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在生活中幾乎隨處可見,多為負面效應,能量很大,一種"不安定因素",正確認識,治療方法,首先在認知上要正確積極看待心理飽和,要保證充足的休息時間,人要善於釋放情緒勢能,勞逸結合,老人心理飽和現象勿輕視,引子,概念,治療方法,
簡述
卓別林在《
摩登時代》中扮演一名工人,成天做著"擰螺絲"的活,乾久了,他看見過路女人胸前的一對鈕扣,也用扳手去擰。又如:一位領導參加書法大展,工作人員請他題字,他信手寫下"同意"二字。這雖屬笑話,卻也是心理飽和的典型例子。
在生活中幾乎隨處可見
有個美國商人去印第安人居住地旅遊,他見那裡的編織草帽很漂亮,於是問道:"買一頂多少錢?"對方回答:"10元。""如果我買100頂同樣的草帽呢?""每頂20元。""為什麼我買批發反而更貴?""做一頂我們感到很新鮮,做 10頂我們要耐著性子,而要做100頂相同的草帽,我們將要怎樣強忍著性子!"心理飽和導致這筆生意流產。
多為負面效應
比如,老師布置100道數學題,學生開始做作業時,動作快,做得也正確,但做到後來,速度慢了,還常出差錯,同時出現厭煩情緒。同理,工人做同樣工作,幹部伏案辦公等,都可能出現心理飽和的現象,簡而言之,他們乾膩了。
現在婚外戀的現象比較多,其實也是心理飽和在作怪。兩夫妻結婚幾年或十幾年,一直在一起生活,對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自己都了如指掌,彼此之間漸漸失去了當年的新鮮感,就連性生活也遠不如新婚時那么痴迷,互相間要說的話都說過了,要做的事也都做過了,一種隱藏著的厭倦開始萌生。此刻,一旦碰到別的異性向他(或她)投來異樣的目光,飛來意味深長的媚眼時,他們便感到新奇、刺激,覺得對方比自己的配偶有趣,假如墜入情網,便難以自拔。縱觀各種婚外戀,屬於心理飽和的要占相當的比重。
能量很大
心理飽和的能量很大,許多自殺事件均由它而起。所以,有人又把心理飽和戲稱為"自殺者的幫凶"。江蘇某地有位青工小李去醫院看病,醫生診斷為"疝氣"。小李識字不多,誤把"疝"字認作"癌"字,以為自己得了絕症。因他性格內向,既不敢向醫生求教,也不向父母匯報,自個兒悶在心裡。他越想越怕,越想越絕望,最終達到心理飽和的程度,走上的自殺的道路。
一種"不安定因素"
由此可以看出,心理飽和是一種"不安定因素",對人有害無益,不過,它並非不治之症。比如,當每天做同一工作出現厭煩情緒時,你不妨自我輕鬆一番:活動活動身子,極目遠眺片刻,或散散步,或與別人說說話,分散一下緊張的情緒,這樣,可以減少心理飽和給你帶來的精神壓力。
因心理飽和導致的婚外戀,是個比較複雜的社會課題,然而,只要"預防在先",同樣可以將它消滅於萌芽之中:一是夫妻雙方都要自律,莫放縱,立場堅定地拒絕外來的性挑逗、性誘惑,對配偶負責,對子女負責,對家庭負責;二是婚姻也要"更新",夫妻都應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品位,充實自己,使自己成為一部一讓對方永遠看不厭的"好書",不叫配偶產生心理飽和。
至於疑心自己患有絕症而自殺的心理飽和現象不是很多,不過,因對自己疾病是否能治癒而產生的心理飽和現象卻是屢見不鮮的。身為病人,首先要有堅強的信念,相信自己能戰勝病魔。若解不開心中千千結,可以向書本討教,請醫生指導,對親友傾訴,以求正確答案,將憂慮疏散開來,別讓心理飽和成為自己的包袱。
正確認識
對於心理飽和,我們應有清醒認識:在我們的生活中,它無處不在,並時時干擾我們的正常生活。我們應當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預防措施,一經遇上它,要沉著,莫驚慌,要善於知己知彼,採取各種有效的方法,將它"大化小,小化了",讓它遠離我們的正常生活。
治療方法
心理飽和並非不治之症,下面幾種方法就有預防作用。
首先在認知上要正確積極看待心理飽和
當你把心理飽和當成對自己未來的一種改變,重新審視自己,學會合理地安排各種任務,建立有張有弛的節奏,制訂切實可行的工作目標,對時間進行合理管理,不超越自己的能力,壓力就會大大降低。
要保證充足的休息時間
充足的睡眠是使大腦保持良好學習狀態的必要條件。剝奪睡眠使大腦過度疲勞,會產生對學習的厭倦感,導致心理飽和。如果自己感到疲倦了,最好馬上休息。在學習和工作中也應多增加幾次休息,一般來說一小時內應有一次約10分鐘左右的休息時間。
人要善於釋放情緒勢能
人有時會覺得抑鬱無聊,乾什麼事情都無精打采,進而出現頭昏腦脹,心煩意亂,這是一種情緒飢餓。人倘若長期得不到情緒的體驗,活力就會一天天喪失,煩惱和疾病就會纏身。
