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花集

心花集

《心花集》是2013年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姜琍敏。

基本介紹

  • 書名:心花集
  • 作者:姜琍敏
  • ISBN:9787506834773
  • 定價:28.00元
  • 出版社:中國書籍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9月
作者簡介,內容簡介,總序,目錄,相關評述,

作者簡介

姜琍敏,男,1953年4月出生。一級作家,中國作協會員。現任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江蘇省作協理事、小說創作委主任、《雨花》主編。曾發表、出版各種文學作品逾400萬字。部分作品被中國新文學大系及全國多種選刊、中短篇年選、高中語文教材等選載。長篇小說二十餘次被《廣州日報》等報刊連載。散文集《禪邊淺唱》獲中國散文學會冰心散文獎;小說作品曾獲省五個一工程獎、省紫金山文學獎和其他獎多項。有作品譯介至國外。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散文隨筆集《不幸的幸運兒》、《紅蝴蝶》、《美麗的戰爭》、《禪邊淺唱》等8部;長篇小說《多伊在中國》、《華麗洋商》、《女人的宗教》、《漫長的驚悚》等8部。

內容簡介

姜琍敏是當代文壇頗有影響的實力作家,著述甚豐,小說散文皆有突出成就。其文學底蘊深厚,思想沉鬱不羈,文字則見性見情、生動活潑而可讀性強。尤其其讀禪筆記,看似說禪,實際上完全有別於一般就禪論禪的文章,而是別出心裁,縱情發揮,暢談人生哲理及生活感悟,每每有其獨到而發人深省的見解,故現實意味濃而特色尤為鮮明。本書作品大多已在全國有影響刊物如《人民文學》、《人民日報》、《美文》、《散文百家》等報刊發表,反響良好,深受讀者好評。我們特將其輯錄出版,並輔以著名評論家汪政先生的評介文章,以饗讀者。

總序

人們感慨於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感慨於各種誘惑越來越多、感慨於被林林總總的大部頭和眼花繚亂的圖文書搞得不知所措時,我們精心打造的“輕散文”系列叢書,和廣大讀者見面了。
這既是一種全新的文體,也是一種全新的閱讀方式。
我們所探索的“輕散文”,包括短而精美,輕而雋永;也包括回歸自然,回歸質樸。簡單說,就是寫自己日常的生活,寫自己內心的感受。對所見所感如實呈現,對所思所想真誠相告。並希望,在人們對當下生活漸感浮躁和麻木的時候,能夠發現生活的新奇和詩意,發現周圍的平淡和美麗。這種寫作的價值,事實上是散文文本的一種嘗試,也是倡導一種新的寫作姿態,即,精短而真實,親切而和諧,自覺降低觀察生活的視點,呈現那些很少被人關注或者未曾發現的視閾,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仔細並緩慢地品咂日常凡俗的美感和複雜,品咂生活的溫潤和愉悅,安撫當下人凌亂而無處寄託的情思,表達出對生命的尊重,對生活的禮讚,重新回到崇尚真實、體悟自身存在的散文傳統,以改變當下散文的浮躁和矯飾。同時,也切合閱讀者內心的感受,不知不覺中,和作者進行文本的互動和心靈的溝通。
不可否認,“文化散文”、“學者散文”、“歷史散文”等所謂的“大
散文”,推動了散文的復興和發展。但是,現代散文的發展和流變,從來都是多元並進才枝繁葉茂的。“輕散文”概念的提出和實踐,可以看作是對傳統生活類散文的回歸和創新。周作人的平和沖淡,梁實秋的“雅舍小品”、俞平伯的委婉清麗、林語堂的活潑幽默、孫犁的“芸齋”散札,皆可視為“輕散文”的前輩經典。孫犁說:“我仍以為,所謂美,在於樸素自然,以文章而論,則當重視真情實感,修辭語法。”
所以,我們推出的這套“輕散文”,就不僅僅是追求文章的精美和短小,更是文風和理念的革命:文雖短小,意趣不小,有精神的見解,有優美的意境,有清新雋永的文采,更折射出時代的風貌和社會的深意。
這套“輕散文”讀本,適合日常的閱讀。無論你是學生,還是上班族;無論你是小資,還是藍領;無論你從事什麼樣的職業,都能從書中發現自己的身影,找到閱讀的樂趣和情感的依託。
編 者

