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大師手澤:心理的類型

心理大師手澤:心理的類型

《心理大師手澤系列》率先推出了19世紀以來,在西方心理學界堪稱泰斗的四位大師的經典代表作——《心理的類型》(動力心理學代表人物榮格作品);《記憶的奧秘》(“記憶之父”艾賓浩斯作品);《生活的科學》(個性心理學先驅阿德勒作品);《心理學原理》(實用心理學先驅詹姆斯作品)。 四部作品分別代表了四位大師在各自的研究領域中,極具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結晶。同時,這四部作品的內容又極具普世特點,它們因為作者的人文情懷而跳出了艱澀難懂的學術著作的藩籬,具有很好的可讀性,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在與大師的思想近距離接觸的同時,也通過大師們的專業視角了解自身、洞悉他人。

基本介紹

  • 書名:心理大師手澤:心理的類型
  • 作者:卡爾·古斯塔夫·榮格 (Jung C.G.)
  •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 頁數:477頁
  • 開本:16
  • 定價:58.00
  • 外文名:Psychological Types
  • 譯者:王秋潔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4077570
  • 品牌: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1. 動力心理學鼻祖榮格歷經20年,探索寫就的一部巔峰之作
2. 獨特的界定與闡述,堪稱榮格思想的縮影。
3. 內傾型和外傾型性格,造就的迥然不同的個體命運。

作者簡介

榮格,當現代精神分析學大師弗洛伊德的得意門生,古典精神分析學派的另一位泰斗級人物。動力心理學的鼻祖之一。畢生致力於人類心靈奧秘的探索。一生著述浩繁,思想博大精深。他所創立的集體無意識理論不僅在心理治療中成為獨樹一幟的學派,而且對哲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文學、藝術、宗教、倫理學、教育等諸多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圖書目錄

《心理的類型(上)》目錄:
第一章 古典時期和中世紀思想史中的心理類型問題 THE PROBLEM OF TYPES IN THE HISTORY OF CLASSICAL AND MEDIEVAL THOUGHT
第二章 席勒的類型學 SCHILLER’S IDEAS ON THE TYPE PROBLEM
第三章 太陽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THE APOLLONIAN AND THE DIONYSIAN
第四章 人類性格區分中的類型問題 THE TYPE PROBLEM IN HUMAN CHARACTER
第五章 卡爾·斯比特勒的《普羅米修斯與埃庇米修斯》詩集中的性格類型 THE TYPE PROBLEM IN POETRY
……
《心理的類型(下)》

