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第一次出版,側重心性之理,主要是運用佛學來解釋人的多層次的精神和心理現象,乃至生命現象。
基本介紹
- 書名:心靈鎖鑰
-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人民東方出版傳媒有限公司
- 頁數:179頁
- 開本:16
- 品牌:人民東方出版傳媒有限公司
- 作者:馮學成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6068758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心靈鎖鑰》由東方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馮學成居士,1949年出生於成都。1969年在四川江油當知青期間,認識了著名的海燈法師。經其舉薦,往參本光法師,後來更歷參賈題韜老居士、離欲老和尚、遍能老和尚,並於2001年得到當代禪宗尊宿佛源老和尚的傳承。近四十年來,馮學成居士於眾多高明中殷勤參叩,飽覽經史,深入禪觀,從此意氣風發,自在出入於儒學之正大、佛學之精微和道學之幽玄間。1992年起,先後在四川省佛學院、四川尼眾佛學院、雲門佛學院、河北省佛學院任教,往來於四川、廣東、河北和湖北等地講學。近幾年在其開辦的“龍江書院”開講了大學、中庸、論語、易經、老子、莊子等講座,旨在以國學為本,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曾出版禪宗等方面的著作十餘部。
圖書目錄
總導言
2008年再版前言
引言——生命和精神的絮語
一、心靈與世界的縮寫本——從260字的《般若心經》說起
(一)眼耳鼻舌身意——屬於“我”的那一切及其他
(二)煩惱的人類和人類的煩惱——以苦惑為人生本質的佛教心理觀
(三)般若中觀的心理效應和佛教的自我否定再生法——從色不異空到空中無色,從四聖諦到無苦集滅道
(四)漫長的精神歷程——三十七道品和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略說
二、心靈世界的內在機制與精神王國的地圖
(一)神秘的小宇宙——三能變緣起的第八識觀:無限之“我”的阿賴耶識
(二)天堂地獄一肩挑——三能變緣起的第七識觀:作為自我意識的末那識
(三)馳騁於“時空隧道”的戰車——三能變緣起的第六識觀:理性的是非得失
(四)通往天國和佛土之路——禪定意識和般若中觀的合璧:略談止觀
(五)是精神天國的地圖還是天羅地網?——以簡馭繁、綱舉目張的五位百法
三、是天上飄浮的雲朵還是連通大海的海眼——念頭趣談
(一)心真如門和心生滅門——《大乘起信論》的意識魔方
(二)一念三千和圓融三諦——天台宗的意識萬花筒
(三)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華嚴宗群星輝映的意識網
四、頓悟成佛話念頭——禪宗方法略說
(一)大機大用和全體起用——從生命和精神的整體入手
(二)殺人刀、活人劍——針對念頭的機鋒與棒喝
(三)念頭的剝剔——參話頭種種
五、中國聖賢心性觀與佛教
(一)克己復禮,止於至善——儒家學說對人心性的最佳化和改造
(二)絕聖棄知,無欲無為——道家學說對人心性的淡化和改造
2008年再版後記
2008年再版前言
引言——生命和精神的絮語
一、心靈與世界的縮寫本——從260字的《般若心經》說起
(一)眼耳鼻舌身意——屬於“我”的那一切及其他
(二)煩惱的人類和人類的煩惱——以苦惑為人生本質的佛教心理觀
(三)般若中觀的心理效應和佛教的自我否定再生法——從色不異空到空中無色,從四聖諦到無苦集滅道
(四)漫長的精神歷程——三十七道品和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略說
二、心靈世界的內在機制與精神王國的地圖