目錄

[第一輯:心潮逐浪]
003 / 痛苦著是美麗的
005 / 美麗著是痛苦的
007 / 開卷有益
010 / 我那賣報的老父親
013 / 也許我們只有理解的權利
016 / 我的旅行樂趣
025 / 菜市採風
027 / 車站俯瞰
029 / 黃昏
031 / 正面
033 / 我是一個人
035 / 揣摸幸福
037 / 中年之收穫
039 / 面對囚徒
041 / 我的“紙盒”還在嗎?
043 / 讀書季節
045 / 天堂到地獄有多遠?
048 / 雁何往
050 / 以生命的名義,敬禮
052 / 酒話
054 / 巨星之光
057 / 浪漫與現實
059 / 想像力
[ 第二輯:靜夜聽風]
065 / “大佬”
067 / “漂泊”的老者
069 / 到底不一樣
071 / 我會記得你
073 / 拯救黑貓“無良”
075 / 板橋懷古
079 / 回眸那拉提
081 / 第N個吃河豚的人
085 / 靜夜聽風
087 / 姜堰與姜氏
090 / 閒操心
092 / 生命意志
094 / 生命之珠
[第三輯:禪意人生]
099 / 春在哪裡?
101 / 便逐東風又何妨
104 / “尼姑原是女人作”
107 / “生無戀 死無畏”
110 / 沉默是金?
113 / 春色惱人眠不得
115 / 到底誰“狂”?
118 / 道理過剩
120 / 佛祖也騙人?
122 / 呵佛罵祖
124 / 艱難的任性
127 / 江上數峰青
129 / 叫我如何不執著
131 / 可惜呀,那桶面
134 / 可意會而不可言傳
137 / 奈何閒事掛心頭
139 / 你就沒個身體在?
141 / 山高哪礙野雲飛
144 / 什麼都不是
146 / 順風使帆心自寬
148 / 跳得出來是好手
151 / 為何不讚嘆
153 / 未知生,卻知死
156 / 文明之累
159 / 吾即寶藏
162 / 閒來有事
165 / 有偈便好
167 / 有知者無畏
170 / 斬得釘 截得鐵
[ 第四輯:浮生片片]
175 / 孤獨
177 / 幸福
180 / 獲得
182 / 鍛鍊者說
184 / 對不起,我的小狗
187 / 家
189 / 酸曲兒
191 / “三國”城外望
206 / 可笑的笑
207 / 驕傲一把
209 / 鏡子告訴我們什麼
211 / 想當然耳
213 / 吃名牌
215 / 風景里的人
217 / 碧海青天夜夜心
219 / 建築與被“建築”的
222 / 流浪犬與哲學
224 / 午夜
226 / 香蕉及皮
228 / 小黃
231 / 小有小的樂子
233 / 天上掉高帽
235 / 過下邳
237 / 看火車
239 / 蘇州面