後記

我們所處的時代,親歷了法國大革命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博愛”所演變成的一場普遍的社會運動,它不單降低了政治權利(也可以視為將一般和平均的水平提高了),並且堅定不移地認定通過外界調適和社會平等的有力措施能夠將不幸消除。時代如斯,想把構成國家的眾多因素和四分五裂的情況一一說明,實在是一件費勁而又毫無意義的事。法律面前人權一概平等,每個人都有選舉權,沒有人能用世襲的社會地位和所謂的特權壓制他人。雖然所有的一切看上去是那么公正不虞,可是平等一旦進入了其他生命的領域,這一切就都相形見絀了。人們需要遙遙相看的眼光,需要站在遠處來觀察我們的社會,以便分享這種經過對生命統一調節而取得同等分配的美妙觀點。假使他確實能秉持此見,那么他必定受了某種矇騙。比方說,一樣的收入,一樣的生存契機,具有的意義必定大致相同。可是,對於那些生活貧窮潦倒但是精神世界異常豐富的人,立法者又該如何對待呢?假如他行使正義,他就不得不給此人比別人多出兩倍的東西,因為這對此人來說意義非同尋常,可對別人而言卻意義不大。任何社會立法者都無法克服人類心理差別的這種困難,以及這種為人類社會輸送生命力的必要因素。因此,對於人類差別的研究,可以為一種非常有價值的事業服務。這種差別涵蓋了對幸福的標準要求,而世界上最完善的立法機構也斷不能全部滿足這些標準要求。任何一種外界形式的建立,都必然包含著對這種或那種類型人的偏見不公,無論它看上去是多么公正平等。話雖如此,但是社會各界——政界、社會團體、思想家和宗教——依舊在孜孜不倦地找尋那種廣泛的、統一的、包含著最大幸福契機的外界條件。
於我看來,這種情形和那些過度孤立地趨向外界事件的普遍生活態度相關聯。我們在這裡對這個深入性問題只是簡單提一下,畢竟我們此處所涉及的僅是心理學層面的東西。此外,不同類別的態度是一個首要問題,這不單表現在心理學上,即使在科學和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人的心理都是一個決定性因素。比方說,有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那就是任何一種哲學不僅僅是哲學史,更有賴於人類心理這一先決條件。很可能這種心理條件是單純的個人秉性,而且,假如有一種真真切切的心理批評存在,這種批評也會贊同這一觀點。因為它一直被當成想當然之事,所以很容易地,我們忽略了這樣的事實:被我們視為個人偏見的東西,並非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思想家在這一問題上常常自詡有一大幫的支持者。這些人之所以能接受他的觀點,並不是因為這些人隨波逐流,而是因為他的觀點能被他們完全理解和賞識。假使思想家的觀點完全是個人的,那么這種賞識將不會存在,因為在這種情形下,他不但難以被人理解,甚至無法叫人容忍,這就是事實。於是,被理解和賞識的觀點必定帶有這樣一種特徵,和人的類別態度相統一。在人類社會中,這種代表普遍存在。一般來說,表面上,各自的支持者彼此攻擊,總想對對手的論點吹毛求疵,但卻往往一無所獲。假如站在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意義將會重大,因為其實它根源於此。這樣的調換很快便揭示了一個事實:有不同的心理態度存在,而每一種均有自身的權利——雖然這必然會使各種互不相容的理論建立。只要一種理論嘗試藉助外界調適的方式來解訣爭端,這種要求就喪失了那種狂熱的激情。於我看來,只有當心理先決條件內在的差別被認識時,各種理論之間的彼此理解才會變成可能。 其實,有的人除了自我,別人的任何觀點都不作理解,更不要說支持了。在某些著作中,這種情形一直以壓倒性的絕對優勢存在,這是顯而易見的事情。在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中,一種廣泛流行的敷衍,一種少見的遷就和退讓,以及一種極為罕見的友善,均有助於人們在缺少理解的鴻溝上架起一座通向理解的橋樑。可是在重大事件中,特別是我們提到的類別的典型代表中,理解超越了可能的範圍。毋庸置疑,人們的生活中遍布誤會和衝突,可我們還是不得不承認:最強有力的權利在人類的歷史中走向了法律的方向,走向了凌駕於政黨競爭的法院的建立和權利標準的確立。
我確信在關於態度類別的認識中發現了調節衝突的觀點,不單發現某種類別真切地存在,還發現所有的人都甘願臣服於他自己的類別,致使他根本不可能再去徹底地理解他人的觀點。放開這一深層的認識,有悖於別人的觀點是無法避免的。就好比是不同的黨派,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雙方都忍著不使用武力,而是將自己的主張訴諸法律或者法官。任何類別均是如此,在認識到自己的偏愛的情形下,他必須控制自己,不對和自己對抗的類別作粗魯、質疑和蓄意貶低的評價。通過對典型態度問題的思量和對它的簡要闡述,我希望引導讀者們去思量觀察生活中多種可能性的畫面,我只希望能為變化多端的個體心理學獻出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我深信,無人會從我對類別的闡述中得出這樣的推論——認為我確信我所描述的四種或八種類別是可能存在的僅有幾種類別。這會是一個重大的誤解,因為我毫不質疑這幾種態度類別亦可用另外的觀點加以思考和分類。誠然,調查的實際涵蓋了其他相當多的可能性的現象,比方說依據活動要素來分。充當類別建立標準可以是任何觀點,一切形式的慣常態度的對比都將催生相同數量的心理類別。
