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思想小品》是一部思想文化隨筆集。作者十多年的留德生涯,使其對西方文化與思想有著獨特而深入的觀察,且從大學時代起就廣泛閱讀印度佛教與中國文學典籍,對東方思想的理解也別有會心,因此在書中折射出作者貫通東、西方文化的學識。作者通過大量片斷式的、對學術和生活經驗的思悟文字組成該書,形似鬆散實際風格統一。該書內容涵蓋範疇廣泛,從回顧求學歷程,到採擷身周小事,至於探尋人生道路上的哲理,充分展現了作者的廣闊視野。書中既有靜心讀書、含英咀華後的思考,也有靈光一現、思想火花綻放的記錄。
作品目錄
凡例 前言 如是吾聞 美與憂鬱 時間—空間 四海之內 知識分子 過眼雲煙 多層意義 自我—他者 生死之間 歷史記憶 正法眼藏 東野圭吾 附錄 |
作品鑑賞
在經典與人性細節間,《思想小品》蘊藏的“靜”“淨”“盡”三字智慧,值得讀者拂卷省思。一個“靜”字,何其平淡,又何其難得。作者鼓勵讀者找回閒靜,這絕不意味著他推崇消極,《思想小品》明白解釋道:“所謂的‘閒’,不是外在的,更多的是內在的一種恬淡生活。”人心內在的恬淡,首先就是不會跌入“常常不滿足,百般計較”的窠臼。對此,作者拈出明代《
菜根譚》里的一則經典:“夜眠八尺,日啖二升,何須百般計較?”五百年前的這句話簡明扼要,今人讀之仍覺面赧。既然人們的物質生活需求注定是“有涯”的,為何五百多年前的古人與五百多年後的今人,竟然出奇相似地浪費了“無涯”的靈魂?作者對現代技術施加在人類清淨心靈之上的“緊箍咒”頗為警惕,他批判“手機使得人們公私之間的界限變得愈來愈模糊。人們都期待著趕快做完事情,之後再好好休閒,玩樂。但結果是,我們被糾纏到更多的事務中去了”。機械化、物化的人們,是時候給自己“鬆綁”了。從《思想小品》的字裡行間能夠看出,作者是自然美學的忠實信徒。因此他耳語讀者,中國琴曲里的春江花月、西人筆端描繪的瓦爾登湖,都引導人們重歸於生命之“靜”,也應該能從中看見自己,找到自己,回歸自己。
經典也在打磨人生的“淨”,那是乾淨清爽的生活態度、澄澈清朗的人際關係。“做一個乾淨人”,是《思想小品》貫穿始終的主線。一個“乾淨的人”,首先必須放下知識過載與己見偏狹的思想重負。作者引述印度思想家
克里希那穆提的箴言“你得靠自己才能發現新的事物,因此剛上路時必須放下一切的累贅,尤其是知識”,勸誡讀者莫要被略知一二的知識網路圍困,要用乾乾淨淨的“空白”面向未知求索,唯其如此方能轉識成智,在心靈與真知間搭橋而非砌牆。“乾淨的人”更需棄置偏見,懷真誠之心尊重他人,攜激勵之情關愛弱者。作者回憶起他當年為德國來華旅遊團做導遊,雖然連他自己都覺得講解效果不理想,但德國客人無不“用善意的目光注視著我,認真聽我做完每一個介紹”。《思想小品》後文里德國國家圖書館掌門人之子去當廚子的故事,與之遙相呼應。
說到德國工匠精神,點睛之筆就是一個“盡”字,這亦是經典細細打磨人性的基本面。所謂“盡”,一指盡心,二要盡細,三須“止於盡”。盡心不難理解,就是遇事負責,不苟且,不敷衍。《
出三藏記集》里,姚興為求得一部好譯本甘願等待七年歲月,直至譯者漢語嫻熟。這便是盡心,源自高度責任感與“慎獨”自覺的全心全意。再說盡細,細節難以直接決定成敗,但成敗注定肇端於不起眼的細節。作者展示了拉丁文經典警句“若忽略了一個音節,就忽略了整個文本的意義”,以此奉勸讀者“不論什麼時代,‘細讀’都是閱讀之關鍵所在”。最後來看“止於盡”。《思想小品》里,作者哭笑不得地記述了兒子本科同學獲悉將入學義大利語專業後,一個暑假馬不停蹄“預補習”意語的奇事。如此超前、超負荷學習,真能幫助孩子實現人生價值嗎?作者援引《
景德傳燈錄》里“飢來吃飯,困來即眠”的格言,疏導那些碌碌之人廓清迷思,“活在當下”。
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21年10月18日,《思想小品》入選中青閱讀9月推薦書單。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李雪濤,江蘇徐州人,德國波恩大學文學碩士、哲學博士。現任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全球史、中外關係史、德國哲學史及中國學術史的研究。除專業論著、譯著、編著外,出版有《
思想斷章》(小品文集,2018)、《
東西合集》(詩集,2019)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