盍司節(怒族春節)

盍司節

怒族春節一般指本詞條

盍司節,即過新年的意思,又稱作“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穀神,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舉行祭祀活動,祈禱穀神保佑。每年從農曆十二月底至正月雲南省碧江、福貢、貢山、蘭坪、維西等縣的怒族過此節。

基本介紹

簡介,習俗,相關活動,怒族文化,怒族特點,杜鵑花開,民族風情,生活習俗,節日文化,服裝特色,歷史文化,怒族節日,

簡介

怒語稱“吉佳姆”,即過新年的意思,又稱作“盍司節”。每年從農曆十二月底至正月雲南碧江福貢貢山蘭坪維西等縣的怒族過此節。節期十五天。

習俗

節前, 怒族村寨各家各戶忙著殺豬、糯米粑、釀“咕嘟”酒(用玉米面發酵製成)。年三十,家家戶戶灑掃庭院,清除髒物迎接新年。除夕晚上,吃年飯前,將玉米花、飯菜等食物放置於堂屋火墉的三我鐵架中,三角架的三隻腳上方要擺上三杯酒和三片肉,家中男女老幼舉行“那作莫”儀式,祈禱新的一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初一至十五,村寨里舉行各種各樣的文娛活動。
盍司節盍司節

相關活動

打粑粑是男青年們最為喜歡的項目。一方將粑粑和肉掛在村外的樹上,另一方則用弩弓射,粑粑或內歸射中者;雙方互相比賽,試試誰的弩藝更高。女青年們則比賽誰盪的鞦韆最高,怒族稱為"打鞦韆",盪得最高的姑娘,其勇氣也就是最大。村中大輩則喜歡集在一塊,一邊飲酒一邊唱民歌,內容多為敘述本民族歷史及傳說中的英雄,時間長的可達幾天幾夜。夜幕低垂之時,青年男女全都聚在廣場上,點起篝火,伴著"達比亞"(琵琶)和口弦的樂聲,跳起歡快、粗獷的怒族舞蹈,通宵達旦。
房屋特色房屋特色

怒族文化

怒族
過去崇拜圖騰,信萬物有靈。部分怒族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怒族的傳統節日因各地所處的環境不同而有所差別,主要節日有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穀神,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舉行祭祀活動,祈禱穀神保佑。
服飾服飾
“吉佳母”為怒語音譯,意為“過年”。流行於怒族聚居區。時間在秋收後,節日曆時15天,在各村寨中舉行。節日第一天要殺年豬,姑娘盛裝打扮,小伙子手彈琵琶,人們隨琴聲起舞,老人唱歌,祝福族人幸福平安。福貢等地怒族過節以前要砍好柴火,殺好年豬,用糯米和秈米春成把把,並釀好美酒。除夕前一天,有的村寨還舉行祭穀神活動,稱為“汝為”。除夕這下天,吃年飯時要祭奠祖先,有些村寨還舉行敲犁頭祈雨活動。稱為“夸白”,全村的人都要湊酒、糧食,然後在一起聚餐。新年期間還開展民眾性的文娛體育活動,男青年射弩、摔膠,女青年打鞦韆,在歡聲笑語中彈起琵琶,翩翩起舞,一曲方盡。一曲又起。年節期間的舞會往往要延續幾個晚上。

怒族特點

怒族主
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慶藏族自治州,怒族是該族的自稱,另外還有“怒蘇”、“阿怒”、“阿龍”等自稱,後統稱為怒族。怒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但各地方言差異很大,無本民族文字。
節日生活節日生活
怒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與藏族相鄰的部分怒族人信仰藏傳佛教,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在貢山一帶怒族人信奉萬物有靈,巫師叫董木薩。每年秋收後,全體族人祭山神。怒族人很早就經營農業。近幾十年來,由於鐵犁在農耕中的普遍使用,怒族農業才擺脫了刀耕火種的狀況。怒族人住房有木板房和竹篾房兩種。木板房略大,呈長方形,一般分為內外兩間;外間待客,設有一至數個火塘,火塘上有鐵三角架或石三角架,用來煮飯做菜,內間為主人臥室。一般房屋四周都用木板、竹篾圍上,房頂上蓋有木板或石板,房屋下部是許多木樁和房柱,如同有許多隻腳支撐著整個房屋。這種“千腳落地屋”結構簡單,極易搭建,是怒族特定生活環境下的獨特創造。

