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確認
一九五六年經政務院確認並公布其族稱為畲族。畲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發展歷史長河中,形成
畲族語言、服飾、民歌等民俗風情,創造了獨特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
據專家考證,早在
陳元光入漳前,居住在漳潮一帶的畲民就遷往中原地區居住,加緊與漢族往來。唐朝中後期,有大批畲民及第為仕。中原甚至黃河以北許多地方都有畲民居住並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如藍姓氏族曾在
涿州(北京)、長安(西安)、河南汝南居住。
宋末為避元兵,部分畲民望族又回到東南地區,成為當地畲民的始祖。現全國惟一的畲族自治縣在浙江景寧,我省畲族人口最多的地方是寧德。
發源地
漳州至今留有不少體現古代
畲民生活的遺蹟。華安汰內仙字潭石刻被認為是畲族先民的傑作。《閩中記》記載,“
南安郡西南有汰溪,古畲邦之域也。”明代
陳天定的《北溪紀勝》寫道:“汰水西匯大江,以小舟入,古稱桃源洞,藍、雷所居,今號汰內。”畲族民歌也唱道:“桃源洞裡是我家”。可見仙字潭所在的九龍江北溪是古
畲民居住地。除仙字潭石刻外,華安還有新圩鎮蕉林群蛇圖騰石刻、
湖林鄉石井放牧圖石刻、馬坑草仔山岩刻、高安星像圖石刻等出自古
畲民之手的文化遺蹟。
畲族民間傳說,始祖盤瓠因為平番有功受到高辛帝的褒獎,並將三公主許配給他為妻。盤瓠定居
潮州鳳凰山,生下三子一女,三子分別被皇帝賜姓盤、藍、雷,女兒因為嫁給姓鐘的,其裔孫就姓鐘。
儘管傳說帶有神話色彩,但畲族世代只傳盤、藍、雷、鐘四大姓,卻是事實。畲族史詩《高皇歌》也表明:“當初出朝在廣東,原來都是同祖宗,現在搬到各縣去,講出話語都相同。”至今
潮州鳳凰山上還保留著盤瓠的祖墳。
漳潮兩地雖然分屬不同省份,在地理上卻是一個整體。早在公元七世紀,史書就以“畲”指稱生活在這一帶的土著民。“
畲民”一詞最早見於南宋莆田人劉克莊的《漳州諭畲》:“畲民不悅(役),畲田不稅,其來久矣。”這與《高皇歌》的講述相同。劉克莊還指出漳州
畲民與蠻、瑤、黎、蛋等其他民族不同,“凡溪洞種類不一:曰蠻、曰徭、曰黎、曰蛋,在漳者曰畲。西畲隸龍溪,猶是龍溪人也。南畲隸漳浦。其他西通潮、梅,北通汀、贛。”嘉慶《雲霄縣誌》所載“高宗總章二年(669年),泉、潮間蠻獠嘯亂”,指的就是
畲民等土著民族不服朝廷統治引發的戰亂。
陳政、
陳元光父子率中原五十八姓將士南下
平亂,才有了漢族大量進入,使這一帶由
畲民聚居區變成“民獠雜處”之地。
朝代歷史
南宋、元
漳州畲民有盤瓠信仰,有劉克莊的《漳州諭畲》為證,然著姓僅見李、吳、陳、許、邱、黃諸姓,盤、藍、雷、鐘則無以聞。前者後來大部演變為
客家人或閩南人,後者成為現代畲族。為示區別,將前者稱為畲民,後者稱為畲族,統稱為畲人。畲族,自稱“山哈”,在明漳州志書上被稱為徭人,俗呼
畲客、客等。明代畲族不少人遷徙軍事、交通要塞,如漳浦的鎮海衛(今屬龍海市)、
火田鋪(今屬雲霄縣),龍溪的樂仁鋪、松州渡等。清康熙《漳州府志》雜紀云:“少司馬陳洪漠守漳,在漳三年(明正德六~八年),畲人居海濱者見大鳥飛過,遺一尾水濱,長七八尺,五采炫煥,以為鳳尾來獻。”迄今龍海市沿海原
龍溪縣(後屬海澄縣)七都有金龜漈,四五都有石壁山之類典型“
