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解放

性解放

性解放(sexual liberation),又稱性自由或性革命, 是20世紀60至70年代發生在西方世界的一種挑戰傳統性觀念和性道德的社會思想和社會運動。性解放,在性行為上完全拋棄傳統道德觀念約束的主張和實踐。

20世紀前期開始於西方的一種性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變革。人類物質文明極度豐富,人類追求的不再是單純的物質享受而是更高境界的精神需求,而性是所有動物界特別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性解放
  • 外文名:sexual liberation
  • 別名性革命
  • 定義:一種社會思想和社會運動
概念,性解放根源,發展歷史,背景,代表國家,法國,美國,

概念

愛與性是相輔相成的,性不能脫離道德,其實萬事都脫離不了道德,愛是忠貞的,世界之所以美麗是因為有愛的存在。全人類的性解放就是將性回歸原始,幾千年的人類文明發展史在科技領域確實有了飛躍的發展,可以說是從無到有。但我們忘記了在科技發展的同時卻給性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陰影,甚至是抹殺。
也有觀點認為真正的性解放,不但要打破禁慾觀,以及封建道德對人性的壓抑和束縛,更要打破內心被“性”的束縛。即要打破外在與內在的雙重枷鎖。使人性達到藝術審美的高度,情感與欲望統一的高度,上升到道德自律自覺的高度。最終獲得人類的真正的尊嚴,獲得高度覺悟的高度完善的人性。故而,性解放,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自我精神的一個修煉過程,自我道德的一個完善過程。

性解放根源

人對於“已經充分了解並能夠靈活運用的、可能產生巨大正向”的兩性價值的自然力量或社會力量,將會產生性解放心理或性自由心理,並極力能動地、自覺地利用這一自然力量或社會力量為自己的生存與發展服務。
當人類進入現代社會,社會分工高度細化,社會產品越來越朝精神化、信息化的方向發展,傳統產業所占的比重逐漸下降,社會財富的創造活動越來越相對地脫離土地和自然環境而開展,經濟關係以及其它社會關係越來越擺脫自然的封閉環境而走向開放,社會關係不再依附於家庭關係,不再牢固地建立在兩性關係的基礎之上,社會關係的穩定性不再在根本上取決於、受制於兩性關係的穩定性,兩性關係的微小變化不再引起社會關係的巨大動盪和混亂。這時,兩性關係的發展與變化不再受到其它社會關係的嚴重干擾和約束,不再承受巨大的外部壓力和內部阻力,人們對於性的認識也越來越簡單、單一,並且能夠越來越自覺、自由地建立和發展兩性關係。
此時,部分兩性之間的交往行為、性交行為和生育行為都不同程度會對社會的秩序性和穩定性產生影響,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產生破壞作用。部分人放摒棄傳統道德,就產生了第四種的性情感:性解放,其客觀作用在於自由而自覺地發展兩性之間的合作關係,促進兩性關係的開放,並服務於社會關係的開放。性解放所產生的社會現象是兩性之間的合作實行相對鬆散的交易,因為其根本是為了利益。

發展歷史

性解放,最初是反對性別歧視,爭取婦女與男子享有平等社會地位和政治經濟權利的女權運動,同時要求改變基督教禁止離婚的戒律,主張婚姻自由。此後,從這些合理要求逐漸演變為對宗教性道德的全面否定,認為性交是人人都應有的與生俱來的自由權利,性行為是個人私事,只要雙方自願就可以發生兩性關係。性自由者反對性約束,主張性愛和情愛分離,性和婚姻分離,否定童貞和貞潔觀念,對婚前和婚外性行為、試婚及同居持接受態度。

背景

性解放的出現有其深刻、複雜的社會根源和特定的歷史背景。19世紀,歐洲受英國維多利亞女皇時代嚴厲的宗教性禁錮影響,對童貞和貞潔的要求非常苛刻,婦女受到歧視;嚴格的終生一夫一妻制,感情完全破裂的夫妻也不準離婚;自慰被認為是褻瀆神靈的罪惡;不準談性,不準進行與性有關的科學研究和藝術創作。為此,人們普遍受到沉重的性壓抑。S.弗洛伊德正是在這種社會條件下觀察到大量神經症患者和精神病人都與性壓抑有關,因而形成其泛性論學說。這一學說對於性自由的萌現有著重要影響。羅素的婚姻革命觀則是針對不合理的宗教性禁錮而產生的較為嚴肅的婚姻變革學說,對早期的性解放起過積極的作用。

代表國家

法國

法國在1968年五月風暴運動留下的最重要遺產也許是社會道德風氣的徹底改變,與40年前相比,法國人當今的性生活觀和夫妻行事方式,出現了翻天覆地的差別。而今,二人世界的限制被拉伸、女性獲得性解放、同性戀關係得到社會認同。密特朗總統前高級顧問雅克·阿達里提出未來婚姻觀的關鍵是“多元情愛、多頭結合和多邊忠貞”,聲稱人類社會尚需打破這最後一個禁忌,便可邁入男女間廣施“博愛”。

美國

美國的“性解放”運動開始於越南戰爭時期,口號是“要做愛,不要作戰!”。這場運動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女權運動在性權利方面的具體表現。它是美國青年男女勇敢的追求個性自由和解放,反對世俗偏見的鬥爭。自由主義者堅信任何人都應該享有不妨礙他人自由的一切自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