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碎片——劉作翔法學言論選

思想的碎片——劉作翔法學言論選

劉作翔著《思想的碎片——劉作翔法學言論選》一書,已由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發行。全書81萬字。此書繫上海師範大學法政學院副院長蔣傳光教授主編的"法律思想與法治叢書"之一種。該書收入了作者從1985年以來發表的言論性文章和作品。分為以下六個部分:權利問題,法治問題,司法問題,法律文化問題,法學問題,序、跋等。本書收入的作品同此前由湘潭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的《我之法學觀-劉作翔文章選》一書收入的文章各有側重:本書以"碎片"言論為主,主要收入了作者在報刊上發表的一些短文和在一些學術會議上的發言、評論(有些發言和評論是首次發表)及2008年11月至2012年5月發表的個別文章等;《我之法學觀-劉作翔文章選》一書則以專業性雜誌上發表的大塊兒些的長文章為主。這兩本書基本上記載了作者自1985年開始發表文章以來的主要作品,也算是對過去20多年法學學術生涯的一個階段性總結。

基本介紹

  • 書名:思想的碎片——劉作翔法學言論選
  • 作者:劉作翔 
  • ISBN:9787509338575 
  • 出版社:2012年8月
  • 字數:81萬字
書籍簡介,目錄,

書籍簡介

本書後附有兩個附錄,一個是《當代中國法學名家》一書中所刊登的作者的介紹,一個是作者的作品目錄。這兩個附錄大體上反映了作者20多年的學術概況和學術生涯,記載了20多年間作者走過的學術道路。其中"附錄一"中所詳列的在120多所大學和政法等單位的學術講學訪問活動和參加過的100多次的學術會議,既是作者的學術經歷和學術生涯的組成部分,更是想通過這種方式向那些邀請過作者的單位和朋友表示誠摯的感謝。"附錄二"中所詳列的作品目錄,既是作者的學術記錄,更是想對這些作品的發表和出版付出過辛勤勞動的編輯老師和朋友以及所在的出版社、雜誌和報社表示誠摯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目錄

