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臨界:張志楊教授榮開七秩志

思想的臨界:張志楊教授榮開七秩志

《思想的臨界:張志楊教授榮開七秩志》中介紹的張志揚恐怕是我國學界學歷最低的哲學教授——如今六十歲以上的教授,沒有碩士、博士學位不算稀奇,因為我國到80年代才初建三級學制,但張志揚連本科學位都沒有。 日本以數十萬大軍攻占武昌後的第三年(1940年),張志揚落腳在這個“辛亥革命打響第一槍”的古城,父親是長江碼頭上的“腳力”(挑夫),老人家斷乎沒有想到,自己的兒子將來會成為中國未來新時期的思想界“腳力”。

基本介紹

  • 書名:思想的臨界:張志楊教授榮開七秩志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287頁
  • 開本:16
  • 定價:34.80
  • 作者:賈冬陽
  • 出版日期:2009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1766422, 7561766424
  • 品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思想的臨界:張志楊教授榮開七秩志》中介紹的張志揚的學術生涯始於改革開放,80年代中期從湖北省社科院調至湖北大學,受命支撐該校德國哲學研究所,90年代初南下海南大學,與友人共同籌建海大社科中心,教書育人至今。憑靠獄中修煉得來的德國古典哲學功力,張志揚在八九十年代致力研究德國現象學和存在哲學;2000年後,張志揚的思索進一步在政治哲學、諸神學與哲學之間展開,用他自己的話說:哲學向政洽哲學——用語言兩不性去西方本體形而上性;政治哲學向諸神之學——用古今之爭背後的諸神之爭去西方一元一神性;諸神之學向哲學——用元典的無形之道去西方意識形態性。二十多年的學術生涯,獄中學歷磨練出來的硬朗思想個性和雕刻時光的獨特文風始終擔挑著中國哲學思想百年來的艱難重負。榮開七秩之際,張志揚教授的研究生們自發地呈獻這部文集為先生祝壽,回響者除80年代的老朋友外,還有90年代和晚近幾年成長起來的學苑新秀——按我國文人“秀才人情紙半張”的傳統,亦按西洋學界習慣,文章均為備自的研究所得(僅兩篇為譯作),後一稚分文章為古典作品解讀,因此按所涉及的作品年代先後編排順序。

圖書目錄

前言(劉小楓)
賈冬陽等採訪 在陸與海相互引領的界限上
柯小剛 年齡的臨界
黃敏 臨界的思想
方向紅 試論在場的三個現象學向度
王凌雲 淪起誓:一個現象學的描述
賈冬陽 “之一問”:海德格爾探問“詩的本質”
張爽 哲學、智慧與異鄉
勒維納斯 謎與現象(朱剛 高松譯)
丁耘 《論語·八佾》選講
齊戈 “智慧來自苫難”:《阿伽門農》進場歌
程志敏 克里昂的言辭與修昔底德的意圖
張文濤 哲學與神:讀《蘇格拉底的申辯》札記
甘陽從 色諾芬到馬基雅維里
伯納德特 論智慧與哲學(楊曉強 譯 張爽 校)
林國華 漫議“君主教育”
劉小楓 施特勞斯 如何讀馬基雅維里
編後記(賈冬陽)

文摘

其次,盟誓是一種個體作出的決斷,一種與過去存在的斷裂。“誓”從漢字構成上說意味著它是在把某個東西折斷時說的話,是自我兩個階段間的斷裂,個體在盟誓後就發生了身份和世界的轉換。盟誓雖然是雙方的許諾,但雙方中的每一方都是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來作出決斷,換句話說,盟誓中發生的主要不是雙方的討價還價和權利義務的約定,而是一種無條件的指向個體自身的對責任的規定,是自己給自己制定法律。這種單方的決斷行為也意味著起誓是一種絕對自律的行為。而在一般契約中,雙方的約定只是對於彼此過去存在的延續,雙方沒有也不想對自身的世界進行任何改變。
再次,盟誓的效力所憑藉的是自然或超自然的更高者的存在,而一般契約的效力依靠此世的法律秩序。盟誓由於訴諸更高者在個體內部召喚出的良心,它就是不可解除、不可修改、不可違背的,這種效力的至高性同時也意味著違誓是不可寬恕、不可補償或賠償的。一般契約可以被解除、修改,違約者可按法律規定或約定進行賠償或道歉,而誓一開始就自身拒絕了任何賠償或道歉行為。同樣,人們可以寬恕一個違約者,但卻無法寬恕違誓者,因為誓是絕對和無條件的。①
此外,盟誓是身體性的,而一般契約不涉及雙方的身體存在。盟誓的身體性首先表現在盟誓是必須由立誓者親自用言說來進行的行為,而一般契約則可以採用書面文字來訂立。對“說”的要求意味著盟誓是不能由別人代理的,它要求立誓者本人身體的直接在場。從立誓方式看,盟誓是一個人發誓,另一個人就逐字重複一遍。重複才能信守。這種依賴聲音的重複在一般契約退化為契約檔案一式幾份的複製,從而完全失去了它的身體性的特質。
最後,一般契約作為社會經濟的交易現象,屬於此在操心的諸種情形之一,是與他人和標的物打交道,因而僅僅關聯著世界中的某些存在者。而盟誓則關涉到一個人的整個存在,關涉到他的生命的完整性。誓言是一道光線,將一個人的整個存在照亮。

後記

2008年春節過後,我們和小楓老師商量,決定編輯一本文集為志揚老師慶壽。這個想法由來已久,早在03級同學還未畢業離校時,經龔燁同學提議,就已經開始醞釀了。
我們以為到2010年老師壽辰,還有兩年時間可以慢慢籌劃。後經友人提醒,民間素有“慶九不慶十”的風俗。因此,文集就該明年元月之前出版。
約稿信主要向學界青年師友發出,四月下旬文稿集齊。師友們的文字使事情得以可能。
若不是小楓老師在幾乎所有方面的支持,我們是絕做不來此事的。
楊曉強、張爽同學校對了大部分文稿。
此間情誼,編者謹志。

序言

張志揚恐怕是我國學界學歷最低的哲學教授——如今六十歲以上的教授,沒有碩士、博士學位不算稀奇,因為我國到80年代才初建三級學制,但張志揚連本科學位都沒有……
日本以數十萬大軍攻占武昌後的第三年(1940年),張志揚落腳在這個“辛亥革命打響第一槍”的古城,父親是長江碼頭上的“腳力”(挑夫),老人家斷乎沒有想到,自己的兒子將來會成為中國未來新時期的思想界“腳力”。
高中畢業後,張志揚以優秀成績考上大學,但沒有如願上大學念文學,命運莫名其妙地分配他進了農機學院,時在50年代末——兩年後,因實在念不進農機,張志揚主動退學,次年重考大學,雖成績優秀卻再次被分去農機學院。張志揚乾脆不去報到,放棄當大學生的資格,到武漢鋼廠夜校任語文教員……“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發時,張志揚年方26歲,次年便莫名其妙地被捕,一關七年——那個年代被捕入獄的人如今大多有了一段光榮歷史,張志揚的單身囚室對面的單身囚室關的就是一位老資格共產黨人。神奇的是,張志揚在獄中開始自學哲學和德語,七年獄歷等於念成哲學本科和研究生學歷,一同入獄的其他人大多要么瘋掉要么乘放風時跳樓走了……莫名其妙地出獄後,張志揚被分派到一所鄉村國小餵豬,一眼三年,可以算作他的博士學歷——張志揚最早的哲學論文是在豬圈旁邊寫就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