杜鵑花開

貢山的怒族
除過春節外,在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五日杜鵑花開時過“仙女節”。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舉行,至十七日結束。相傳,古時怒江常因洪水暴漲而斷絕交通。一叫阿茸的怒族姑娘在山中看到蜘蛛爬絲,受啟發發明了溜索。從此,兩岸怒族人來往便利。後寨中的頭人三番五次威逼她嫁與他,阿茸不從,逃入深山,最後在一山洞中化為一尊石像。怒族人為了紀念她,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都要過仙女節。 節前,先選幾個鐘乳岩洞作為仙女洞。還有一個說法是:很久以前,怒家山寨有一個勤勞、聰明而又美麗的姑娘阿茸。她不辭艱辛,劈開了高黎貢山,引來了泉水,使常年乾旱、荒蕪的怒家山寨得到了澆灌,使兩岸的岩石變成了沃土,荒山變成了綠野。可是她卻被可惡的頭人燒死在高黎貢山的山洞裡。這一天是農曆三月十五日,時值陽春三月,怒江兩岸鮮花怒放。怒族人民為了紀念阿茸,便將這一天定為節日──鮮花節,以此來紀念他們崇敬、熱愛的阿茸。
漂亮服飾漂亮服飾
節日之時,各村寨的怒族民眾采上一束束杜鵑花,帶上玉米粑粑,炒麵,咕嘟酒祭品,到各自選定的幾個仙女洞去朝拜。祭祀時,要先將鮮花獻上,然後把祭品擺開,將松枝堆點燃,由村中長者主祭,育經祝辭之後,眾人祈禱仙女保佑村寨糧食豐收,人畜平安。祭畢,各家飲酒聚餐。節日中,怒族男女老少身著盛裝,手舞鮮花,在寬闊的場地上歡聚一堂,進行唱歌跳舞、講故事、賽球、射箭等文娛活動。

民族風情

怒族有27萬
多人,是我國人口比較少的民族之一。除少數居住在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的兔峨鄉之外,多數以小聚居形式,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瀘水、福貢、貢山三縣,斷斷續續綿延500多公里,直到西藏自治區察隅縣察瓦龍鄉的南端,與傈僳族、藏族、白族等民族雜居。怒族有自已的語言,怒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怒族人無自已的文字,解放後使用漢語。怒族有分別以支系名稱命名的怒蘇語、阿龍語、阿儂語和若柔語,但沒有文字。怒族的歷史,在唐代古籍《蠻書》中就有記載。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怒族人民居深山,住竹樓,刀耕火種,狩獵,用黃連、黃蠟、獸皮、竹器、麻布等土特產與其他民族交換生產、生活用品,社會生產力發展遲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生產得到發展,生活不斷改善。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他們的商品觀念不斷增強,出現了飼養商品牛的專業戶、宰牛經營戶、村寨集市和以經營為主的“生意人”。怒族人民認真學習科學技術,發揮資源優勢,朝著不斷繁榮富強的廣闊道路前進。
怒族怒族
宗教信仰:怒族過去崇拜圖騰,信萬物有靈。部分怒族信仰喇嘛教或天主教