因此,當每天做同一工作出現厭煩情緒時,你不妨自我輕鬆一番:活動活動身子,極目遠眺片刻,或散散步,或與別人說說話,分散一下緊張的情緒,這樣,可以減少心理飽和給你帶來的精神壓力。另外,要尋找多種不良情緒的宣洩途徑,積極培養生活樂趣。學會或參與一門藝術,無論是投入地表演,還是入迷地欣賞,都能使自己在一種特殊意境中獲得一種樂在其中的情緒。若解不開心結,可以請醫生指導,對親友傾訴,別讓心理飽和成為自己的包袱。
勞逸結合
【緊張複習過程中要勞逸結合,減少心理飽和現象】
在生活中,我們有這樣的經驗,將鹽不斷加入水中,最後鹽不能再溶解,就會出現飽和溶液。在人的心理上也存在這種飽和現象。
由於不斷地重複同一要求,致使人的心理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並由此影響到人的工作或學習效果。進入高三後,大多數學生只有一個目標就是考大學。為了這一目標,不再參與其他活動,只是重複地進行著大量的練習,由於活動很單一,常會出現心理飽和現象,結果在以後的學習中出現疲憊、學習效果不佳的現象。剛進入高三階段,由於目標很明確,這一階段思維敏捷、解題速度快、學習效率很高,但後來,不僅學習的速度慢了,還常會出差錯。因此,心理飽和現象的影響多為負面的。這就要求在高三的學習和複習階段要學會合理地安排各項複習任務,不斷變化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學習的要求,避免重複性的學習時間過長帶來的飽和心理影響到複習效果。同時還要善於進行自我調節,在遇到心理飽和狀態、出現厭煩情緒時,不妨先放下學習,活動活動身子,極目遠眺片刻,或散散步,或與別人說說話,分散一下緊張的情緒,這樣可以減少飽和效應帶來的精神壓力。平時也應有積極的心理準備,一經遇上它,要沉著,採取有效的方法,將它大化小,小化了。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保證學習效果,為最終取得成功奠定基礎
老人心理飽和現象勿輕視
引子
一個人的心理活動與健康有密切的關係,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和預防中起著一定作用。反之,某種生理變化或疾病對人的心理活動或行為也有一定的影響。人們對心理問題的承受力及表現極其不同。有一天,我正在心理診室坐診,突然來了一位60多歲的老人,剛坐下未說出一句話,那張飽經風霜的臉上便淚流不止,好幾分鐘才平靜下來。
從他哽咽的敘說中得知,他是個老公安幹部,兩個兒子都成家立業,老兩口退休後安度晚年。可三天前兩個兒子和兩個兒媳來到老人家裡,一下子把4張下崗證擺在老人面前,不斷地埋怨老人當年在位時,沒給他們安排個好單位,現在都下崗了,今後咋辦?老人心理非常難過,長期以來靠單位吃飯的傳統觀念使他接受不了這個事實,這幾天常感到頭痛、胸悶,體檢時發現老人心跳加快,血壓增高。經過耐心的心理疏導治療,老人心情才有了好轉。
概念
老人的這一心理現象在臨床上稱之為“心理飽和”現象,是指心理承受力到了極限的程度。在生活中,這種現象隨處可見,是一種“不安定的因素”。它會給老年人帶來很大的精神壓力和心理障礙,如:焦慮、恐懼、憂鬱、失眠,甚至誘發疾病,如高血壓、中風、心臟病等。
治療方法
但是“心理飽和”並非不治之病,老年人怎樣才能保持心理健康呢?就此例而言,首先要對生活充滿信心,在子女心情不好的時候,要給予安慰和指導,共商對策,經過分析目前確實無法解決也不必埋怨或緊張,而應當有勇氣去改變環境,創造適合你的生活天地。要減輕心理負擔,還可以參加一些健身運動,與親朋友好敘說敘說,分散一下緊張情緒,這樣就可以減少“心理飽和”給老年人帶來的精神壓力。如有心理疾患也可找心理醫生諮詢,經過心理醫生耐心的疏導和藥物治療,加上家庭與社會的配合,老年人的身心一定會恢復健康。
人有時會覺得心理空虛無度,抑鬱無聊,乾什麼事情都無精打采,進而出現頭昏腦漲,心煩意亂,其實這是一種比缺少食物更難受的飢餓——情緒飢餓。情緒飢餓是人長期無所事事、精神無所寄託、缺少情緒的不健康狀態。研究表明,人不可缺少情緒,如同不能缺少食物、水和睡眠一樣,倘若長期得不到情緒的體驗,活力就會一天天喪失,情感就會一天天麻木,煩惱和疾病就會纏身。
但是,凡事皆有度。如果人體長期體驗某種情緒,以致超過心理承受的程度,則會導致心理飽和。它也是一種不安定因素。比如我們每天做同一種工作,會出現厭煩情緒;患者因對自己疾病的過分憂慮,產生悲觀厭世情緒而自殺??
情感飢餓與心理飽和是情緒體驗的兩種極端狀態,都會損害人體的健康,人們必須善於調節情緒。對於情緒飢餓,應尋找機會體驗情緒,如得到一次強烈愛的體驗。即使是一種痛苦的體驗,也同樣可以解除飢餓,平衡心態。其次,學會或參與一門藝術,無論是投入地表演,還是入迷地欣賞,都能使自己在一種特殊的意境中獲得一種樂在其中的情緒。對於心理飽和者,則要善於釋放情緒勢能,多參加健身運動是消除心理飽和的良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