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同伴,星體術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恆星同伴
- 外文名:Companion star
- 特點:一個縮小一個膨脹
- 涉及方面:科學探索
恆星同伴
藍離散星是疏散星團或球狀星團中與其他成員有相同光度、但表面溫度較高的藍色恆星,這種恆星顯得比星團中的其他恆星年輕很多。為此,科研人員提出了關於藍離散星形成的兩種理論,一種是碰撞論,即它是恆星碰撞形成的;另一種是雙星論,即它是雙星系統中的一顆恆星從同伴那裡“吞噬”物質後形成的。
日前,天文學家觀測發現一顆旋轉死亡恆星非常特殊,它竟“飼養”自己的同伴星體,它逐漸體積縮小,甚至還比某些行星還小,而同伴星體卻逐漸膨脹。
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研究小組負責人克雷格·馬克沃德說,“這個星體現在就只剩下恆星骨架了,它是一顆磁旋轉中子星,而它的同伴星體已吞噬了它的外層,只剩下富含氦的核心。” 磁旋轉中子星又叫脈衝星,是核心已燃燒的中子星,它每秒旋轉數百次,比人們通常家中所用的廚房攪拌機還要快。
磁旋轉中子星/脈衝星-內部結構模型圖
具體來說,這是一顆體積小一些的星體圍繞著死亡恆星運行,它們之間的距離僅為23萬英里,比地球和月球之間的距離要少一些。估計這顆死亡恆星的體積至少是木星體積的7倍,而且可以還要更大,它不同於1992年天文學家探測到的在一顆脈衝星附近有一個地球3倍體積的星體,目前科學家並不認為這顆死亡恆星是行星,它的形成過程存在一定的差異。西北大學克里斯多弗·迪洛葉是一支研究小組的負責人,他指出,“從本質來講這是一顆白矮星,由於體積被吞噬現只有一顆行星的體積。”
白矮星-內部結構模型圖
科學家們認為在數十億年前,這個星體共存系統是由一個非常大體積的星體和一顆體積是太陽1-3倍的小星體組成,大星體進化非常快,最後以超新星形式爆炸,只剩下一個旋轉的中子星形式的旋轉恆星屍體。期間,小星體也開始進化,最後開始腫脹成為一顆紅巨星,它開始吞噬旋轉恆星的外層,並將它壓縮成中子星。在這個體系中,它們彼此吸引,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近,同時紅巨星向太空噴射著能量和電波射線。
經過數十億年後,現在這兩顆共存星體彼此距離非常近,旋轉中子星強大重力吸引著它同伴的氣體,從而在它的周圍形成一個旋轉盤狀物。這個旋轉盤狀物有時排放大量氣體到中子星上,就像6月份所探測到的X射線和伽馬射線爆發。
馬克沃德研究小組和迪洛葉研究小組進行的這兩項研究最後得出的結論是相同的,經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整理,將發表在即將出版的《天體物理學雜誌》上。據統計,現發現的這個寄生星體系統是第8顆脈衝星,噴射間隔為1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