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哉亭

快哉亭

快哉亭位於徐州中心城區,取名於蘇軾的《快哉此風賦》。宋煕寧十年(1077年),蘇軾調任徐州知州後,常約賓朋來此亭避暑賦詩。一天,蘇軾登城步入新改建的亭內,有人請他命名亭名,蘇揮毫作賦“賢者之樂,快哉此風……”,從此,這座陽春亭便易名為快哉亭。

快哉亭歷經興廢,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徐海道吳世雄重建、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太守桂履真又曾擴建。解放後也曾多次維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快哉亭
  • 地理位置徐州市解放路
  • 俗稱:拐角樓
  • 年代:1017年
發展歷史,主要景點,相關詩詞,地理歧義,

發展歷史

快哉亭,位於徐州市解放路快哉亭公園內。
《同治徐州府志》記載:“在城東南,舊志宋熙寧末李邦直持節徐州,即唐薛能陽春亭故址構建。郡守蘇軾名曰快哉,後明奎樓,俗名拐角樓。” 快哉亭自北宋熙寧十年(1017年)任京東提刑使持節徐州的李邦直在唐代陽春亭舊址改建以來,幾經興廢。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徐海道吳世熊重建。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 )太守桂中行又進行擴建。新中國成立後,任命政府曾多次撥款維修。因十年動亂遭受嚴重破壞,1989年又撥款在原址上重建,與新整修的快哉亭公園在建國40周年之際同時對外開放。
快哉亭取名蘇軾的《快哉此風賦》。宋西寧十年(1077年),蘇軾調任徐州知州後,常約賓朋來此避暑。一天,蘇市登城步入新改建的亭內,李邦直請他命名。蘇軾揮毫作賦:“賢者之樂,快哉此風。雖庶民之不共,眷佳客以攸同。穆如其來,既偃小人之德;颯然而至,豈獨大王之雄?如夫鷁退宋都之上,雲飛泗水之湄,寥寥南郊,怒號千萬,颯颯東海,鼓舞與四維。因此隅晉人一映之小,笑玉川兩腋之卑。野馬相歡,搏羽毛於汗漫,應龍所行,作麟角以參差。”。從此把陽春亭易名為快哉亭。

主要景點

重建的快哉亭坐南朝北,是快哉亭公園內東南角高出地面五米的一座獨立院落。沿著二十多級台階攀登進入棗紅色的大門,跨入快哉亭幽靜的小院,亭樓主體建築坐落正中,古式敞廊環繞相連,顯得層次分明。院內的配房、花壇、太湖石河各色花木, 交錯別致。院門外台階下的石板路、小橋,直通對面仿古建築逍遙堂。小橋東西大面積的荷花池中,涼亭、水榭、曲橋相通。春夏之際,荷花妖嬈,清香四溢,占地七十多畝的快哉亭公園,已成為鬧市區中安靜優美的景點。
昔日的快哉亭,建築在古城牆的角上,被稱為奎樓,為徐州古城的五樓之一,與彭祖樓、霸王樓、黃樓、燕子樓、布於古城周圍。奎樓祀奎星,為文人崇祀之神。古時每年五月十六日有廟會,香火甚盛。因樓建在古城東南處,有成拐角樓。徐州的古城牆在歷史上享有盛名,1928年被當時的駐軍扒磚賣錢拆除。今快哉亭下的城牆已修復,遊人在快哉亭舉目眺望,古城內外景色盡收眼底,為古今登臨觀賞勝地。北宋詩人陳師道在《登快哉亭》詩中寫道:城與清江曲,泉流亂石間。 夕陽初隱地,暮靄已依山。 度鳥欲何向,奔雲亦自閒。 登臨興不盡,稚子故須還。

相關詩詞

《漢廟祈雨回陽春亭有懷》
作者: 薛能 年代:唐代
南榮軒檻接城闉,適罷祈農此訪春。
九九已從南至盡,芊芊初傍北籬新。
池中水是前秋雨,陌上風驚自古塵。
欲召羅敷傾一盞,乘閒言語不容人。
《寄題密州新作快哉亭二首》
作者:蘇轍 年代:宋代
檻前濰水去沄沄,洲渚蒼茫煙柳勻。
萬里忽驚非故國,一樽聊復對行人。
謝安未厭頻攜妓,汲黯猶須臥理民。
試問沙囊無處所,於今信怯定非真。
《登快哉亭》 
作者:陳師道 年代:宋代
快哉亭
城與清江曲,泉流亂石間。
夕陽初隱地,暮靄已依山。
度鳥欲何向,奔雲亦自閒。
登臨興不盡,稚子故須還。
《病後登快哉亭》
作者:賀鑄 年代:宋代
經雨清蟬得意鳴,征塵斷處見歸程。
病來把酒不知厭,夢後倚樓無限情。
鴉帶斜陽投古剎,草將野色入荒城。
故園又負黃華約,但覺秋風發上生。
《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堪笑蘭台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金風送爽小窗開,漫步亭邊亦快哉。碧水潛流盛不斷,荷香四溢騷人來。”

地理歧義

此快哉亭非蘇轍《黃州快哉亭記》中的快哉亭,而是蘇軾《快哉此風賦》中的快哉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