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掃描

心理掃描(mental scannitlg)是一種認知心理學術語。通過“內部的眼睛”來掃描表象反映的客體特性的過程。科斯林等認為,表象與對客體的知覺相似,視覺表象中的客體同樣具有大小、位置、形狀等特性,也是可以與知覺客體一樣被掃描的。科斯林等設計的心理掃描實驗,主要集中在距離效應和大小效應方面,並據此提出表象的計算理論。根據這一理論,表象有兩個主要因素:(1)表層特徵,即出現在視覺短時記憶中的類似圖像的表征;(2)深層特徵,即貯存於長時記憶中的信息,用於生成表層表征。人類意識到的表象依賴表層表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理掃描
  • 外文名:psychological scanning
  • 歸屬:認知心理學
美國心理學家科斯林(Ko s slyn,et a1.,1978)等人最先進行了心理掃描實驗研究。他們要求被試構成一一個視覺心像並加以審視,如同用內部眼睛來掃描,以確定其中的客體或其空間特性(如大小、方位、位置等),記錄所需要的時間。這些研究證實了在心理活動中心理掃描的存在,又證實了心像與現實客體與知覺相似。共有兩種:(1)同時性掃描,即在掃描時被試根據第一個正確的概念實例的部分特徵,同時考慮達到目標的所有途徑,提出各種假設。通過檢驗,排除某些可能或假設。理論上這是一種最優策略,但實際上尤其任務較為複雜時,它對記憶和推理要求太高,多數被試難以成功地加以運用。(2)繼時性掃描,即每次只提出一種假設,接著進行驗證。如經過驗證,其假設難以成立,就得再提另一假設,再進行驗證,如此依此進行。其優點比對記憶和推理的要求比同時性掃描低,但花費時間較多,效率也不高。
研究者的目的在於了解人頭腦中的表象與外界真實的物體之間有什麼對應關係。例如,在一個實驗中,研究者讓被試對心理“地圖”進行掃描。步驟是:向被試呈現一張虛構的地圖,上面畫有小屋、草叢,水井.小樹等,先訓練被試能夠精確地把地圖畫出來,然後,要他們用聲音對地圖上某物體命名,同時在心裡畫出這張地圖並把注意力集中在該物體上, 5秒鐘後命名第二個物體,要求被試對這第二個物體掃描,並且在已經把注意力從第一物體轉向第二物體時按一下按紐.如此下去,不斷記錄被試每次從事這種心理掃描操作的所需時間,把它們和原始地圖上兩物體之間的距離相比較,結果發現,兩物體距離越長,被試心理掃描所需時間則越長。這說明,,心理掃描是一種類似於實際物理操泎的加工信息的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