(一)神秘的小宇宙——三能變緣起的第八識觀:無限之“我”的阿賴耶識
(二)天堂地獄一肩挑——三能變緣起的第七識觀:作為自我意識的末那識
(三)馳騁於“時空隧道”的戰車——三能變緣起的第六識觀:理性的是非得失
(四)通往天國和佛土之路——禪定意識和般若中觀的合璧:略談止觀
(五)是精神天國的地圖還是天羅地網?——以簡馭繁、綱舉目張的五位百法
三、是天上飄浮的雲朵還是連通大海的海眼——念頭趣談
(一)心真如門和心生滅門——《大乘起信論》的意識魔方
(二)一念三千和圓融三諦——天台宗的意識萬花筒
(三)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華嚴宗群星輝映的意識網
四、頓悟成佛話念頭——禪宗方法略說
(一)大機大用和全體起用——從生命和精神的整體入手
(二)殺人刀、活人劍——針對念頭的機鋒與棒喝
(三)念頭的剝剔——參話頭種種
五、中國聖賢心性觀與佛教
(一)克己復禮,止於至善——儒家學說對人心性的最佳化和改造
(二)絕聖棄知,無欲無為——道家學說對人心性的淡化和改造
2008年再版後記
後記
2008年再版後記
日曆天天翻新,歲月代謝不息,幾十個春秋轉瞬即逝,未來尚未來臨,屬於自己的、永遠如影隨身的只有這個“現在”。過去的許多事情早已沉入腦海,現在對它只是一片空白,但一經提示,過去的一切,總會得到或明或暗的回憶。未來的一切尚未來臨,現在對於未來仍然是一片空白,當必須對未來的事作出一番抉擇時,心中總會有一些合理或不合理的盤算和規劃。既非過去,又非未來,就是現在,總有事情供“現在”去忙碌。哪怕是無事可做,“現在”也必須面對這個“無事”進行一番應酬。
人們對於自己的心靈,永遠是一種不花錢的消費,許多人對這個心靈則是浪費——真是可嘆可息。一些人用心靈來思考事物,一些人用心靈來改造事物,只有少數人用心靈來認識心靈、感受心靈。人們能給自己的世界帶來什麼呢?能給自己的心靈帶來什麼呢?……
張中行先生在其《禪外說禪》的大作中,提出了一個“禪內禪外”的問題,的確高明老到。就佛教而言,沒有披袈裟的人,很難說他在“外”;而披上袈裟的人,同樣難說他在“內”。歷代高僧大德,如玄奘、慧能、憨山、蓮池等,原本就如鳳毛麟角。居士中如維摩、龐蘊的又多為傳說。再如香山、東坡等也說不清他們到底是在“內”還是在“外”。只有唐代李通玄居士,可能沒有人懷疑他在“外”。
對佛教唯識學作一些系統和通俗性的介紹比禪宗還要艱難。因為禪宗本來就是平民化、生活化、藝術化而且中國化的佛教。儘管如此”“禪內禪外”也不是遊戲之事,開不得玩笑。作為古印度的唯識學,雖然玄奘大師的翻譯極為精煉準確,歷代大師也多有闡述,畢竟是學術中最為艱深的部分——這一完整精嚴的、與修行合為一體的、凡聖並融的精神王國的龐大體系,決非筆者目前所能完全消化的。四川省社科院和四川人民出版社交給筆者這一課題,半年來的確使人消瘦不少,也只做成一碗“夾生飯”。
關心我的幾位朋友幫我校完全稿,認為具有“填鴨”的效應,筆者沒有辦法,因為對六根六塵十八界,對五位百法,僅作辭典式的條目介紹都會把篇幅占完,哪裡還有餘地去發揮——儘管筆者也盡力而為了。同時,佛教的體系就是人們的精神體系,佛教內的各宗各派對這個精神體系都有自己的發揮。唯識學在理論體系上所做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而中國佛教,如天台、華嚴,特別是禪宗,則在實踐的方法上有獨特的、不可取代的貢獻。結合唯識學加一些漫談,對佛教修行中的一些精神現象,或對精神現象本身無疑也是必要和有益的。
儒釋道三教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主體,並互通互融。在最後的章節里結合佛教簡單提示一下儒道的思想和行為結構,是必要的,這樣才會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有一個整體性的認識,也才會對中國佛教的實質和意義有完整的認識。當然,這僅是筆者個人的意願,未必能達到這樣的效果,日後有機會自當加強這方面的努力。