生活習俗

怒族的房屋為乾欄
式,多依山而建。主要分木板房和竹篾房兩種。貢山地區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牆半木房。這種房子比較寬大,一般是垛圓木為牆,屋頂覆蓋薄石板。石板約0.5公尺見方,由屋檐鋪起,第一塊平鋪,第二塊壓著第一塊的上邊,第三塊壓著第二塊的上邊……一直覆蓋到屋脊;福貢和瀘水地區的怒族住竹篾房。這種房子較矮小,多用竹篾笆做外牆和隔牆,用木板或石板覆頂。這兩種房屋一般都為兩層,樓上又 多分成兩間,外間待客,並設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鐵三角架或石三角架,供炊事之用。內間為臥室兼儲藏室; 樓下存放農具雜物或關牲畜。樓板用木板或竹篾席製成 ,鋪設在架在斜坡地上的許多木樁上即可。這些木樁和房柱,如同千百隻腳一樣,支撐著整個房屋。因此,人們常常將這種房屋稱為“千腳落地的房子”。怒族的千腳落地竹木房,結構簡單,既易搭建,也易於拆遷,又適合山區多雨多霧的特點。按傳統習俗,一家建房,全村都來幫忙,一天之內就可以把房子建成。
盍司節盍司節
怒族習慣於日食兩餐。其主食絕大部分以玉米為主。玉米的食用方法從爆米花逐漸發展為煮燜成咕嘟飯(類似玉米面稠糊)、包穀稀飯,做成包穀粑粑,石板粑粑最有特色。少數信奉喇嘛教的怒族也吃酥油糌粑。常見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蘿蔔、瓜豆、辣椒等。每年五、六月還需到山林中採集野菜。常采的有竹筍野百合、各種塊根類及蕨類植物,以及做調味用的姜、蔥、花椒等。婚筵是所有禮儀中宴請規模最大的筵席,婚前新郎要帶豬肉、米等物去岳父家幫助砍柴和耕地,然後才能舉行婚筵,婚筵時不但酒肉要豐盛,場地也要布置一新。屆時新郎、新娘要同喝祝婚酒,姑娘們要向他們拋灑麵粉,表示吉祥如意。
怒族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青年男女在婚前有戀愛自由,但締結婚約由父母做主。在初戀至成婚期間,雙方父母要劃給他們一塊“共耕地”,以便於他們在共同的生產勞動中互相觀察、了解,培養感情。按照傳統習慣,新婚夫婦在舉行婚禮的三天中不能同居。年長之子婚後要分家另過,在父母住房附近另建新房,並分得一定財產。幼子與父母同住。所有弟兄共同承擔贍養老人的義務。家中無子有女兒者,可招女婿上門,可以繼承遺產。

節日文化

怒族傳統節日有
春節、鮮花節(農曆三月十五)、祭穀神節(農曆十二月二十九)和祭山林節。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時間為每年農曆的十二月底至正月,節期15天。每到臘月末,家家都要清掃庭院,除淨火塘中的余灰,並用松枝裝飾門面,地上及炊具餐具、各種器皿鋪上一層綠松毛(松樹葉),象徵去舊迎新。除夕之夜,家家要吃團圓飯。初一凌晨,年輕的小伙子要搶先去井裡打吉祥水,並給長輩拜年請安,長輩要拿出酒、油茶、麻花等進行招待。燒好的第一頓飯要先給牛和狗分出一份麵餅和肉湯,因牛不吃葷,主人要用手掰開牛的雙唇灌進去。過年期間,殺豬宰羊,要相互送禮,邀鄉里親朋好友,共同聚餐,酒菜豐盛,情趣盎然禁忌:女人不能參加對氏族神靈、龍樹、山神的祭奠;主人的臥室不允許外人進入; 女人分娩時,男人不能在場;婦女坐月子期間,外人不能進入產婦家門;隨葬品忌鐵器等。
盍司節盍司節

