
六中國造
七TAFE課堂剪影二
八競爭對手
九SunSwmIV(上)
十SunSwiftIV(下)
十一TAFE奇遇
十二後東港印刷時代
十三混合心情
第二節
一轉折點
二TAFE課堂剪影三
三絕路逢生
四洗禮
五節外生枝
六兩趟末班車
七逃離TAFE
八世紀之戰的賭注
九苦澀聖誕節
十接連受挫
十一聖誕前夕
十二灰色一月
下篇
第一章悉尼大學(一)
第一節
一2010年的夏末
二第一次轉型
三Ivy一路走好
四誘惑與禮物
五世外桃源
六遙控玩具帶來的煩惱
七學海無邊
八昆汀與弗蘭克
九第二次轉型
十老實的瑞沙德
十一遭遇戰
十二新時代媒體的歷程與理論
第二節
一縹緲的夢
二慣性的逃避
三2010澳洲移民新政回顧
四去與留
五SCA生活縮影
六感悟
七足球之夜
八假期
第二章
悉尼大學(二)
第一節
一課餘辯論賽
二SCA足球隊
三困境
四SCA對CoFA
五回到影視編輯
六留學反思
七失誤
八雨季
九偶遇
十平庸的日子
第二節
一海外華人印象(上)
二海外華人印象(中)
三海外華人印象(下)
四拍攝外景
五陰差陽錯
六生日聚會
七新疆麵館
八SCA生活續集
九奇怪的顧客
十天才之夜
第三節
一再見海倫
二最後一次期末考核
三抉擇
四歸國留學證明
五回顧認知的歷程(上)
六回顧認知的歷程(下)
七臨行前
八希望與夢想再次起航
寫在前面的話
一留學動機
二與親人的重逢
三初識悉尼
四CoFA之行
五微型校區
六主校區之行
七UNSW
上篇
第一章國際學生總動員
一令人失望的Peer—Mentor
二第一個朋友
三羅伊斯與佛道斯
四篝火晚會
五尷尬的開始
六韋德
七意外的感動
八活動的結束
第二章新南威爾斯大學(一)
第一節
一新的開始
二開學典禮
三第一堂課(上)
四第一堂課(下)
五悉尼街道上的行人
六不一樣的課堂
七設計管理與實踐1
八第一個作業
九設計過程研討
十悉尼的一部分居住者
十一語言障礙
第二節
一復活節
二基督教堂
三合組作業
四海珊
五雙重打擊
六進步
七不同的學習方式(上)
八不同的學習方式(下)
九第一次諮詢討論
十研究生休息室
十一新鮮的理論
十二憋氣的合作
十三不幸中的萬幸
十四逐步適應
第三節
一優
二與印巴人的合作
三調整心態
四疑惑
五與瑞耶莎的合作
六繁忙的派德
七Facebook與教堂里的年輕人
八爛尾樓
九幾分無奈
第四節
一好轉
二黑客理論
三臨陣磨槍的瑞耶莎
四第一學期末
五巴基斯坦經濟學家
六送別艾瑪
七第一學期的成果
第三章
新南威爾斯大學(二)
第一節
一假期生活剪影
二新課程的挑戰
三機遇
四CoFA足球隊
五原裝教授
六教派衝突
七CoFA足球隊的訓練
八意外的樂趣
第二節
一2008奧運會開幕式
二不同的認識
三UNSW太陽能賽車隊
四令人頭疼的理論課
五印度人在悉尼
六西方人眼中的開幕式
七教會的實力
八賽車隊的工作室
九布隆代
十才貌雙全
十一打擊
十二課餘
十三SunSprint(上)
十四SunSprint(下)
十五另一種夜生活
第三節
一蘇菲
二逃票者
三中西餐具競賽
四課堂上的形勢
五留學生活隨感
六新南威爾斯藝術展覽館與合組作業
七特邀訓練
八設計管理與實踐2
九文化習俗
十生活態度
十一拉贊助
十二同行
十三音樂的功效
第四節
一最後一次足球訓練
二澳式標籤橄欖球
三病蟲防治專家
四坎普斯灣杯賽
五再見蘇菲
六水上活動日
七克里斯的房間
八與席麗娜的會面
九返程
第四章
新南威爾斯大學(三)
第一節
一再上征程
二與親友的重逢
三陷阱(上)
四陷阱(下)
五變化
第二節
一開學典禮
二找工記
三不同的理解
四賽車隊新氣象
五麥可博士
六CoFA足球隊的餘暉
七長篇大論
八東港印刷
九初試身手
十傑西卡
十一工作之初的困難
十二轉機
十三飽和容量測試
十四對峙(上)
十五對峙(下)