就本書而言,也有一個“內外”的問題,既然在寫這樣的題目,就不能說超然於“外”;自己尚“誠惶誠恐”,也就不能說深入其“內”。有時心到意到筆不到,有時筆到而心意不到,那就只好非內非外,任人評說了。
早在上山下鄉時期,海燈法師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們怕苦怕累,好逸惡勞,處處生心,還談什麼佛法!”——那種新奇感,的確是在讀《壇經》時所沒有感受到的。本光法師要學生們泡在“五乘共教”中,對孔孟老莊楊墨申韓到程朱陸王,對道教寇葛呂陳邱張等直到西方古希臘、文藝復興及愛因斯坦都要“一覽而盡”,然後再參“向上一著”——當時的茫然,至今仍心有餘悸。當賈老——賈題韜老先生要我們在“父母未生前”速道速道時,那一身的冷汗的確濕透了衣裳。向楊老——楊光岱先生請教時,得到的總是搖頭和“不是不是”。向離欲老和尚求教時,那老和尚卻從不說“這個”…… 沒有辦法,說不清楚,總之現在這15萬字的稿子總算交出手了。
筆者
1994年12月於成都庶矣齋
日曆天天翻新,歲月代謝不息,幾十個春秋轉瞬即逝,未來尚未來臨,屬於自己的、永遠如影隨身的只有這個“現在”。過去的許多事情早已沉入腦海,現在對它只是一片空白,但一經提示,過去的一切,總會得到或明或暗的回憶。未來的一切尚未來臨,現在對於未來仍然是一片空白,當必須對未來的事作出一番抉擇時,心中總會有一些合理或不合理的盤算和規劃。既非過去,又非未來,就是現在,總有事情供“現在”去忙碌。哪怕是無事可做,“現在”也必須面對這個“無事”進行一番應酬。
人們對於自己的心靈,永遠是一種不花錢的消費,許多人對這個心靈則是浪費——真是可嘆可息。一些人用心靈來思考事物,一些人用心靈來改造事物,只有少數人用心靈來認識心靈、感受心靈。人們能給自己的世界帶來什麼呢?能給自己的心靈帶來什麼呢?……
張中行先生在其《禪外說禪》的大作中,提出了一個“禪內禪外”的問題,的確高明老到。就佛教而言,沒有披袈裟的人,很難說他在“外”;而披上袈裟的人,同樣難說他在“內”。歷代高僧大德,如玄奘、慧能、憨山、蓮池等,原本就如鳳毛麟角。居士中如維摩、龐蘊的又多為傳說。再如香山、東坡等也說不清他們到底是在“內”還是在“外”。只有唐代李通玄居士,可能沒有人懷疑他在“外”。
對佛教唯識學作一些系統和通俗性的介紹比禪宗還要艱難。因為禪宗本來就是平民化、生活化、藝術化而且中國化的佛教。儘管如此”“禪內禪外”也不是遊戲之事,開不得玩笑。作為古印度的唯識學,雖然玄奘大師的翻譯極為精煉準確,歷代大師也多有闡述,畢竟是學術中最為艱深的部分——這一完整精嚴的、與修行合為一體的、凡聖並融的精神王國的龐大體系,決非筆者目前所能完全消化的。四川省社科院和四川人民出版社交給筆者這一課題,半年來的確使人消瘦不少,也只做成一碗“夾生飯”。
關心我的幾位朋友幫我校完全稿,認為具有“填鴨”的效應,筆者沒有辦法,因為對六根六塵十八界,對五位百法,僅作辭典式的條目介紹都會把篇幅占完,哪裡還有餘地去發揮——儘管筆者也盡力而為了。同時,佛教的體系就是人們的精神體系,佛教內的各宗各派對這個精神體系都有自己的發揮。唯識學在理論體系上所做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而中國佛教,如天台、華嚴,特別是禪宗,則在實踐的方法上有獨特的、不可取代的貢獻。結合唯識學加一些漫談,對佛教修行中的一些精神現象,或對精神現象本身無疑也是必要和有益的。
儒釋道三教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主體,並互通互融。在最後的章節里結合佛教簡單提示一下儒道的思想和行為結構,是必要的,這樣才會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有一個整體性的認識,也才會對中國佛教的實質和意義有完整的認識。當然,這僅是筆者個人的意願,未必能達到這樣的效果,日後有機會自當加強這方面的努力。
