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日生日成

性日生日成,中國明清之際哲學家王夫之用以表述人性生成變化的哲學命題。

王夫之把人的生理要求“聲色臭味以厚其生”和道德意識“仁義禮智以正其德”兩者的結合,看作是人性的內容,認定這兩個方面都不是“一受成侀”、凝固不變,而是“日生則日成”、不斷變化的。他利用《尚書·太甲上》中的“習與性成”和《周易·繫辭上》中的“繼善成性”等論題針對宋明道學唯心主義的性論,提出了他的“成性”說。
他認為,人的一生,就生理、心理等自然性能說,靠不斷地從自然界攝取營養,“取精用物”而得以成長,“形日以養,氣日以滋,理日以成”;就人的智慧、道德等社會屬性說,是在社會生活中長期培養,“目日生視,耳日生聽,心日生思”,“遲久而始成”。所以,人性絕非在“初生之頃”就定型,一成不易,而是隨著環境和教養的不同,“性屢移而異”,“未成可成,已成可革”。人性是“日生日成”、可以培養和不斷完善的。
王夫之還認為,人性的形成,一方面是“命日受則性日生”,不斷接受自然界的影響;另一方面,人在已生之後,“能自取而自用”,主動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在“習”與“性”的關係中,王夫之認為,“習成而性與成”,只有持續不斷的努力,才能“成乎人之性”;正是在“好學”、“力行”、“知恥”等自覺活動中,通過習行才可以充分發揮自然稟賦,實現人的道德理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