十六昂貴的學費
第三節
一陳恆東
二年輕人的話題
三意外的驚喜
四門外漢推銷員
五馬克
六報應
七SunSDrint
八韓國人在悉尼
九硬仗
十設計的內涵
十一海外富二代
十二悠閒的澳洲人
十三工作隨感
第四節
一不一樣的碩士學習
二泰德
三思維的旋律
第五節
一最後一課
二銘記
三收關之戰
四春天的腳步
第一節
一南方大陸的淵源
二TAFE
三阿肯莎移民中介
四TAFE課堂剪影
五畢業典禮
六中國造
七TAFE課堂剪影二
八競爭對手
九SunSwmIV(上)
十SunSwiftIV(下)
十一TAFE奇遇
十二後東港印刷時代
十三混合心情
第二節
一轉折點
二TAFE課堂剪影三
三絕路逢生
四洗禮
五節外生枝
六兩趟末班車
七逃離TAFE
八世紀之戰的賭注
九苦澀聖誕節
十接連受挫
十一聖誕前夕
十二灰色一月
下篇
第一章悉尼大學(一)
第一節
一2010年的夏末
二第一次轉型
三Ivy一路走好
四誘惑與禮物
五世外桃源
六遙控玩具帶來的煩惱
七學海無邊
八昆汀與弗蘭克
九第二次轉型
十老實的瑞沙德
十一遭遇戰
十二新時代媒體的歷程與理論
第二節
一縹緲的夢
二慣性的逃避
三2010澳洲移民新政回顧
四去與留
五SCA生活縮影
六感悟
七足球之夜
八假期
第二章
悉尼大學(二)
第一節
一課餘辯論賽
二SCA足球隊
三困境
四SCA對CoFA
五回到影視編輯
六留學反思
七失誤
八雨季
九偶遇
十平庸的日子
第二節
一海外華人印象(上)
二海外華人印象(中)
三海外華人印象(下)
四拍攝外景
五陰差陽錯
六生日聚會
七新疆麵館
八SCA生活續集
九奇怪的顧客
十天才之夜
第三節
一再見海倫
二最後一次期末考核
三抉擇
四歸國留學證明
五回顧認知的歷程(上)
六回顧認知的歷程(下)
七臨行前
八希望與夢想再次起航
後記
從與席麗娜教授的來信中得知,coFA校區將於2013年上旬完成重建,整體面貌將煥然一新。
對於即將重生的coFA,我在充滿了期待與祝福的同時又免不了一絲的傷感。也許在我下一次故地重遊時,那熟悉的小廣場、教學樓甚至一草一木都將不復存在,連同那些依然歷歷在目值得回味的每一個場景,一同消失在塵封的記憶中。
客觀地評價,自己在三年留學生涯中所取得的成果還是可喜的,基本完成了預定目標:不僅以較好的成績獲得了兩個碩士學位,還經歷了林林總總十幾個兼職工作帶來的挑戰與磨鍊,自身的英語實戰能力也有了長足的進步。除此之外,對於自身與社會有了比較清晰正確的認識,而這一點是我尤為看中的。
其實,我寫這本書並非是要表明什麼意圖或展示什麼想法,初衷非常簡單,只是“不想過分地浪費時間”。誰都知道時間是無形的資產,一旦逝去就無法追回。但正所謂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往往毫不吝惜地肆意揮灑著青春與激情,沉迷於酒吧里、賭場上、網路虛擬世界中等等。我雖承認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與經歷,但我無法接受這樣的生活,當然我不否認自己在網路與遊戲上浪費了大把寶貴的時間。
當代,大多數在國外留學生活的年輕人,只要不是那種吃了上頓就沒下頓的整天靠打工來維繫自己生活的,就還是有很多富裕的時間與精力來不斷提升與充實自我的。手段和途徑很多,看書、學習、交流、參加活動等等以各種方式擴大自己的圈子與見識。出國留學只是一種修煉的手段、一個階段性的過程,而並非一種結局或出路。很多人抱著天真的夢幻和盲目的自大來到了異國他鄉,很快就發現現實與理想的巨大落差,不僅要背負著文化語言的壓力,還要考慮畢業後的出路與規劃等現實問題。因此,相比於國內上學,出國留學所要面臨的困難與壓力只會更大。