就本書而言,也有一個“內外”的問題,既然在寫這樣的題目,就不能說超然於“外”;自己尚“誠惶誠恐”,也就不能說深入其“內”。有時心到意到筆不到,有時筆到而心意不到,那就只好非內非外,任人評說了。
早在上山下鄉時期,海燈法師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們怕苦怕累,好逸惡勞,處處生心,還談什麼佛法!”——那種新奇感,的確是在讀《壇經》時所沒有感受到的。本光法師要學生們泡在“五乘共教”中,對孔孟老莊楊墨申韓到程朱陸王,對道教寇葛呂陳邱張等直到西方古希臘、文藝復興及愛因斯坦都要“一覽而盡”,然後再參“向上一著”——當時的茫然,至今仍心有餘悸。當賈老——賈題韜老先生要我們在“父母未生前”速道速道時,那一身的冷汗的確濕透了衣裳。向楊老——楊光岱先生請教時,得到的總是搖頭和“不是不是”。向離欲老和尚求教時,那老和尚卻從不說“這個”…… 沒有辦法,說不清楚,總之現在這15萬字的稿子總算交出手了。
筆者
1994年12月於成都庶矣齋
序言
2008年再版前言
1995年,由四川省社科院策劃,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十冊的中華佛學文化系列叢書,我擔當了《心靈鎖鑰》和《棒喝截流》這兩本書的寫作任務。《心靈鎖鑰》主要是從心理層面上,結合佛教的基礎理論,介紹了印度唯識學和中國天台宗、華嚴宗、禪宗諸宗的大意。很多朋友說,這本書可以作為佛教基礎教材使用並加以推廣——就算是對我的厚愛吧。《棒喝截流》則是介紹了中國禪宗的內在結構和表現形式,是一本了解禪宗的入門讀物。當初出版時,印了一萬套,結果卻沒有實現當初暢銷的預期。到了第二年,出版社便將叢書打折清庫給處理掉了。
兩三年後,這兩本書卻引起了較為廣泛的注意——許多人打電話來索取。尤其是近幾年,這兩本書的內容被眾多的佛教網站和個人部落格轉載,更多的人打電話來詢問此書的再版,也曾有幾家出版社前來商榷再版事宜。
去年,我的相關作品和近幾年的講課內容得到南方日報出版社的關注,經過幾次接觸,他們邀我出一套有關國學的普及叢書——北京立品圖書公司也加盟參與,計畫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三學進行介紹和推廣。除了儒家的《論語》、《中庸》、《周易》和道家的老莊外,他們也很重視佛教,尤其是禪宗的內容,因為廣東是六祖大師的故鄉和傳法之地,禪宗則是廣東省歷史文化的驕傲。
今年初,南方日報出版社首先推出了《禪說莊子》的一、二兩冊以及《信心銘》和《雲門宗史話》四本書;這次又推出了《禪說莊子》的三、四兩冊和《心的世界》(《心靈鎖鑰》和《棒喝截流》的合集)三本書;十月前後還將推出《走近論語》、《體會中庸》、《易經片鱗》和《禪說莊子》的五、六兩冊。而《明月藏鷺——千首禪詩品析》和《趙州語錄·壁觀》,一直受到讀者們的好評,也會擇時出版。
談起《心靈鎖鑰》的再版,心裡真是百感交集。對佛教唯識學,人們能看到的都是以前大師們註疏類的專著,今天的人們要看懂這一套結構嚴謹、體系博大、詞語專業晦澀的系統佛學理論是相當困難的。當年我寫這本書的時候,的確是花了不少的功夫,盡力讓其通俗、清新,並結合人們所熟悉的自我心理感受來加以發揮,使讀者能夠較有趣味地讀這套艱深的學問,並有會心之感。
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禪宗在海內外一直是較為熱門的,為廣大愛好者們所關注。但讓人們能全面系統地對禪宗有種如實的感受,使其從古奧、孤絕的傳統表現形式中走出來,面向當代人的情趣而加以介紹,並有相應的可讀性,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時筆者正沉浸在對禪宗研習的熱情中——《棒喝截流》乃一氣呵成之作,自我感覺還是不錯的。今天能有幸再版,也是出版者和廣大讀者對此兩本書的認可所致。
