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雷村

怎雷村

怎雷古建築群,位於全國唯一的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怎雷村,由上、中、下、及排長四個自然寨組成,面積0.52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怎雷村
  • 海拔:650米
  • 面積:0.52平方公里
  • 位置:三都水族自治縣城東南的都江鎮
位於三都水族自治縣城東南的都江鎮怎雷村,是2001年6月被省人民政府批准為全省唯一的水族文化保護村,貴州省批准的21個民族保護村寨之一,距縣城41公里,距鎮政府所在地7.5公里,與都江古城垣隔排常河相望,座落在半山腰上,海拔650米。地處黔南的都柳江與龍江上游分嶺的山脈中。周圍有大壩、楓柳、里小、里送、棉花地、崩坡、甲雄等水族村寨,計4000餘人,形成以怎雷上寨為中心的水族文化社區。怎雷水族寨建於山坳緩坡地段,背負青山,前臨深澗,層層梯田由山腳累級而上,氣墊恢宏。民居隨著山勢的起伏,巧妙地組成了一幅“入村不見山、進山不見寨”的山野村居圖,形成了“天人合一”優美、宜人、質樸的人居環境。這裡居住人口均為水族。在這裡繁衍生息300餘年的水族同胞,至今仍保留和傳承著水族圖騰崇拜、宗教信仰、民族習俗、生活習慣和文化藝術。
怎雷水族寨由於地處綿延的大山之中,交通閉塞,較為完整地保存了水族文化特徵,尤其是民居建築群更為突出。現仍保存著8棟上百年的“乾欄”民居,與貴州出土的漢代陶屋形式十分相近,為研究我國南方少數民族木結構建築史不可多得的實物見證。
怎雷民族寨其歷史據寨老介紹有10代人(約200年)之久,該村民族文化獨特和村寨自然生態保存較為完整,有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2007被確定為縣新農村建設重點示範村,二組苗族和三、四組水族專用表演場2個、100平方米的二組苗族鬥牛場1個,2007年由縣文體廣播局實施的民族生態博物館1個。怎雷村峰巒延綿,古樹參天,梯田層層,雲霧環繞,植被豐富,與民俗風情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村域內有“美女摩崖”和“冷暖風洞”、有“宗族墓群”、有銅鼓和龍鳳石雕墓(李家坳花墳)。有上寨天然泉井和中寨天然泉井,水源長流,水質清亮,冬暖夏涼。還有相鄰景點:叫化洞、崩坡寨、犀牛洞、海馬腳、仙人橋峽谷、天生橋、涼風坳、煞人灣、馬鞍坡、小腦回音岩、風柳苗王洞、瓮庭山等。
形成年代據寨中年長者口述家族史及田野調查資料推斷,其先輩約於清康熙年間遷居於此。現全村居民共221戶,1017人,有水、苗兩種民族,水族占65%,苗族占35%。日常生活中操水語、苗語和漢語,水族能說苗話,苗族也能講水話。他們雖然生活在共同的地域環境,同一塊藍天下,但至今仍保留和傳承著各自的文化特色。 怎雷古建築群座落在半山坡上,面對依山勢而建的雄偉的都江古城垣,下為層層梯田,周圍古樹成蔭,竹林密布,環境優美。山、林、梯田與青瓦覆蓋的傳統民居建築互為襯托,交相輝映,渾然一體。民居共有200餘棟,均為傳統的“桿欄”或“桿欄式”建築,其中百年以上“桿欄”民居有14棟,“桿欄式”民居186棟,禾倉110棟。長期以來,怎雷村寨的水族、苗族同胞和睦相處,民族團結,呈現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型特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