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很快出現了其他解釋。有科學家認為應該從進化論的角度尋找原因:畢竟我們天生就排斥那些長相怪異的同類。還有研究人員認為,感覺噁心、不適是人類天生保護自己遠離細菌的機制。荷蘭格羅寧根大學(University of Groningen)的克里斯蒂安·凱賽爾斯(Christian Keysers)提出,仿人機器人看起來像人,但動作舉止卻十分怪異,像得了什麼怪病。由於潛意識裡害怕被這個怪傢伙感染,因此人們對它敬而遠之。
神經科學家們則意識到,背後的原因可能遠比人們想像的複雜。2007年,在日本京都國際電氣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Advance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International)工作的蒂埃里·查米納德(Thierry Chaminade)和他的同事做了一項研究,他們給參與研究的志願者播放了一組似人度不同的電腦合成角色,同時對這些志願者的腦部進行功能核磁共振掃描。結果顯示,當志願者看到似人程度最高的角色時,腦中負責心理化(Mentalizing)的區域活動會明顯增強。所謂心理化,即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移情作用(empathy)也包含了心理化這一過程。那么,人腦中的移情作用是否與“恐怖谷”現象有關呢?
2011年,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的艾斯·薩伊琴(Ayse Saygin)通過研究有了更多發現。薩伊琴和研究人員給參與實驗的志願者播放一系列包括一個工程機器人、一個真人和一個仿人機器人的視頻片段,同時對這些志願者的腦部進行功能核磁共振掃描。視頻中的角色都做了相同的走路動作,但有一個卻使志願者的腦中產生了明顯不同的反應。
由此可得出結論,只要我們意識到機器人或虛擬角色不是人類的這一事實,我們就無法跨過“恐怖谷”。即使我們能把機器人做成和真人一模一樣,但我們若知道它不是人類,仍會感到不適。有的科幻作品已經闡明了這一點,在《太空堡壘卡拉狄加》中,人類對機器人的態度即是如此。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University of Canterbury)的機器人科學家克里斯托弗·巴特內克(Christoph Bartneck)說:“當機器人和人幾乎一模一樣時,這是相當可怕的。他們不像我們,他們又像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