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絕大多數情況下,每一個人都離不開來自社會的各色各樣的群體與形形色色的人。正確地看待與認識到自己的責任與義務,對自己有所審視或總結,做好融人社會的準備,是每一位留學生應該儘早思考的嚴肅問題,任何試圖逃避或迴避的行為都會導致時間精力的浪費與人生規劃的誤判或推遲。
最後,我想著重感謝我的父親。在這本書的寫作與出版過程中,父親付出了很多的努力與心血,可以說,沒有父親和他的朋友們的推重支持,這本書就不可能出版。
我還要感謝以下好友:孫凱華、賴彥怡、趙福燕等,感謝他們在本書出版前耐心細緻地通讀了全書,提出寶貴意見並糾正書寫錯誤,使得本書不斷趨於完善。
2012年12月24日.於深圳福田
對於即將重生的coFA,我在充滿了期待與祝福的同時又免不了一絲的傷感。也許在我下一次故地重遊時,那熟悉的小廣場、教學樓甚至一草一木都將不復存在,連同那些依然歷歷在目值得回味的每一個場景,一同消失在塵封的記憶中。
客觀地評價,自己在三年留學生涯中所取得的成果還是可喜的,基本完成了預定目標:不僅以較好的成績獲得了兩個碩士學位,還經歷了林林總總十幾個兼職工作帶來的挑戰與磨鍊,自身的英語實戰能力也有了長足的進步。除此之外,對於自身與社會有了比較清晰正確的認識,而這一點是我尤為看中的。
其實,我寫這本書並非是要表明什麼意圖或展示什麼想法,初衷非常簡單,只是“不想過分地浪費時間”。誰都知道時間是無形的資產,一旦逝去就無法追回。但正所謂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許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往往毫不吝惜地肆意揮灑著青春與激情,沉迷於酒吧里、賭場上、網路虛擬世界中等等。我雖承認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與經歷,但我無法接受這樣的生活,當然我不否認自己在網路與遊戲上浪費了大把寶貴的時間。
當代,大多數在國外留學生活的年輕人,只要不是那種吃了上頓就沒下頓的整天靠打工來維繫自己生活的,就還是有很多富裕的時間與精力來不斷提升與充實自我的。手段和途徑很多,看書、學習、交流、參加活動等等以各種方式擴大自己的圈子與見識。出國留學只是一種修煉的手段、一個階段性的過程,而並非一種結局或出路。很多人抱著天真的夢幻和盲目的自大來到了異國他鄉,很快就發現現實與理想的巨大落差,不僅要背負著文化語言的壓力,還要考慮畢業後的出路與規劃等現實問題。因此,相比於國內上學,出國留學所要面臨的困難與壓力只會更大。
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絕大多數情況下,每一個人都離不開來自社會的各色各樣的群體與形形色色的人。正確地看待與認識到自己的責任與義務,對自己有所審視或總結,做好融人社會的準備,是每一位留學生應該儘早思考的嚴肅問題,任何試圖逃避或迴避的行為都會導致時間精力的浪費與人生規劃的誤判或推遲。
最後,我想著重感謝我的父親。在這本書的寫作與出版過程中,父親付出了很多的努力與心血,可以說,沒有父親和他的朋友們的推重支持,這本書就不可能出版。
我還要感謝以下好友:孫凱華、賴彥怡、趙福燕等,感謝他們在本書出版前耐心細緻地通讀了全書,提出寶貴意見並糾正書寫錯誤,使得本書不斷趨於完善。
2012年12月24日.於深圳福田
序言
80後留學生董天田在澳洲求學幾度寒窗獲取雙學位載譽而歸,令我這個50後曾在澳洲讀書的老留學生刮目相看,由衷欽佩!然而更讓我意想不到的是,他還向父老鄉親捧出了洋洋灑灑數十萬言的大作《悉遊記》,並配以自己拍攝的照片,圖文並茂,涉獵廣泛,悉心閱讀之後,更覺人才代出,後生可畏!
