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無善無惡,文化術語,拼音是xìng wú shàn wú è,意思是人性無所謂善與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性無善無惡
- 拼音:xìng wú shàn wú è
- 出處:《孟子·告子上》
性無善無惡,文化術語,拼音是xìng wú shàn wú è,意思是人性無所謂善與惡。
性無善無惡,文化術語,拼音是xìng wú shàn wú è,意思是人性無所謂善與惡。解釋人性無所謂善與惡。“性無善無惡”之說是古代的一種人性論觀點,告子即主張此說。這裡所言人性,指人天生所具有的屬性。在告子看來,人天...
北宋王安石認為性生情,“有情然後善惡形為”,情“當於理”,則善;“不當於理”,則惡。“而性不可以善惡言也”(《原性》)。明清之際王夫之提出“性日生則日成”,“習成而性與成”,認為純疵,善惡並不決定於初生“頃命”...
養而致之則善長;性惡,養而致之則惡長”(見王充《論衡·本性》),即善惡兩性究竟哪方面得到發展,決定於後天的教養。宓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之徒,皆言性有善有惡。西漢揚雄提出“人之性也善惡混”的論點,也與此說相近。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不...
實我”。無善無惡論 我國最先主張“無善無惡論”的是戰國中期人告子(告不害)。他認為人性無善惡,人們生來的性既不是善,也不是惡,善與惡是社會環境造成的。所以他說:“性無善與無不善也……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
《告子》是《孟子》書中的篇目,分上、下兩篇。孟子與告子都是戰國時人,孟子持性善論(人生來有向善的力量),告子持不善不惡說(即人生下來本無所謂善惡),《告子》以兩人的論辯開頭,集中闡述了孟子關於人性、道德及其相關理論。
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告子主張性無善無惡說,便舉出兩個比喻,用杞柳作成...
孫卿有反孟子,作《性惡》之篇,以為“人性惡,其善者偽也”。性惡者,以為人生皆得惡性也;偽者,長大之後,勉使為善也。若孫卿之言,人幼小無有善也。稷為兒,以種樹為戲;孔子能行,以俎豆為弄。石生而堅,蘭生而香。稟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