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角色認同指獲得真正的性別角色,即根據社會文化對男性、女性的期望而形成相應的動機、態度、價值觀和行為並發展為性格方面的男女特徵即所謂的男子氣和女子氣。即個體認同所屬文化中性別刻板印象的程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性別角色認同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社會心理學
概念,性別角色認同研究理論,心理分析理論,社會學習理論,認知發展理論,性別基模理論,社會結構假說,影響性別角色認同形成的因素,生物因素,社會因素,
概念
性別角色認同主要指的是對社會性別角色的認同,即根據社會文化對男性、女性的期望而形成相應的動機、態度、價值觀和行為並發展為性格方面的男女特徵,就是所謂的男子氣和女子氣。
性別角色認同研究理論
心理分析理論
心理分析理論為男女兩性的性別認同設立了不同的發展模式其中男性生殖器的優越和重要性是一個關鍵性的假設。男性因恐懼被閹割而放棄戀母之情與父親認同並將社會的準則融為自己個性的一部分。而女性則因為沒有陰莖而自卑把希望寄託於父親身上。當其願望最終不能實現時又轉而認同母親。
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通過“認同”的概念解釋了性別角色定型的現象。他們認為,認同是一種特殊的模仿,指兒童不需要專門的培訓和直接的獎勵,就把與自己關係密切的人視為被模仿者,同時複製他或她的完整的行為模式。
認知發展理論
認知發展理論主要強調的是兒童的性別概念而非行為。科爾伯格認為,性別認同是孩子性別學習的基本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孩子從他們的所見所聞中形成了性別刻板概念。當他們獲得了性別一致性時,他們的性別的信念就固定了下來並且不可逆轉。他們積極地評價自己的性別認同並且表現出與性別概念相一致的行為。
性別基模理論
性別基模理論是對性別發展和差異的解釋理論。其假設是兒童和成人都有關於性別的基模,這些基模直接影響行為和思維。貝姆指出,性別基模是信息的重要組織者。性別基模使個體搜尋與基模一致的信息,而與基模不一致的信息則被忽視或轉化。性別基模形成後,兒童就被期望按照與傳統性別角色相一致的行為行事。
社會結構假說
性別角色社會化的過程受到家庭結構和家長性別的影響。在男孩兒和女孩兒的性別角色發展過程中,父親比母親所起的作用更重要。男孩兒和女孩兒在嬰兒時都體驗到來自母親的母性角色,形成了對母性角色的最初認同。而父親角色包括給予兒童有關外面世界的規範和期待。 上述理論雖然存在很大差異,但其共同點在於都認為兒童可以通過由社會提供觀察學習的榜樣(如父母、其他成人與兒童等) 和直接指導(如強化與懲罰) 這兩種途徑來完成性別角色認同的過程。
影響性別角色認同形成的因素
國內外學者關於影響性別角色認同的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生物因素
性別染色體決定了個體發育的性生物機理,而性激素的差異則影響性別之間或同一性別內部的社會行為差異。一般認為,胎兒期和青春期是有機體對性激素做出反應的關鍵期。在胎兒期,激素構建了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心理和生物傾向;到了青春期,激素分泌的增多激活了這種預先決定的傾向。
社會因素
當代性別研究特彆強調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一般認為影響性別角色認同的社會因素主要包括:
(1)家庭的影響。在家庭中,一方面通過父母提出期望,使子女把這些期望同化成自己的性別角色刻板觀念;另一方面父母的態度和性別角色刻板觀念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子女的性別角色觀念。
(2)大眾媒介的影響。書刊、電視、電影、廣播等媒介對兒童性別角色認同的形成也起著重要的作用。Kortenhaus Carole等人的研究表明,在1940年到1980年期間美國出版的兒童讀物中,儘管男孩兒和女孩兒出現的頻率趨於相等,但女孩兒多是從事工具性的活動,是被動的,是依賴他人的。
(3)教育的影響。教師在兒童性別角色形成的過程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一些研究表明,教師的性別觀念決定其對學生的性別期待,自然也決定其對學生性別差異方面的指導。男孩子的跨性別行為會受到教師的批評,而女孩子則較少受到批評。
(4)同齡人團體的影響。10歲左右的兒童便有按性別劃分群體的明顯傾向,父母為促進兒童的性別認同,也鼓勵孩子加入以性別區分的同齡人團體。而個體進入青少年期後同齡人的影響將超過家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