我曾在1995年出版了我的第一部關於澳洲的專著,書名叫《澳洲見聞錄》。那時,中國人對澳洲的了解還不像今天這樣深入細緻,以至於急於與打開國門的中國人進行全方位交往的澳洲駐華使館買了此書當禮品書向訪客饋贈,一時間還有了洛陽紙貴的感覺。用時任文化參贊博貝特的話來表述,那就是“王婆賣瓜,不是自賣自誇”。原因很簡單,中國人寫的關於澳洲的書,更理性,更客觀。近16年過去了,中國人寫澳洲的書在讀者眼裡已是琳琅滿目,豐富多彩,但我在這些書中更要為80後留學生的澳洲體驗——為董天田《悉遊記》而作留學生董天田的《悉遊記》叫好,並真誠地向讀者力薦!
董天田1984年出生於山西太原,這裡包涵了兩個與我有緣淵的因素:一是他與我的兒子同歲,二是我的出生地也在山西太原。巧的是,後來我兒子也到澳洲留學,出生於山西太原50後的我和80後的董天田分別都撰寫了關於澳洲的著作。這種“奇巧”,給我閱讀《悉遊記》時帶來不少欣慰。文如其人,讀書過程中,我不時感到董天田觀察的細緻,反應的靈敏,思想的深刻,行文的流暢,語言的幽默以及知識架構的豐富多彩!這充分佐證了從中國走出的80後新一代留學生的“出道不凡”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應該說,董天田他們赴澳的新一代中國留學生比起我們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來澳“洋插隊”的中國留學生群體,要幸運得多,仿佛有天壤之別之感。這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中國經濟的快速騰飛和綜合國力的迅猛增強。隨著中國大學教育的不斷普及,水平的不斷提高,學生各方面素質的不斷提升,因而使海外的新一代中國留學生整體形象優佳,朝氣蓬勃,充滿活力,學貫中西,志在必得。
就董天田而言,他自幼興趣廣泛,在繪畫、音樂、體育、寫作等方面表現出天賦並取得好的成績。在大學階段,他光榮入黨,成績優秀,通過英語四、六級考試,先後六次獲得獎學金,擔任過足球隊副隊長並參與了生活影片《網路一瞬間》的拍攝演出。他就是攜帶這樣的“底蘊”和“財富”,為了進一步增加知識,探索理論,擴大視野,感受多元文化,來到新南威爾斯大學和悉尼大學這樣兩所世界名校留學,心繫祖國,寒窗苦讀,終於先後獲取了設計學和多媒體套用學兩個碩士學位。但我作為一個過來人最要強調的卻是,董天田還在留學之餘捧出了《悉遊記》這樣一本書,它不屬於個人財產,而是每一名讀者所共有的精神財富!
在澳洲留學有感而發的文章,我讀過不少,發現由於身處澳洲這個“福利國家”,筆墨很自然地多聚焦到此,諸如:
“我越來越感覺到這裡的政府是真正地為人民服務,醫療全部免費,孩子上學全部免費,上大學可以貸款,找到工資在一定數額以上的工作以後才用還貸款。”
“無論多么擁擠的場合,不會有人碰到你,更不會擠你(觀看世界盃比賽除外),再急也會去排隊,所以總會有人問你:你是這個隊伍的最後一個嗎?”
“不會有開車加塞的情況,也總會有人給你讓車讓你去加塞。沒有交通警察,只有那一明一滅的紅綠燈,沒有人會無視交通燈的存在。所有的汽車都會給行人和腳踏車讓路,包括在小路上閒庭信步的小鳥。”
“聽不到大聲喧譁,無論是飯店、車站、商場或酒吧(體育場除外)。凡是帶屋頂的地方全部禁菸。”
“重要的是,你從來就不可能一眼分辨出你面前的這個人是富人還是窮人。他一樣地遵守交通規則,一樣地照章納稅,一樣地被警察抄牌罰款,一樣地為了找一個停車位在停車場轉來轉去,一樣地不會在公共場所抽菸大聲喧譁,等等。”
……
這些細節當然都是真實的存在,但董天田作為一個讀研的留學生,卻是把更多的筆墨放在了大學校園之內,放在了不同種族留學生之間,放在了東西方大學教育優劣異同的比較之上,這表明他對自己的寫作重心把握有度,胸有成竹。
請看他在《第一堂課》(下)中寫道:
“這裡的教學風格很是互動自由,教授在講課過程中,任何人都可以在教授任何一句完整語句之後提問題或談自己的想法感受,不必舉手或起立,也無需任何示意,想說就說,想笑就笑,想辯論就辯論。學生們還可以隨意坐到任何地方,甚至是桌子上,或者靠牆半躺著。”
