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斯特·瓦爾德施米特

恩斯特·瓦爾德施米特,又譯林冶(Ernst Waldschmidt 1897年-1985年)德國佛教、印度學家。1935年季羨林留學德國哥廷根大學,從恩斯特·瓦爾德施米特學梵文、巴利文和佛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恩斯特·瓦爾德施米特,
  • 外文名:Ernst Waldschmidt
  • 出生日期:1897
  • 逝世日期:1985
人物簡歷,人物著作,與季羨林,

人物簡歷

1929年 德國柏林人民藝術博物館館長。
1930年 柏林大學講師。
梵文六字大明咒梵文六字大明咒
1935年 哥廷根大學印度學教授,印度學系主任。

人物著作

《尼泊爾,來自喜馬拉雅王國的藝術》
《佛陀傳奇》
梵文之父恩斯特·瓦爾德施米特梵文之父恩斯特·瓦爾德施米特
《印度的宗教》
《亞洲歷史》
《印度民間手工藝》
《吐魯番出土的梵文殘卷》

與季羨林

上世紀80年代初,季老再赴德國,造訪他學術上的父親恩斯特·瓦爾德施米特教授(Ernst Waldschmidt)。當季羨林畢恭畢敬地將他當年偷偷摸摸翻譯的《羅摩衍那》呈獻給恩師時,不料教授立刻板起臉來,責備
他說:我們是搞佛學研究的,你怎么弄起這個來了。”季羨林無言以對,惟有沉默。這一段記憶,想必對季老刺激不小。在這樣的情況下,所謂“學術泰斗”在他看來也許是對自己一種莫名的諷刺。 至於“國學大師”一說,已有學界人士指出,稱季老為“國學大師”其實是一種誤會。季老的弟子錢文忠也撰文指出,季羨林先生研究的主要領域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國學,季先生的主要領域和“看家本領”,乃是以歷史語言學和比較語言學的方法研究梵文、巴利文、包括佛教混合梵語在內的多種俗語、吐火羅語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稱季老為國學大師,也不奇怪。因為季老的學術文章,有興趣讀、能讀懂的人太少了。人們所熟悉的季羨林,其實是那一個寫了大量散文隨筆的文化老人。還有,晚年季羨林花了許多心思在捍衛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上。前不久,季老曾提出振興國學的四點意見(坊間稱為“季四點”)。據錢文忠所述,季老臨終前仍然沒有停止思考,正在醞釀和提出“大國學”的概念,並授權一家民辦大學籌備“大國學研究院”。這時候,有人把季老當作復興國學的一面旗幟,也屬正常。 但對季老而言,舍其專業貢獻,而追捧其“副業”關注,已然謬矣。
季老說,我從來沒想成為一個國學家。朋友中國學基礎勝於自己者,大有人在。我竟獨占“國學大師”的尊號,豈不折煞老身!對於這頂高帽,季羨林先生當然只能苦笑請辭了。
斯人已逝,惟有任人評說。國人講究為尊者諱,死者最大,哀思之餘或有溢美之辭,在所難免。這時候舊話重提,絕非對季老不敬,而是覺得,哀思之餘,更當體會季老的良苦用心,儘量還原他的學術和人生,給這位東方學大師一個公允客觀的評價,更不要讓世俗的榮譽掩蓋了一位學術老人的晚年反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