對已存在的所有態度進行觀察時,除了這裡涉及的以外,從另外角度觀察也不難。可不管多么簡單,想要提出反對心理類別存在的證據,必定是極為困難的。毋庸置疑,反對我觀點的論敵會竭盡所能以科學的名義來反對類別問題,因為,之於任何一種自詡有廣泛功效性的複雜心理程式論來說,類別理論肯定或者至少是一個令人厭煩的障礙,遵循任何自然科學理論的類比方式,且以一個或相同的性質作為先決條件。同理,每一種有關心理複雜程式的理論亦是以相同的人類心理作為先決條件。
可是,心理學領域有其特殊之處,也就是在它的概念形成時,新的程式不單單是客體,同時也是主體。於是,如果所有個體中的主體均是一致和相同的,那么形成概念的主觀程式過程也肯定是一致和相同的。可是,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各種各樣、差之千里的複雜心理分析程式的觀點的存在,就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一種新生的理論自然趨向於將所有的理論都視為謬誤,一般,這僅僅因為作者有一個觀點是“前無古人”的而已。他沒想到的是,他所看見的心理不過是他自身的心理而已,至多也不過是某一類別的心理。於是,他就覺得唯有對被他視為研究對象的那種心理程式的解釋,才是唯一的正解,即唯有這樣的心理過程才與他的類別統一。其他觀點——我甚至可以說其他幾種觀點——從根本上來講跟他的觀點並無區別,可在他眼裡卻是謬論。於是,為了維護自身的理論,他會對人類心理類別理論感到一種強烈的反感,不然他的觀點便意味著喪失了真實性。可是實際上如果撇開他自己的理論,他就需要將同一過程的另外七種理論視作同樣真實的,或者至少視它們為第二理論,且賦予這種理論與自己理論的同等價值。
我確信,獨立於人的心理之外,被視為客體的自然過程只有一種真正的解釋。我同樣也堅信,不受所有外界影響的複雜心理程式,肯定只贊同主體本身所作的解釋——但是,一種概念,只有當它與正在思索的主體本身的解釋相吻合時,才能統一。如果被解釋的過程在作者那裡沒有任何載體來表現,那么,這就是個徹底的啞謎,他的解釋只能留給實踐者去完成。到底如何出現一種幻覺,僅憑某種客觀機制是不可能體驗到的,所以只有在我理解了它之後,方能去解釋它。可是,在“我理解它”的情況下,會有一種偏愛存在,這種偏愛也就是幻想過程在我本人身上出現的形式。
我始終堅信,對於在很大程度上獨立於人的心理之外並且只能被當作客體的自然過程來說,真正的解釋只有一種。而且我也同樣堅信,不受任何客觀現實支配的複雜心理過程,必然只對那種由主體本身所作出的解釋深信不疑。但是謎與概念並不是始終都能一致的,只有在它與思維著的主體自身的被解釋的過程相一致時,一致的可能性才會變成事實。如果被解釋的過程在作者本人那裡既不以任何形式存在,又沒有任何與之相類似的東西做支撐,那么他將面臨著一個沒有任何答案的啞謎——除非有親身經歷的人,否則他的解釋沒有任何人能接受。究竟在什麼情況下才會產生一種幻覺?憑某種客觀機制來體驗是不現實的,所以只有當我真正地深入理解了它時,我才能對它的起因有深刻的解釋。然而,在以“當我理解它時”為前提時,這個情況就會有所改變,是存在某種偏愛的,因為我的解釋也並不是萬能的,最好也只不過是源於這一途徑的,即幻想的過程在他本人身上出現的方式。但是誰又有能力做到在別人身上假設幻覺的過程具有一種完全與自己相同的或者甚至是與自己類似的表現方式呢?
我個人是人類的精神同質信念的支持者,對此,我是堅定不移的,所以我把它涵蓋在了集體無意識的概念里。在我看來,它是一種普遍的和同類的基質。心理同質的範圍是非常廣的,甚至在世界范周內的神話和童話的同一性或相似性中都能找到它的蹤影。所以,不要吃驚於一些看似不可思議的事情,諸如美國南部諸州的黑人會夢見希臘神話的主題、瑞士雜貨商的徒弟處於精神病變態時會反覆看見埃及諾斯替教徒的幻影。
然而,與這種基本的一致性相對應,它也極其鮮明地展現出了一種巨大的心理意識的差異性。以原始部落為基點來看,一個狄密斯托克利式的雅典人的意識,和現代歐洲人的意識是完全不同的,它們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知識豐富的教授和他的配偶之間,也會有明顯不同的意識。總之一句話,如果意識一致性真的存在,那么我們今天的世界將會是另一番景象——像個什麼樣子呢?這是誰也說不清楚的。實際上並不存在意識心理的一致性這個概念,它只不過是理論上的妄想。大學裡的講師面對他的學生可以毫無根據地胡亂解釋一番,從理論上把它說成是何其的合理、何等的簡單;但在現實面前,他卻啞口無言,沒有事實依據的理論純屬空談。每個人的本性是不同的,在內心深處,他們的本性與其鄰居並不是親密無間的,而是有著明顯的距離。這裡指的是個體的差異,除此之外,作為個體層面的類型人物本身又與另外的類型有著很大的差別,況且,一般概念的各種差異最終也會以類型的存在為根源。