發現是一種藝術,記錄是一種態度,這些細節充分表明一個來自中國的留學生的“審美辛勞”。
他在《課堂上的形勢》里是這樣描繪的:
“考蘿兒就像是一尊寧靜安詳的雕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的超然度外了。中國古代范仲淹不是畢生追求這種人生的最高境界嗎?這種境界被生長在異國他鄉的考蘿兒給終結了。”
可是這種境界似乎不太符合CoFA教學的氛圍。再說即便是考蘿兒達到了,作為學生的我們還沒有啊。唉,要是艾瑞斯還在就好了,上這樣的課太無聊了。我在無聊時這樣想著。”
形象、生動、幽默,寥寥幾筆,“形勢”分明,這是需要點功夫的。
而在《麥可博士》一節里,作者又為我們勾勒出一個澳洲教授的可敬形象: “麥可絕對是位過時的美男子,年齡大概在40-50之間,中等個頭,體格健壯,儀表威嚴,舉手投足間都透漏著一股儒雅的學者風範。話語邏輯性極強,不緊不慢,發音非常標準。”
“看看我們歷史上每一個創新性的設計改良或發明創造,都是能夠滿足人類實際需要且給予發展文明極大推動作用的,也只有這樣的設計或發明才是具有真正意義的。相比之下,當前的一些華而不實的,或是只為了滿足少數追求奢華、盲目附和所謂潮流,迎合某些人口味的設計是絕不可取的。它們可能會存在甚至會流行一時,還會耽誤正確設計思路的發展,甚至扭曲人類的心靈,但很快就會被證明是空洞無物,最終都是會消失的。即便有些被人記住了,也只會成為反面教材來教育警醒後人。”
《不一樣的碩士學習》可謂作者對留學生涯的一個精闢總結:
“隨著在UNSW碩士生涯逐步進入尾聲,我的英語口語和聽力也有了巨大的進步,徹底扔掉了‘木質聾啞人’的標籤。在本學期最後一次的合組匯報演講中,我已經能夠做到遊刃有餘,甚至借題發揮了一下,將我給賽車隊做的AAC(Adopt-A-Cell,賽車隊為了籌集經費而推出的‘點滴捐助’呼籲計畫)放在投影儀上展示給大家,並鼓勵在座的進行捐助。麥可笑著阻止了我的行為並說這個我會盡力幫忙的,這個東西就不要在這裡展示了。我則開玩笑地說你可要說話算數啊!”
我之所以不惜筆墨引用了書中的六段文字,就是深感這本留學生寫留學生生活的書名副其實,緊扣主題,有針對性,年輕的董天田以其深度體驗和獨特視角,以其占有的豐富素材和廣博知識,理性思考,嚴謹創作,對留學過程中的諸多“焦點”、“亮點”,甚至“暗點”都進行了全方位頗有廣度和深度的敘述,從而給海外留學以及留學地澳大利亞一個更為真實的描摹,更為深刻的詮釋,更為引人入勝的舉薦。
看罷《悉遊記》,我想到了董天田他們這一代“4+2+1”獨生子女留學之路的不易和艱難。但得大於失是肯定的,“走出去”是值得的。名人易中天曾說:“正因為中國教育普遍失敗,才顯得我是個人物。其實,我早就說過,我就是個‘大蘿蔔’,一個在‘肉湯’里煮過,有點‘學術味兒’的蘿蔔。我這蘿蔔居然大受歡迎,只能說明現在的學生,連蘿蔔都吃不到了。”說到把孩子送出去接受與中國不一樣的教育,我不反對“望子成龍”,但更主張“望子成人”,這就是做一個實在的人,善良的人,健康的人,快樂的人,能夠學以致用的人。所謂人才,就是不被社會和自己毀掉的學生;所謂良師,就是不把學生毀掉的老師。所謂《悉遊記》,就是很好地記錄了這樣的學生和這樣的老師的一本頗值得各界關注、品味的書。
沒有什麼“崇高的使命”,也沒有什麼“偉大的擔當”,我就這樣寫下發自內心的實實在在的感慨與思索。
是為序。
王晉軍
2011年7月1日於盛夏的北京太陽宮
新紀家園龍坪居露台上的籬笆網之下
我曾在1995年出版了我的第一部關於澳洲的專著,書名叫《澳洲見聞錄》。那時,中國人對澳洲的了解還不像今天這樣深入細緻,以至於急於與打開國門的中國人進行全方位交往的澳洲駐華使館買了此書當禮品書向訪客饋贈,一時間還有了洛陽紙貴的感覺。用時任文化參贊博貝特的話來表述,那就是“王婆賣瓜,不是自賣自誇”。原因很簡單,中國人寫的關於澳洲的書,更理性,更客觀。近16年過去了,中國人寫澳洲的書在讀者眼裡已是琳琅滿目,豐富多彩,但我在這些書中更要為80後留學生的澳洲體驗——為董天田《悉遊記》而作留學生董天田的《悉遊記》叫好,並真誠地向讀者力薦!
