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自然資源,人口衛生,農村經濟,基礎設施,特色產業,文化教育,發展重點,基層組織,村務公開,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222畝(其中:田282畝,地940畝),人均耕地1.44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小麥等作物;擁有林地2364.2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28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4畝,主要種植柿子、沙梨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75畝;荒山荒地1628畝,其他面積2564畝。有豐富的森林資源,廣闊的土地。有幾棵年代很長的樹,最大的需5人拉手才圍得籠。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97戶,人口988人,其中;男性440人,女性548人。農業人口951人,勞動力589人。是漢、彝、蒙古族的混居地,其中彝族31人,蒙古族6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796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80.57%;享受低保24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平壩鎮衛生院,距離鎮衛生院4公里。
2009年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人員名單
王正蘭 | 李發威 | 鄧招喜 | 劉澤 | 鄒娟 | 湯建蘭 |
吳漢英 | 陳萍珍 | 陳家英 | 蔣天竹 | 陳連貴 | 李發萍 |
張榮勝 | 鄒柱蛟 | 陳柱美 | 劉天福 | 肖煥蓮 | 李發順 |
陳丕芳 | 鄒柱飛 | 李景昌 | 劉榮坤 | 吳安雲 | 陳柱龍 |
張沆朝 | 朱安祥 | 楊楊 | 鄒忠道 | 肖路雲 | 喻文芬 |
張瑞朝 | 朱廷座 | 鄭周雲 | 楊加香 | 肖明紅 | 陳林巧 |
張燈朝 | 周韋仙 | 楊勇 | 李明玉 | 肖明婷 | 陳林香 |
張祥勝 | 鄒忠祥 | 婁世周 | 文玉坤 | 雷作武 | 李榮初 |
陳丕鳳 | 李海仙 | 陳顯珍 | 陳丕蘭 | 王恩瓊 | 袁文英 |
張晶晶 | 鄒柱國 | 婁作喜 | 李文翠 | 雷畢衛 | 李玉才 |
張鎖朝 | 高明亮 | 朱安玉 | 張朝蘭 | 羅成利 | 李發夢 |
官洪俊 | 塗家煥 | 倪貴英 | 劉志國 | 雷連俊 | 陳連燕 |
陳丕玲 | 高建坤 | 李樹清 | 劉雲川 | 雷連濤 | 陳貴華 |
官旭鋒 | 高建海 | 趙仙星 | 劉麗 | 吳保興 | 陳能翠 |
官強雨 | 高建芳 | 李永富 | 高明華 | 李明英 | 陳世星 |
官強勇 | 熊關漢 | 朱廷鄧 | 蔡自堂 | 吳海邦 | 陳世明 |
高正全 | 陳會玲 | 朱安翠 | 高進東 | 雷作明 | 楊瓊仙 |
官相友 | 熊國麗 | 朱安洪 | 劉德榮 | 湯永瓊 | 李國蓮 |
張朝美 | 熊國祥 | 王光富 | 吳瓊仙 | 雷畢喜 | 陳丕昌 |
官紅亮 | 陳登良 | 王大洪 | 劉開成 | 陳林山 | 張朝友 |
何世珍 | 張保英 | 王大雲 | 陳澄娥 | 李保蘭 | 陳達華 |
官強偉 | 陳在黎 | 黃德萍 | 陳澄偉 | 陳登文 | 陳發珍 |
官強躍 | 陳在靖 | 王光發 | 馬正元 | 袁興英 | 陳世玲 |
陳雲忠 | 付征榮 | 陳丕兵 | 楊朝美 | 陳在猛 | 陳世田 |
吳蘭仙 | 詹啟惠 | 張代仙 | 雷畢洪 | 李永鳳 | 陳雲海 |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77.8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21.43萬元,占總收入的68.27%;畜牧業收入32.34萬元,占總收入的18.1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138頭,肉牛3頭);林業收入9萬元,占總收入的5.06%;第二、三產業收入7.1萬元,占總收入的4.00%;工資性收入7.80萬元,占總收入的4.39%。農民人均純收入2950元,農民收入以種養殖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7.8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3人(占勞動力的3.90%),在省內務工10人,到省外務工13人。
基礎設施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沙石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4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4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輛,拖拉機1輛,機車87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43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戶;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省內。全村2009年的烤菸、三七、辣椒產業銷售總收入156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87.70%。該村正在發展三七、蔬菜、半夏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烤菸產業。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恩生國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平壩中學。距離中學4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0人,其中:小學生33人,中學生27人。
該村建有科技文化活動室1個。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1.農村農田水利設施項目建設滯後,農業生產低御自然災害能力薄弱,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幅度不大,種養殖業尚未建立成規模化產業經營體系;2.農村道路設施薄弱,交通條件差,不僅影響了民眾的出行問題,同時也制約著農村種養殖業的發展步伐;3.農村民眾的看病難和人居環境衛生等問題還有待於加強和改善;4.農業產業化單一,家庭經濟收入主要來源於種養殖業,農民增收緩慢;5.民眾貧困面大,經濟發展後勁不足。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1.改變以糧食種植為主的傳統農業發展思路,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改變傳統的糧食種植為經濟作物種植,加大烤煙、夏秋蔬菜、辣椒等經濟作物和經濟林果的種植面積,建成規模化生產基地;加大種草養畜項目建設,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和培育,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發揮產業化經營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推動和支撐作用;2.加強基礎教育,提高民眾學科技、用科技的能力;3.加大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培訓和輸出,增加非農產業的收入;4.爭取產業規模化來拉動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加強農業生產低御自然災害的能力;5.加大農村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和工程建設工作。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支部1個,黨員總數20人,黨員中男黨員14人,女黨員6人。該村黨小組2004年被評為“先進基層黨小組”。該村設有團支部1個,有共青團員5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