序言

這本書是我在實用心理學領域工作20年來的全部總結。書中逐步形成了一個理論框架,同時這本書也是我在治療無數精神病和神經病方面的經驗結晶。書中包含了我和社會各階層人士交往的細節。因此,它也是我本人與朋友和仇敵打交道的一個記錄。最後要提到的一點就是,它使我對自我心理特徵的批判獲得了更深刻的認識。
我不想用龐雜的資料來增加讀者的負擔。但是,我有責任用我們已經獲得的知識,從歷史和專業的角度把這些從實踐中得來的經驗和理念聯繫起來。
我這樣做並非是出於什麼歷史使命感,只是想把一個醫學專家的經驗帶出狹窄的專業範圍,使它產生更廣泛的影響,使那些受過教育的心理學的外行人也能夠將心理學領域這一專門的經驗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如果我不堅信本書所表達的心理學觀點具有廣泛的意義和用途,如果我不相信把這門科學引入生活實際要比使它囿於專業的科學假設中更好,那么我是絕不敢斗膽進行這種拓展的。況且,這樣做還有可能被人們誤解為侵占到其他領域去了。
從這一目的出發,我在書中非常有節制地將心理學領域中幾位著名大家的思想做了比較,而將那些狹隘地論及我們話題的內容略去不談,否則,如果我費了好大氣力把所有相關材料和觀點按照要求進行編排歸類,那么,當這樣的編排目錄完成後,這些材料對我們問題的討論和解決反倒不會有更大的貢獻。所以,我毫不遺憾地省略了我在多年的研究中收集起來的許多資料,從而儘可能地把精力集中在主要的論點上。
不過,讓我稍感欣慰的是,有一些曾給過我巨大幫助和最有價值的文獻得到了利用,這就是我與住在巴塞爾的朋友—漢斯 · 斯切米德(Hans Schmid)博士—就心理類型問題進行切磋的大批往來信件。通過這些信件的思想交流,我收穫很多。所以,我心存感激地將這些信件中的大部分做了一定的調整,把其中的大部分內容寫進了我的著作。這些通信實際上屬於一個準備階段,它的內容有些凌亂,但是,還是虧了我這位朋友,我才得以寫成這本書,在此謹向他表示我衷心的感謝!
榮格

於蘇黎世 庫斯納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