董天田1984年出生於山西太原,這裡包涵了兩個與我有緣淵的因素:一是他與我的兒子同歲,二是我的出生地也在山西太原。巧的是,後來我兒子也到澳洲留學,出生於山西太原50後的我和80後的董天田分別都撰寫了關於澳洲的著作。這種“奇巧”,給我閱讀《悉遊記》時帶來不少欣慰。文如其人,讀書過程中,我不時感到董天田觀察的細緻,反應的靈敏,思想的深刻,行文的流暢,語言的幽默以及知識架構的豐富多彩!這充分佐證了從中國走出的80後新一代留學生的“出道不凡”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應該說,董天田他們赴澳的新一代中國留學生比起我們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來澳“洋插隊”的中國留學生群體,要幸運得多,仿佛有天壤之別之感。這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中國經濟的快速騰飛和綜合國力的迅猛增強。隨著中國大學教育的不斷普及,水平的不斷提高,學生各方面素質的不斷提升,因而使海外的新一代中國留學生整體形象優佳,朝氣蓬勃,充滿活力,學貫中西,志在必得。
就董天田而言,他自幼興趣廣泛,在繪畫、音樂、體育、寫作等方面表現出天賦並取得好的成績。在大學階段,他光榮入黨,成績優秀,通過英語四、六級考試,先後六次獲得獎學金,擔任過足球隊副隊長並參與了生活影片《網路一瞬間》的拍攝演出。他就是攜帶這樣的“底蘊”和“財富”,為了進一步增加知識,探索理論,擴大視野,感受多元文化,來到新南威爾斯大學和悉尼大學這樣兩所世界名校留學,心繫祖國,寒窗苦讀,終於先後獲取了設計學和多媒體套用學兩個碩士學位。但我作為一個過來人最要強調的卻是,董天田還在留學之餘捧出了《悉遊記》這樣一本書,它不屬於個人財產,而是每一名讀者所共有的精神財富!
在澳洲留學有感而發的文章,我讀過不少,發現由於身處澳洲這個“福利國家”,筆墨很自然地多聚焦到此,諸如:
“我越來越感覺到這裡的政府是真正地為人民服務,醫療全部免費,孩子上學全部免費,上大學可以貸款,找到工資在一定數額以上的工作以後才用還貸款。”
“無論多么擁擠的場合,不會有人碰到你,更不會擠你(觀看世界盃比賽除外),再急也會去排隊,所以總會有人問你:你是這個隊伍的最後一個嗎?”
