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杜鵑(原變種)

怒江杜鵑(原變種)

直立灌木,高0.3-1.2(-1.5)米。幼枝密被鱗片和褐色長剛毛。葉橢圓形、長圓狀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1-)1.5-3厘米,寬0.8-1.4厘米,頂端鈍圓,具直立或反折的短尖頭,基部通常鈍圓,有時寬楔形,上面暗淡或光亮,鱗片疏或密,下面密被覆瓦狀鱗片,褐色、淡褐色或黃綠色,鱗片邊緣有細圓齒,沿葉脈有時疏生長剛毛,通常邊緣於幼時有長剛毛,以後漸脫落;葉柄長2-4毫米,被鱗片和剛毛。花序頂生,1-3花,花梗長0.7-1.5厘米,紅色,被鱗片,有疏或密的剛毛或無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怒江杜鵑(原變種)
  • 拉丁學名:Rhododendron saluenense Franch. var. saluenense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杜鵑花目 Ericales
  • :杜鵑花科 Ericaceae
  • 亞科:杜鵑花亞科 Rhododendroideae
  • :杜鵑屬 Rhododendron
  • 亞屬:杜鵑亞屬 Subgen. Rhododendron
  • :怒江杜鵑 Rhododendron saluenense
  • :杜鵑組 Sect. Rhododendron
  • 亞組:怒江杜鵑亞組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直立灌木,高0.3-1.2(-1.5)米。幼枝密被鱗片和褐色長剛毛。葉橢圓形、長圓狀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1-)1.5-3厘米,寬0.8-1.4厘米,頂端鈍圓,具直立或反折的短尖頭,基部通常鈍圓,有時寬楔形,上面暗淡或光亮,鱗片疏或密,下面密被覆瓦狀鱗片,褐色、淡褐色或黃綠色,鱗片邊緣有細圓齒,沿葉脈有時疏生長剛毛,通常邊緣於幼時有長剛毛,以後漸脫落;葉柄長2-4毫米,被鱗片和剛毛。花序頂生,1-3花,花梗長0.7-1.5厘米,紅色,被鱗片,有疏或密的剛毛或無毛;萼紅紫色,萼片寬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5-9毫米,外面被疏或密的鱗片,被微柔毛或有時並有剛毛,有長或短的緣毛;花冠寬漏斗狀,長1.8-3厘米,紫色、紫紅色或深紅色,內有紫色斑點,外面密被短柔毛,有或無鱗片;雄蕊長短不一,露出花冠筒外,短於花冠,花絲基部密被柔毛,花柱紅色,伸出花冠,基部有微柔毛或無。蒴果卵球形,高5-9毫米,被宿萼。花期6-8月,果期8月以後。

生長環境

主要生長於海拔3 000-4 000米的岩坡杜鵑灌叢或山谷流石坡,常自成灌叢。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於四川西南、雲南西北、西藏東南(察隅)。緬甸東北部也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