此次再版,為了保持該書的原貌和作者的心路歷程,除了對某些字句進行了校訂外,對內容基本沒有作任何改動,希望能夠得到讀者們的喜愛。在這裡要對南方日報出版社和北京立品圖書公司表示感謝,他們對我的關照令人感動。
用兩首小詩作為此次再版的感言吧:
佛衣常伴定中人,忍別靈山入石門。
歷劫雞峰雲不老,虛空猶自染苔痕。
(2001年侍佛源老和尚於雞足山禮華首門)
月沒星稀夢亦遲,香蓮不解詠荷詩。
禪風透體渾如醉,只有瑤台燭影知。
(2007年於四祖寺呈淨慧老和尚)
馮學成
2008年6月於廣州龍洞寓所
1995年,由四川省社科院策劃,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十冊的中華佛學文化系列叢書,我擔當了《心靈鎖鑰》和《棒喝截流》這兩本書的寫作任務。《心靈鎖鑰》主要是從心理層面上,結合佛教的基礎理論,介紹了印度唯識學和中國天台宗、華嚴宗、禪宗諸宗的大意。很多朋友說,這本書可以作為佛教基礎教材使用並加以推廣——就算是對我的厚愛吧。《棒喝截流》則是介紹了中國禪宗的內在結構和表現形式,是一本了解禪宗的入門讀物。當初出版時,印了一萬套,結果卻沒有實現當初暢銷的預期。到了第二年,出版社便將叢書打折清庫給處理掉了。
兩三年後,這兩本書卻引起了較為廣泛的注意——許多人打電話來索取。尤其是近幾年,這兩本書的內容被眾多的佛教網站和個人部落格轉載,更多的人打電話來詢問此書的再版,也曾有幾家出版社前來商榷再版事宜。
去年,我的相關作品和近幾年的講課內容得到南方日報出版社的關注,經過幾次接觸,他們邀我出一套有關國學的普及叢書——北京立品圖書公司也加盟參與,計畫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三學進行介紹和推廣。除了儒家的《論語》、《中庸》、《周易》和道家的老莊外,他們也很重視佛教,尤其是禪宗的內容,因為廣東是六祖大師的故鄉和傳法之地,禪宗則是廣東省歷史文化的驕傲。
今年初,南方日報出版社首先推出了《禪說莊子》的一、二兩冊以及《信心銘》和《雲門宗史話》四本書;這次又推出了《禪說莊子》的三、四兩冊和《心的世界》(《心靈鎖鑰》和《棒喝截流》的合集)三本書;十月前後還將推出《走近論語》、《體會中庸》、《易經片鱗》和《禪說莊子》的五、六兩冊。而《明月藏鷺——千首禪詩品析》和《趙州語錄·壁觀》,一直受到讀者們的好評,也會擇時出版。
談起《心靈鎖鑰》的再版,心裡真是百感交集。對佛教唯識學,人們能看到的都是以前大師們註疏類的專著,今天的人們要看懂這一套結構嚴謹、體系博大、詞語專業晦澀的系統佛學理論是相當困難的。當年我寫這本書的時候,的確是花了不少的功夫,盡力讓其通俗、清新,並結合人們所熟悉的自我心理感受來加以發揮,使讀者能夠較有趣味地讀這套艱深的學問,並有會心之感。
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禪宗在海內外一直是較為熱門的,為廣大愛好者們所關注。但讓人們能全面系統地對禪宗有種如實的感受,使其從古奧、孤絕的傳統表現形式中走出來,面向當代人的情趣而加以介紹,並有相應的可讀性,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時筆者正沉浸在對禪宗研習的熱情中——《棒喝截流》乃一氣呵成之作,自我感覺還是不錯的。今天能有幸再版,也是出版者和廣大讀者對此兩本書的認可所致。
此次再版,為了保持該書的原貌和作者的心路歷程,除了對某些字句進行了校訂外,對內容基本沒有作任何改動,希望能夠得到讀者們的喜愛。在這裡要對南方日報出版社和北京立品圖書公司表示感謝,他們對我的關照令人感動。
用兩首小詩作為此次再版的感言吧:
佛衣常伴定中人,忍別靈山入石門。
歷劫雞峰雲不老,虛空猶自染苔痕。
(2001年侍佛源老和尚於雞足山禮華首門)
月沒星稀夢亦遲,香蓮不解詠荷詩。
禪風透體渾如醉,只有瑤台燭影知。
(2007年於四祖寺呈淨慧老和尚)
馮學成
2008年6月於廣州龍洞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