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90年1月始建為縣級自然保護區,1994年8月,保護區晉升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2012年,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鹹豐縣所處鄂西南山區為雲貴高原延伸部的武陵山余脈,境內山巒疊嶂,溝壑縱橫,溪流密布。縣內800米以下低山河谷地區約占19.4%;800~1,200米二高山地區約占72.8%,是一個典型的二高山縣。
氣候
保護區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年均氣溫14.1℃,年均降雨量1555.1mm,歷年平均可照時數為4008.3h,實照時數為1212.4h,日照率27.11%。
水系
忠建河河床多處於山間峽谷地帶,河谷多為“U”形或“V”形,除主河平均水面寬30m外,溪溝水面寬大多在10m左右,平均長5~7km。河床多為溶蝕性的石灰岩、卵石等組成,河床多平坦,兩岸的溶洞、岩洞、暗河出口等比比皆是。
植被
保護區具有豐富的植物,大多屬於北、中亞熱帶落葉闊葉、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交林和溫性針葉林植被,植被豐富。
區域範圍
忠建河大鯢省級自然保護區地處湖北省西南邊陲,隸屬於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於鹹豐縣忠建河流域,地理位置為東經108°37′08″~109°20′08″,北緯29°19′28″~30°02′54″。東西最大寬度68.95公里,南北最大長度為80.375公里,國土面積2550平方公里。
保護目標
保護對象
保護區屬野生生物類中的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國家二級保護兩棲動物大鯢。
生物資源
保護區森林覆蓋率達80%左右,有高等植物423種。有記錄的維管植物183科752屬2027種,其中,蕨類植物計有24科47屬119種;種子植物計有159科705屬1908種。種子植物中又包括:裸子植物8科16屬20種;被子植物151科689屬1888種。主要分布的用材林樹種有松、杉、柏、楓、楊、椿、櫟、刺槐、桐、楠樹等。經濟林以生漆、
油茶、油桐、核桃、
板栗、
五倍子、杜仲、厚朴為主要品種。有浮游植物8門60屬,分別是:藻門20屬、綠藻門22屬、藍藻門8屬、裸藻門3屬、黃藻門2屬、
甲藻門1屬、隱藻門2屬、金藻門2屬。保護區所在區域河流縱橫,山高林茂,人煙稀少,棲息著多種野生動物,其中魚類5目9科40種,常見的浮遊動物有3門4綱,兩棲綱動物有2目8科26種,爬行動物3目10科37種,常見鳥類20餘種,獸類8目24科67種,昆蟲22目177科1317種。
以上數據截至2012年
管理措施
鹹豐縣政府成立了鹹豐忠建河大鯢自然保護區建設領導小組,副縣長曾慶國任組長,縣政府辦副主任李剛、縣水利水產局局長白志榮任副組長,其他相關部門、相關鄉鎮負責人為成員。落實了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契約管理制、竣工驗收制。保護區管理處建立了專戶,實行專戶儲存、專帳管理、專款專用。項目選址和用地協調已基本完成,其中仿生態馴養池建設在龍洞內,觀察站用房選擇在保護區核心區展馬河兩端。
生態價值
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大鯢是中國特產,屬於由水生脊椎動物向陸生脊椎動物過渡的類群,在動物界獨特的分類地位及奇特的形態、構造功能對研究動物的進化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鹹豐作為大鯢中國僅有的幾個重要原產地之一,擁有種群資源居中國前列,大鯢生態環境和種群結構保持很高的自然性狀,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和科研、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