相關評述

早就想為姜琍敏的創作寫點文章。認識這么多年,書架上插了那么一長溜他的作品,人家這么多這么好的東西送你,卻一點回贈沒有,心裡還真覺得有些失禮和虧欠。
不過,真要寫了,卻又不知從哪兒寫起。姜琍敏的創作實在太豐富了,朋友多年,來一本讀一本,一本一本地讀過去,親切,自然,自在。這樣的閱讀已經如同居家的日常生活一般,有心而又無心。許多的話好像都已經說了,若要細論,竟有相逢無一語的感覺。在我的印象中,姜琍敏是一個在文學上不太張揚的人,默默地寫是他唯一的文學動作。也正因為這樣的勤勉與低調,才使他有了如此驚人的創作量。在文學理想上,他是一個偏於傳統現實主義的人,這可能與他青少年時期的文學閱讀與文學啟蒙有關,當然,也與他這一代人的生命歷程與人生感悟有關。他的小說創作,雖然幾乎橫貫新時期文學幾十年,歷經各種文學潮流,但卻少有時風的影響。這不是說他的創作能置於時代之外,而是說他總是不急不躁,將別人的思想、外面的風潮慢慢地琢磨,沉潛,消化,積澱,然後化為自己的手筆,並且統攝在自己的文學理想與實踐之中。姜琍敏的文學是為人生的,是與社會和現實相呼吸的,是試圖為人心存照的。九十年代初,他的《多伊在中國》甫一發表即引起關注。這部作品從題材上說明了姜琍敏的創作與現實生活的距離,他的敏感,他的快捷,他的思考。即使現在再去讀這部作品,還依然能感受到作家得風氣之先和他對中國經濟與社會生活的剖析之深,體會到他對變革時期人們心態變化的觀察之深。其實,故事並不鋪陳,結構也不複雜,但是許多宏大的主題,東西方文化的衝突與融合,傳統倫理的現代轉型等等似乎都在作家的把控之中。而《女人的宗教》《喜歡》等則近乎心理分析式的作品,體現了姜琍敏刻畫人物,特別是體察人心的能力。姜琍敏這代作家,對社會的認識,對生活邏輯的理解實際上在幾十年前就基本上形成。這樣的代際背景、思想資源與文化性格在面對這幾十年的社會巨變,特別是要以文學的方式來處理時,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就看具體的創作者怎么使喚了。有的人可能始終呆在自己的那前幾十年里出不來,他們或只寫自己那代的人與事,或對現實只存不解與怨懟。但也有通脫者,能將自己的閱歷、背景與認知作為參照,恰可以拉開距離看出歷史的變化與世事的播遷,如黑白對比般鮮明。姜琍敏正是這樣的智者。這些作品雖然立足時代,卻從社會的神經末梢入手,潛伏到人物的靈魂深處,寫出不同階層、不同性別、不同身份與地位的人物的心靈史,他們的欲望、本能和畸變。姜琍敏如同一個高明的外科醫生,下刀穩而準,經他之手,那深藏的病灶幾下子便呈現出來,讓人不得不嘆服作者的老辣甚至“殘忍”。
姜琍敏長期從事文學期刊的編輯工作,這一職業使他須臾不能忘記讀者,他們是他的上帝。這樣的態度必然體現在他的創作中。他知道讀者們喜歡怎樣的作品,他知道更多的讀者,同情普通讀者的審美趣味。姜琍敏對小說傳統有精深的研究,對小說這一帶著世俗印記的文體的文化屬性了如指掌。說得白一點,好看是對小說起碼的要求,在這方面,姜琍敏是下了大力氣的。千萬不能說好看是小說的低級性狀。相反,在一個現實常常超出了文學的想像,資訊發達天下怪事第一時間就能傳遍世界的時代,在影像敘事不斷增強刺激度的今天,講好一個拖得住讀者的故事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從讀者的反饋中知道,他們喜歡姜琍敏的小說。像《黑血》《漫長的驚悚》等作品不但讀者喜歡,即使我們這樣的成天操弄批評只顧搜尋微言大義的人也不得不要換一個角度來討論,老薑的故事是哪裡來的?比如《漫長的驚悚》,一個看上去普通的男女情愛,怎么就會在幾十年的綿延中藏得住那么大、那么多的秘密?明處的人物與暗處的人物如何在自然而然的狀態下那么天衣無縫地“合作”著他們的故事?作者又如何面對和安排真相被揭明的那一刻?我們又該如何重新推想另一種敘述,假設一切本不該如此?這樣的小說閱讀後的智力遊戲我想人們好多年不常做了,而這,大概是一個小說家所期待和得意的吧?真正的小說應該存活於作家與讀者的互動之中的。
姜琍敏不僅多產,而且多面。他不但在小說上跑馬圈地,而且在散文創作中也頗多建樹。汪曾祺曾經說過,一個作家的最高理想是成為一個文體家。這句話的含義非常豐富,從大了說是自創新體,開一代文風。也可以說是一個作家建立了自己的文體意識。他知道文體的性格,文體的特徵,文體的目標與功能,知道如何與不同的文體相處,更知道自己的心性與文體的關係。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能做好什麼。我沒有與姜琍敏討論過類似的問題,也不敢貿然說他是個文體家,但依我的判斷,他是一位具有自覺的文體意識的作家。因為我在小說與散文之中,看到了不同的姜琍敏。