“不會有開車加塞的情況,也總會有人給你讓車讓你去加塞。沒有交通警察,只有那一明一滅的紅綠燈,沒有人會無視交通燈的存在。所有的汽車都會給行人和腳踏車讓路,包括在小路上閒庭信步的小鳥。”
“聽不到大聲喧譁,無論是飯店、車站、商場或酒吧(體育場除外)。凡是帶屋頂的地方全部禁菸。”
“重要的是,你從來就不可能一眼分辨出你面前的這個人是富人還是窮人。他一樣地遵守交通規則,一樣地照章納稅,一樣地被警察抄牌罰款,一樣地為了找一個停車位在停車場轉來轉去,一樣地不會在公共場所抽菸大聲喧譁,等等。”
……
這些細節當然都是真實的存在,但董天田作為一個讀研的留學生,卻是把更多的筆墨放在了大學校園之內,放在了不同種族留學生之間,放在了東西方大學教育優劣異同的比較之上,這表明他對自己的寫作重心把握有度,胸有成竹。
請看他在《第一堂課》(下)中寫道:
“這裡的教學風格很是互動自由,教授在講課過程中,任何人都可以在教授任何一句完整語句之後提問題或談自己的想法感受,不必舉手或起立,也無需任何示意,想說就說,想笑就笑,想辯論就辯論。學生們還可以隨意坐到任何地方,甚至是桌子上,或者靠牆半躺著。”
發現是一種藝術,記錄是一種態度,這些細節充分表明一個來自中國的留學生的“審美辛勞”。
他在《課堂上的形勢》里是這樣描繪的:
“考蘿兒就像是一尊寧靜安詳的雕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的超然度外了。中國古代范仲淹不是畢生追求這種人生的最高境界嗎?這種境界被生長在異國他鄉的考蘿兒給終結了。”
可是這種境界似乎不太符合CoFA教學的氛圍。再說即便是考蘿兒達到了,作為學生的我們還沒有啊。唉,要是艾瑞斯還在就好了,上這樣的課太無聊了。我在無聊時這樣想著。”
形象、生動、幽默,寥寥幾筆,“形勢”分明,這是需要點功夫的。
而在《麥可博士》一節里,作者又為我們勾勒出一個澳洲教授的可敬形象: “麥可絕對是位過時的美男子,年齡大概在40-50之間,中等個頭,體格健壯,儀表威嚴,舉手投足間都透漏著一股儒雅的學者風範。話語邏輯性極強,不緊不慢,發音非常標準。”
“看看我們歷史上每一個創新性的設計改良或發明創造,都是能夠滿足人類實際需要且給予發展文明極大推動作用的,也只有這樣的設計或發明才是具有真正意義的。相比之下,當前的一些華而不實的,或是只為了滿足少數追求奢華、盲目附和所謂潮流,迎合某些人口味的設計是絕不可取的。它們可能會存在甚至會流行一時,還會耽誤正確設計思路的發展,甚至扭曲人類的心靈,但很快就會被證明是空洞無物,最終都是會消失的。即便有些被人記住了,也只會成為反面教材來教育警醒後人。”
《不一樣的碩士學習》可謂作者對留學生涯的一個精闢總結:
“隨著在UNSW碩士生涯逐步進入尾聲,我的英語口語和聽力也有了巨大的進步,徹底扔掉了‘木質聾啞人’的標籤。在本學期最後一次的合組匯報演講中,我已經能夠做到遊刃有餘,甚至借題發揮了一下,將我給賽車隊做的AAC(Adopt-A-Cell,賽車隊為了籌集經費而推出的‘點滴捐助’呼籲計畫)放在投影儀上展示給大家,並鼓勵在座的進行捐助。麥可笑著阻止了我的行為並說這個我會盡力幫忙的,這個東西就不要在這裡展示了。我則開玩笑地說你可要說話算數啊!”
我之所以不惜筆墨引用了書中的六段文字,就是深感這本留學生寫留學生生活的書名副其實,緊扣主題,有針對性,年輕的董天田以其深度體驗和獨特視角,以其占有的豐富素材和廣博知識,理性思考,嚴謹創作,對留學過程中的諸多“焦點”、“亮點”,甚至“暗點”都進行了全方位頗有廣度和深度的敘述,從而給海外留學以及留學地澳大利亞一個更為真實的描摹,更為深刻的詮釋,更為引人入勝的舉薦。
看罷《悉遊記》,我想到了董天田他們這一代“4+2+1”獨生子女留學之路的不易和艱難。但得大於失是肯定的,“走出去”是值得的。名人易中天曾說:“正因為中國教育普遍失敗,才顯得我是個人物。其實,我早就說過,我就是個‘大蘿蔔’,一個在‘肉湯’里煮過,有點‘學術味兒’的蘿蔔。我這蘿蔔居然大受歡迎,只能說明現在的學生,連蘿蔔都吃不到了。”說到把孩子送出去接受與中國不一樣的教育,我不反對“望子成龍”,但更主張“望子成人”,這就是做一個實在的人,善良的人,健康的人,快樂的人,能夠學以致用的人。所謂人才,就是不被社會和自己毀掉的學生;所謂良師,就是不把學生毀掉的老師。所謂《悉遊記》,就是很好地記錄了這樣的學生和這樣的老師的一本頗值得各界關注、品味的書。
沒有什麼“崇高的使命”,也沒有什麼“偉大的擔當”,我就這樣寫下發自內心的實實在在的感慨與思索。
是為序。
王晉軍
2011年7月1日於盛夏的北京太陽宮
新紀家園龍坪居露台上的籬笆網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