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論美學

快樂論美學:西方美學思潮之一。19世紀末興起於歐洲,20世紀初流行。主要代表有法、英、美、意等國的心理學家和生理學家,如居約、艾倫、馬歇爾和波倫那(M Porena)等。他們對形上學的哲學思辨方式的美學不感興趣,把美學研究的重點移置於審美經驗上,從快樂的生理和心理基礎來探討美的本質,具有科學美學的傾向。居約認為,美是一種知覺或活動,營養與生殖功能的滿足、對高貴藝術的享受所產生的快樂都屬於美感經驗。艾倫認為,快樂是生命力的增進和肌體的健康,美感就是一種快樂。馬歇爾認為,對人類來說,對刺激的反應力大於刺激的力量,就會感到快樂,美是相對穩定的真正的快樂。這些觀點揭示了美和快感的某種聯繫,涉及審美快感的生理和心理基礎的某些方面,但忽視美感的社會性,把美感歸結為純粹的心理或生理的快樂,則有片面性。快樂論美學上承費希納實驗美學的“自下而上”的研究方向,下啟20世紀西方各派心理學美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