山客”地名遺留。由於《永樂大典、漳州府》巳佚,明初畲族情況不得而知。與漳州相鄰的潮州,據《永樂大典、潮州府》的《歸附始末》云:“潮至正壬辰(1352),下嶺海寇起,與山峒徭獠相扇攻破潮、揭二縣。人民依險防守自保,豪強各據其縣十有餘年。後有江西、福建兩陳氏攻奪不一。丁未冬,大兵下七閩,潮之守土者往泉州,迎大兵納款。洪武元年,朝廷始調兵守御,以安其生矣。“②畲族自稱發源於
潮州鳳凰山,可能跟這段歷史直接有關。
正德年間
是明廷對
漳州畲族從撫綏轉向圍剿的分水嶺。明萬曆癸酉《漳州府志》云:“徭人,屬邑深山皆有之,欲呼
畲客,舊志不載今載之。徭種本出
盤瓠,
椎髻跣足,以
盤藍雷為姓,自相婚姻,隨山散處……自稱狗王后,各畫其像,犬首人服,歲時祝祭。其與土人交,有所不合詈毆訟理,一人訟眾人同之,一山訟則眾山同之,土人莫敢與敵。國初設撫徭土官,令撫綏之。量納山賦,其賦論刀若干,出賦若干。或官府有徵剿,悉聽調用。後因貪吏索取山獸皮張,遂失其賦。及扶馭失宜,往往聚眾出而為患。若往年
陳吊眼、李勝之流非徭人乎。故特志之,以見地方自有此一種族類,欲去之而不得,撫則為用,虐則為仇,為政君子處必有其道矣。”④ 正德十一年,“流寇詹師富屯結蘆溪頭之大傘山,委(覃)桓會剿,擒賊首張顯福、藍三等四十餘人,”⑤十二年正月,王守仁親自由贛提兵汀漳圍剿詹師富,五月奏割南靖縣地置平和縣。據《王陽明行狀》云:正德十二年六月,“汀漳、左溪賊酋
藍天鳳與贛南上新、穩上等峒賊酋雷鳴聰、高文輝等相勾結,盤距千里,茶毒三省。王陽明《桶水岡捷音疏》云:“其大賊首謝志珊、
藍天鳳各又自稱盤皇子孫,收有流傳寶印畫像,蠱惑群賊,悉歸約束。”贛南畲族來源,據《立崇義縣治疏》云:“其初輋賊原系廣東流來,先年奉巡撫都御史金澤行令安插於此,不過砍山耕活,
年深日久,生長日蕃,羽異漸多。”據《南安志》,金澤於成化八年秋七月為都御史總制
江右福建
湖廣,開府於贛,為贛南軍門之始。據此算之,畲族由粵入贛不過才40餘年。自成化兵興以來,明廷在汀漳潮邊設定許多縣份,成化十四年(1478),置汀州的永定縣、
潮州的饒平縣(舊治靠近
鳳凰山),正德十四年(1919)置
漳州的平和縣,嘉靖九年(1530),置漳州的詔安縣和潮州的大埔縣。
成化、正德兵興,造成汀漳畲人大規模向福建東北部遷徙。《八閩通志》曰:“棱稻之圍植者……自福以南四郡皆有植之者,然不多已。”棱稻又稱畲稻,表明弘治間畲族遷徙前鋒已達福州地區。在漳州地區則對畲人採取強制歸化的措施,首任詔安縣令何春,曾師王陽明,深諳王陽明“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的精髓,嘉靖十年一到任,即“教民行鄉約,司文以
家禮,毀淫祠、禁(寶)圖。”嘉靖三十九年六月,“三都溪東村頑民鐘榮桓等為亂,逼攻縣治,知縣龔有成撲滅之”。四十一年,知縣梁士楚“撫散山賊鐘旺、雷晚香餘黨六千餘眾。”迄今為止,我們仍無法知曉當時有多少姓氏被迫放棄盤瓠信仰,同化於
閩南人。例如盤瑤十二姓的盤、沈、馮、黃、李、鄧、蔣、雷、唐、胡、周、趙等,除盤姓外都是漳州常見的姓氏,詔安縣的
沈姓分屬福佬客家兩系,族譜顯然受到客家的影響,而且至今依然不能用狗肉祭祖。
明代
漳人開山種畲非常普遍,《閩書》云:“壯者散而之他郡,擇不食之壤開山種畲。”清代入台漳人也以開山種畲的山客為主,畲族滯留漳州不多。康熙甲午《漳州府志》云:“今山首峒丁略受約束,但每山不過十許人,鳥獸聚散,無常所。”道光十三年《平和縣誌》:“論曰:盤瓠子孫盛
於三楚,所謂五溪蠻是也。其
散處閩粵,閩有之,今則太平即久,聲教日訖。和邑諸山,木拔道通,徭僮安在哉。盍
傳流漸遠,言語相通,飲食衣服起居往來,多與人同,徭僮而化為齊民,亦相忘其所自來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