自序 在思想家的世界裡徜徉
一、權利問題
神聖的憲法權利與"社會公德"的衝突
私權利:一個值得重視的法治領域
丈夫是否享有生育權
忽略程式正義的代價
——新聞"暗拍"與公民隱私權的衝突
權利衝突何以如此之多
法治精髓:權利的平等保護
——對"權利優先"理論的批判
人格平等是"讓人民生活得更有尊嚴"的關鍵
"小廣告"引發的法律爭議
"體檢標準"體現權利保護
保障罪犯權利從更新觀念開始
是正當管理還是"非法侵入"
權利衝突的"正當性、合法性"辨析
尋求理性下的生活秩序
——關於SARS的一點思考
中國正在進步
——通過案例的觀察、感悟和批駁
現行戶籍制度下的權利保障
——翟妹華一案之法律反思
知情權的憲法確權及其意義
試藥人:一個特殊人群的健康權保護問題
二、法治問題
實現法治:我們的理想和追求
現代法律觀念的培植是實現法治國家的觀念基礎
——關於"現代法律觀念"研究的一點思路
應然與實然:觀察當代中國社會秩序結構的一個新視角
權力制約的新思路:用責任制約權力
應當建立決策者的法律責任制度
關於建立責任制約機制的思考
法制系統中的公平要求及體現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與依法執政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新體制
試論新舊體制交替中的政府職能轉變
中國現代化建設與法制
法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
——學習鄧小平同志的法制思想
鄧小平的"民主法治"理論及其價值
法制現代化的概念、釋義和實現目標
中國法制現代化的歷史道路
"2010年形成有中國特色法律體系"的思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成果
——在韓國駐中國大使館"中國法制說明會"上的演講
民主之道: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
"周期率"是一種歷史現象,而不是一個歷史規律
——關於"周期率"問題的詞語新爭議及其歷史哲學之詰辯
關於民主與法治問題的幾點感想
西部大開發與法制建設
完善我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律法規體系的構想
中國法制:回望方知行漸遠
法治的腳步如此矯健
標本兼治群體性事件
法治國家是最終落點
——科學地理解"三位一體"的理論
法律規範和社會規範的交融與轉化
——社會規範如何進入法律之中:以中國為例
法律規範的審查機制
中國法治化進程中的熱點問題
轉型期的法治問題
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在地方的實踐模式
——在廣東省依法治省(市)工作研討會上的發言
中國法治國家建設戰略重點的轉移:法律實施及其問題
傳統的延續:習慣在現代中國法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培養公民的現代法律觀念是實現法治國家的心理和文化基礎
——在第二屆中國法學名家論壇上的演講
關於中國憲政問題的幾點思考
理念創新是社會管理創新的前提
三、司法問題
司法權屬於誰?
——司法權屬性之我見
陪審權的司法權屬性
"先例判決制度"在中國的實踐
——鄭州市中原區法院"先例判決制度"引起的學術爭論
我們為什麼要實行案例指導制度?
——通過幾起案例來看實行案例指導制度的必要性
法官的髮型是否需要統一
應允許用判例斷案
取消"免予起訴"是向法治的復歸
司法和諧:目的還是手段?
良俗與惡俗的判斷標準
"以人為本"司法理念應落實在對當事人的權利保護上
關注民生也要警惕和防止司法中的"民粹主義"
作為司法方法之一的利益平衡的適用領域和範圍
經驗基礎上的理性,理性關照下的經
司法改革與法院工作創新問題
——在廊坊"司法改革與法院工作創新研討會"上的評論
中國案例指導制度的有關問題
——在廊坊"司法改革與法院工作創新研討會"上的發言
建立中國特色案例指導制度的創舉
——學者、律師熱議《關於案例指導工作的規定》
案例指導制度的定位及相關問題
關於開展案例法哲學研究的幾點思考
追求有序的生活秩序
如何認識司法的特性
——在陝西省高院"西部法官論壇"上的評論
由隱性到顯性:一個需要關注的現象
司法中的民意問題
——在"第四期中國法學青年論壇"上的評論
建立以"審判公開"為核心的審判制度
幸福是法律和司法的最終價值目標
人民法官光榮職責的踐行者
在南京大學第十二屆費彝民法學論壇上的評論
在司法改革研究會2011年年會上的評論
司法規律及其相關問題
司法透明有助於打破司法神秘主義
四、法律文化問題
法律理想與法律文化
——劉作翔教授訪談錄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關於西方法律文化的借鑑問題
法律文化有幾種類型?
從法律文化的視角看社會治安的綜合治理
中國法律文化現代化需要走整體性協調發展的道路
邁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法律文化
私法文化與行政權力
法的本質屬性淺論
"代表意識"小議
法律遇到了挑戰
——由兩起案件改判引起的法律思考
法制觀念對實現法律制度的影響
觀念變革:西部經濟起飛的精神動力
入世與改變觀念
在經驗事實與公理之間
──對幾個觀念的反思
科學的現代化理論應是全方位的
法律沒有自己的歷史
——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法律的社會本質的深刻揭示
習慣與習慣法三題
關於法院文化的幾點認識
東營"法院文化研討會"上的評論
法治文化的幾個理論問題
社會管理創新中的法律觀念創新和法律制度創新
五、法學問題
追求科學、追求真理、追求理想
法理學的定位
——關於法理學學科性質、特點、功能、名稱等的思考
多元化是法理學發展的必由之路
我國法理學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
世紀之交中國法學面臨的挑戰
發現思想 傳播思想
——學術刊物的重要使命
邁向新的高度,迎接新的世紀
——《法律科學》雜誌擴版主編寄語
法治的事業需要法學的支撐
改革我國法學教學法的構想
淺議法律人才的培養
法制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法律教育
法學話語的轉換
法律職業的定位與法律職業共同體的範圍及其意義
民族院校的法律人才培養
法社會學有沒有自己的元問題?
——在首屆"法律與社會"高端論壇上的評論
法學教育和研究的新理念:終身學習與實踐性
關注實踐:中國法理學研究觀念與研究方法的轉型
——在2011年中國法理學年會(重慶)閉幕大會上的發言
第八屆全國法學理論博士生論壇閉幕會總結髮言
法學的通俗化不能降低對思想深度的追求
法學研究的地域化問題
——對"關注我們身邊的學術資源"的評論
2006年畢業典禮致辭: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2009年畢業典禮致辭:帶著你們的理想,飛翔!
我們走在大路上
——紀念西北政法大學恢復招生三十周年
六、序、跋等
思想的價值與法治的理念(《法律文化理論》自序)
《法律文化理論》後記
尋找失缺的"歷史感"(《我之法學觀——劉作翔文章選》後記)
邁向民主與法治的國度
告別二十世紀(《邁向民主與法治的國度》後記)
記錄下思想的碎片(《法理學視野中的司法問題》自序)
《法理學視野中的司法理論》後記
法學家的使命(《法律的理想與法制理論》自序)
《法律的理想與法制理論》後記
法律文化:一個歷史性的研究課題(《法律文化論》自序)
《法律文化論》後記
《法治的路徑》後記
《法與公平論》前言
《法與公平論》後記
法理學的功能(法律碩士教材《法理學》序言)
《法理學》後記
法理學的視野
來自西部一線的報告
我國為什麼要實行案例指導制度
序(為《交通行政許可研究》寫)
序(為《裁判合理性理論研究》寫)
序(為《清代中央政府治藏法律制度演變研究》寫)
序(為《書記員和法官助理職業技能培訓教程》寫)
《法治與人治問題討論集》再版說明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博士後論叢》編輯和出版說明
邁向案例指導制度的第一步
——評《中國案例指導》系列叢書的出版
追求法治理想的法學家(《法治理想的追求》序言)
感受儒雅
一位旁聽生的一段回憶
導師評語
題詞四則
後 記 寫作與閱讀
附錄一 《當代中國法學名家》一書中的"劉作翔"介紹
附錄二 劉作翔教授作品目錄(1985-2012.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