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眾包系統的分析、建模與設計

心理健康眾包系統的分析、建模與設計

《心理健康眾包系統的分析、建模與設計》是依託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研究院,由張清鵬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理健康眾包系統的分析、建模與設計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張清鵬
  • 依託單位: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研究院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如何利用大數據切實有效地提高人民心理健康水平是我國公共衛生工作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眾包系統提供給用戶交流互助的平台,在心理健康領域得到了大規模套用。針對用戶對眾包的依賴性和其交流互助行為的複雜性,本課題提出基於三個主要心理健康眾包系統的開源數據,構建多角度多層次的心理健康眾包大數據,系統分析眾包用戶交流互助的行為並尋找最優的眾包模式。本課題擬首先套用語義網技術將眾包數據與語義網關聯開放數據有機結合,構建包含豐富語義信息和多種社會關係的“語義-帖子-社會”三層語義社會網路,基於社會學的相關理論與假設,對語義社會網路各個層面和整體進行系統的定量分析並建模仿真。然後套用語義信息研究用戶患病和治癒過程中的語言特徵和社交行為的規律,並開發有效的測量與預測算法。最後,構建最佳化問題尋找最優的互動互助機制,從而開發出更優的眾包系統設計,以提高用戶交流互助的效率和眾包系統整體的心理健康水平。

結題摘要

研究背景:線上眾包系統提供給用戶交流互助的社群平台,由於其匿名性、及時性和易用性,在心理健康領域得到廣泛套用。患者如何通過該平台交流互助,其健康狀態是否受線上行為影響,是亟待探索的重要科學問題。 研究內容:本課題基於國內主要抑鬱症相關的眾包系統的開源數據,結合語義網與知識圖譜,構建了多層次的互助社群大數據,分析了用戶交流互助所形成的動態社會網路、以及交流內容的語義特徵,並根據所發現的獨特網路性質開發了網路生成模型;結合社會網路和語義分析兩種研究方法,課題對用戶交流互助行為對患者情緒的影響進行分析與建模。 重要結果:對用戶交流互助的動態網路分析表明,抑鬱症患者的互助行為既有社會網路中的常見屬性(如無標度特性),又展現出其他社會網路所不具備的獨特形態,包括極高的互通性(reciprocity)、高度聯通性及信息流通性(connectivity and transitivity)、出入度異質性(heterogeneity)、高度的社群黏性(stickiness);針對這些網路特性,我們開發了新的網路生成模型研究其生成機制,並基於模型探索了高效率社會網路的構建;對交流內容的語義分析表明,抑鬱症眾包系統用戶的語義特徵與傳統社會學中發現的抑鬱症患者特徵吻合,更頻繁地使用第一人稱自我表達尋求幫助和共鳴,情緒波動也有明顯周期性;結合抑鬱症患者的社交行為(社會網路)與情緒表達(語義分析),我們發現求助者的情緒與其在眾包系統中從其他用戶那裡獲得的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有顯著正相關性。更有趣的是,社會支持提供者(幫助者)在社會網路中的地位越高、幫助者的情緒越正面,求助者的情緒改善效果越明顯。 科學意義:該課題的研究結果表明,線上心理健康眾包系統提供給患者一個黏性高、互通性極佳的匿名互助平台,幫助患者獲取及時的社會支持;所獲取的社會支持可以有效幫助患者改善心理情緒和健康狀況。這為如何管理和合理利用心理健康眾包系統幫助患者康復、提高人們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以及數據和方法支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