在姜琍敏那裡,小說是向外的,是為別人的,也是言說人間世事甚至天下大勢的。但散文不同,散文在他那裡,可以向外,但更可以向內,是為別人的,但也可以為自己,既可以觀風俗,論時事,但更可以說人情,道心事,敘講開門七件事,玩一玩風花雪月,它是“我”的,也是自由的。如果要對姜琍敏的散文特色作一個概括的話,我以為或可用智慧風貌而論之。因此我特別向讀者推薦這本集子中的“禪意人生”部分,它可能包含了姜琍敏散文的秘密,也是打開作者散文之門的鑰匙。禪意人生是說禪的,在姜氏禪學裡,禪是一種態度、關係和方法。它的精義在於從現象處去參悟。佛無處不在,所謂一花一世界,一木一天地。它更主張佛就在我們的心中,每個人都有得道悟性的機會和權利。參禪悟道不是做學問,它可以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它是人與佛性的相遇,是一種狀態與境界。所以,禪是彼岸的,但更是此岸的,是超越的,但又是世俗的,是與我們每一天的生活相聯繫的。因此,姜琍敏說禪時,固然也出入典籍,和我們一起重溫《五燈會元》《景德傳燈錄》《續傳燈錄》《祖堂集》《臨濟語錄》等佛教史著作以及大量的類書筆記中的經典典故,體會醍醐灌頂、當頭棒喝的境界與哲思,但更重視禪在現代生活中的狀態以及與我們的關係。禪不僅在寺廟,也不僅在僧人,它同時就在我們身邊,是我們應該擁有的生存智慧,是我們對待生活的一種態度,和我們應對生活中許多難題的方法。姜琍敏的禪是“現代的禪”。所以,他說,“咱老百姓能順應本性,儘可能平常、善良地過一份安穩日子,就是天大的福分,就是‘道’了”(《道在樹上?》)。他問到,“生活中處處存在著如此精深的禪理,為什麼我們總是視而不見,卻痴痴地到處尋求、膜拜什麼‘拂子’呢?”(《為何不讚嘆》)當然,既然是一種方法與態度,既然禪家亦可訶佛罵祖,因此,對禪的世界觀、禪的歷史遺產也不是不可以反思與批判,而且,這可能更近於禪的本質。所以,我尤其欣賞姜琍敏的入室操戈、反出山門,那些與禪宗的祖師爺“叫板”的文字,比如我們該如何看待我們的心理感受,我們真的需要什麼都放下嗎?我們又該如何對待自己的肉身,包括生與死?禪是為了安頓個體,安頓日常的生活,並且使生活獲得意義的,如果不敢面對,而皆掩面逃去,要禪何用……
我們這裡不是要與姜琍敏一起參禪,而是在討論他的散文精神。這種精神就是智慧,就是從生活出發,反過來解釋生活。古人講,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張載的橫渠四句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韓愈主張文以載道。我以為都可以用來說文學,說散文。文學也是一種立言,立什麼言?就是給生活以說法,給生活以意義;天地無言,但文章一出,它們就有了“心”,所謂心也就是使山川草木、人間百事都獲得了解釋;凡人懵懂,“立命”也就是為普通人的生命找尋價值,這些都是文之道。所以,生活的結束,就是文學的開始。我們看姜琍敏的散文,他所耳聞目睹的我們沒有經歷過嗎?巴黎的超市,羅馬的街道,我們沒去過嗎?街邊的瓜攤,橋洞中的寄居者,我們也見到過,我們也常常打電話時撥錯號碼,也時時丟三落四,也怕理髮,怕搬家,但我們更多的時候也就止於此而已。每天每日,有多少類似的事情與場景與我們擦肩而過?至於它們的背後是什麼,它們與什麼有著隱秘的聯繫,會給我們怎樣的啟示,我們卻疏于思考。姜琍敏通過他的寫作告訴我們,我們應該再向前一步的,也就這一步之遙,我們竟能海闊天空,我們成了“會思想的蘆葦”。姜琍敏有文《叫我如何不執著》,雖是說自己,但我們也不妨多“執著”一下。
好的作品就是這樣,它不僅給我們愉快,更給我們啟迪,讓我們更好地生活。
祝賀琍敏新著的出版,也感謝他給我這么好的談談他創作的機會。但紙上得來終覺淺,還是找機會坐下來說得痛快。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在此與琍敏鄭重一約。
(作者汪政系著名理論家、江蘇作協黨組成員、創研室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