服裝特色

怒族男子的服飾與傈僳族
相似,一般穿麻布長衣,下穿短褲,多蓄長發,披髮齊耳;大部分男人左耳佩帶一串珊瑚,左腰佩砍刀,右肩背弩弓箭包,顯得英武剽悍。怒族婦女穿麻布做成的左大襟上衣,下穿長裙,喜歡在胸前佩帶彩色珠子串成的項圈。有的婦女用珊瑚、瑪瑙、貝殼、銀幣等串成漂亮的頭飾或胸飾,耳戴垂肩的大銅環。怒族人最有特色的服飾叫“約多”。這種由怒族婦女編織的“約多”,工藝水平很高,男子們白天可以當衣穿,晚上可以當被蓋;婦女們做成圍裙系在腰間,既耐寒又耐髒,深受人們喜愛。怒族婦女從小就要學習捻羊毛線、織羊毛襪子,姑娘長大後,要把自己織的羊毛襪子送給心上人,小伙子若收下羊毛襪子,就表示接受了姑娘的愛情。所以,看一個怒族小伙子有沒有對象,只要看他腳下穿沒穿上羊毛襪子就行了。
盍司節盍司節
服裝特色:怒族男女均喜歡穿用麻布織的衣褲,成年男子喜歡在腰間佩掛砍刀,肩背弓弩及獸皮箭包。福貢一帶 的怒族已婚婦女喜歡在衣裙加上許多花邊,在頭部和胸部佩帶珊瑚、瑪瑙、貝殼、料珠等裝飾品,耳帶銅 環,貢山的怒族則只佩胸飾。

歷史文化

怒族飲食:怒族主食苞谷蕎麥和小米。貢山怒族還種植青稞。蔬菜有青菜、白菜、蘿蔔、瓜豆和辣椒等。怒族人喜歡自己釀酒,每當貴客光臨,便以美酒相待。如將客人視為知己,便要與客人臉對臉,嘴對嘴,一手摟肩,一手端酒杯,仰面將酒一飲而盡,這叫做“同心酒”。
怒族樂器:怒族人常用的傳統樂器叫"達變",其形似琵琶,
呈橢圓形或三角形,以四根絲線為弦,其 音質格外清亮,韻味異常獨特。幾乎所有怒族青年都會彈唱四弦"達變",用琴聲來表達自 己的心聲。
怒族禁忌:主要禁忌有,女人不能參加對氏族神靈、龍樹、山神的祭奠;主人的臥室不允許外人進入;女人分娩時,男人不能在場;婦女坐月子期間,外人不能進入產婦家門;隨葬品忌鐵器等。
怒族標誌:“達比亞”是怒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樂器。怒族人的詩歌即興編唱,以“達比亞”、口弦、笛子、葫蘆笙伴奏。手工編織的民族挎包既是戀愛信物,也是優美的工藝品。以“達比亞”樂器和挎包書構成的圖案象徵樂觀向上、吉祥、幸福。達比亞(即琵琶),是怒族彈撥弦鳴樂器。怒語又稱達邊。當地漢族人稱其為怒族琵琶。流行於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碧江、貢山、福貢和蘭坪等地。在怒族山寨里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個怒族孤兒,從小失去雙親,他無房無地,獨自居住在深山的岩洞裡,生活十分悽苦。一天,他找來一塊黃桑木樹幹,掏空後做成了一件達比亞。每天夜晚,孤兒就彈起這件樂器,排解寂寞,抒發情懷。清脆的琴聲感動了山寨里一位勤勞美麗的姑娘,她走出家門與孤兒結為夫妻。從此,達比亞在怒族中流傳開來。直至今日,它仍是怒族青年男女夜晚談情說愛的媒介樂器。

怒族節日

1、 春節,怒語稱“吉佳姆”,又稱“盍司節”,時間為每年農曆的十二月底至 正月,節期15天。節前,各家各戶準備過節食物,除夕晚上各家要舉行“那作莫”儀式,祈禱新的一年五穀豐登、家人平安。節日期間要舉行各種文娛活動。
2、 仙女節,又稱“鮮花節”,是居住在貢山一帶的怒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節日中,各家各戶帶上杜鵑花、祭品到各自選定的仙女洞去朝拜,祈禱仙女保佑。
3、 祭穀神,怒語稱“汝為”,原碧江縣匹河一帶怒族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的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舉行祭祀活動,祈禱穀神保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