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做中學4生活與哲學》是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構建面向新課程的校本發展模式的行動研究》,其子課題《新課程背景下校本課程模式的行動研究》的研究成果,旨在讓學生樹立新型的學習觀,科學地使用新教材,使學生從“聽中學”轉化為“做中學”。全書結構合理、內容新穎、講練結合,能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課教與學的成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思想政治做中學4生活與哲學
- 作者:張先龍 梁志群
- 出版社: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8月1日
- 頁數:177 頁
- 定價:20.00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62331063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思想政治做中學4生活與哲學》:高級中學校本課程系列讀本
圖書目錄
第一單元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第一課 美好生活的嚮導
第一框 生活處處有哲學
第二框 關於世界觀的學說
第二課 百舸爭流的思想
第一框 哲學的基本問題
第二框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第三課時 代精神的精華
第一框 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
第二框 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
第二單元 探究世界與追求真理
第四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I
第一框 世界的物質性
第二框 認識運動把握規律
第五課 把握思維的奧妙
第一框 意識的本質
第二框 意識的作用
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
第一框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第二框 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
第三單元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
第七課 唯物辯證法的聯繫觀
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聯繫的
第二框 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
第八課 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
第一框 世界是永恆發展的
第二框 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第九課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
第一框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第二框 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第十課 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
第一框 樹立創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
第二框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
第四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第十一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
第一框 社會發展的規律
第二框 社會歷史的主體
第十二課 實現人生的價值
第一框 價值與價值觀
第二框 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
第三框 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參考答案
後記44
後記
輕鬆高效的學習,必須有科學高效的學習方法,《政治“做中學”》是一套以高效學習為基本目標,以“精析”、“精練”為基本指導思想,由廣州市第二中學長期在教學一線的教師精英編寫而成的與教材同步的析練結合類叢書。
本叢書各分冊均由以下各部分組成。
【教材解析】和【名師指引】編者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和對教考動態的準確把握,對學習重點、疑點、考試熱點等,通過合理控制知識講解的深度、廣度,以精練的語言透徹講解,突出重點,解析疑點,突破難點。
【例題導析】為了使例題突出其典型性、遷移性和針對性,編者精準選編近三年全國各地高考試題以及廣東省內各地優秀一模和二模等模擬試題作為例題,並歸納總結解題思路,點撥解題技巧和方法,使學習者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一框一練】、【能力提升】與【單元導練】分別以教材的每一個框題、每一課和每一單元的學習內容為測試範圍,併合理設定梯度。【一框一練】以基礎題為主,力求鞏固和強化基礎知識。【能力提升】與【單元導練】強調對於知識的綜合運用,提升能力,從而能夠與前面的例題導析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習題講評和訓練的過程。
【熱點追蹤】通過在每一單元的後面安排學生閱讀材料,選用最新的時政熱點材料並根據熱點材料對該課的知識點進行適當闡述來體現思想政治課的時政性,真正學以致用。
【知識結構】把每個單元的主幹知識進行系統歸納、整理,溝通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繫,建構基本的學科知識結構.,引領學習者從整體上把握所學單元的主幹內容。
序言
“做中學”最早源自杜威“從做中學”的教育理論。人非生而知之,生而能之,皆是學而知之,學而能之,但沒有人引導則不會去學習或不知道應該怎樣學習。而只是告知是不夠的,一定要引導其去體驗,才是真正的學習。學習是成長,而不僅僅是接受。體驗、成長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時的一種特有的狀態。因此,只有從做中學,人才能夠學習,也才能夠成長。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兒童教育中開展“做中學”的科學實驗研究並取得良好效果。新課程改革的推行,既借鑑了杜威“從做中學”的教育理論,大力提倡“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又不斷對其進行了改良。通過這種學習方式,使學生的“經驗”不斷改組和改造,並使學生的“經驗”不斷豐富,最終促進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構建,使其“學會學習”。
本書《思想政治“做中學”》是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構建面向新課程的校本發展模式的行動研究》,其子課題《新課程背景下校本課程模式的行動研究》的研究成果是廣州市第二中學政治科長期在教學一線的教師精英們在多年的新課程改革實踐和實驗中不斷探索的思想結晶和實踐產物。它平實自然、簡易可行、操作性強、效果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