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物一元

心物一元是個漢語詞語,釋義是心就是指具有靈明覺知的眾生心,此心當下不可思議,具足一切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物一元
  • 闡述:非心非物亦非一的
  • 類別:相關辭彙
  • 相關:心物不二
簡介,解釋,

簡介

【提要】此處所說的心物一元是非心非物亦非一的,也就是心物不二。云何非心?心無形相故。云何非物?物本質空故。云何一元?物由心知,由心變現假立故。心之所以名為心是因為具有分辨、了知、思維的能力。心是無有形相可言的,根據其作用安立心的名言。外境一切事物都必須依賴於心而存在,離開眾生心,外境的存在是不能成立的。心是觀待境而安立的,若離開有形相的境,那心也失去了分辨、了知、思維的所依,它是不可名狀的。心可分為清淨心和雜染心。雜染心就是八識心,是有染污的。清淨心是離染污的,它是本來清淨的。有形相的外境與無形相的心相互不可分離,所以二者統一於一元。云何非一?因為這個“一”是假借名言而安立,並非平常人們所說的一個兩個的一,是超越數量的一,故名為元。
【關鍵字】物 外境 心 心物一元

解釋

所謂物,從廣義角度講就是境,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對應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境。“色”是眼睛能夠見到的有形狀顏色的相,“聲”是耳朵能夠聽到的震動相,“香”是鼻子能夠聞到的香臭相,“味”是舌頭能夠嘗到的酸甜苦辣相,“觸”是身體皮膚所能感覺到的冷熱濕滑軟硬等相,“法”是意識所知的詞句義理等相。此種種相總稱為境,它們通過六根被心識所了知。觀待於心識,我們的身體也是境。以上所說通稱為外境,或物。
心就是指具有靈明覺知的眾生心,此心當下不可思議,具足一切法【1】。八識心王與微細心所皆屬於心,但心不限於心王與心所。攝論宗立無垢清淨識為第九阿摩羅識【2】,也稱第九淨心。
一.一切外境的本質是空
以近現代自然科學的觀點,外境的本質不外乎場與能的存在方式。因為顏色不外乎五種光,或者說是三原色紅、綠、蘭及其變現,物質本身是由微塵組成,即分子、原子、微粒子等,物質是可以轉換成光或能量的。光、能、場等並不難理解為空,當然這裡所說的空,並非一無所有。物質之外的諸外境相,都是根識緣不同的物質得以現起的相,種種相是觀待心識而假立的,稱為假相。譬如水中月、鏡中花,都無真實。再譬如糞便,對於人來說其臭難嗅,經論中稱之為惡香,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而豬狗類卻是喜歡趨入,它們並不厭惡糞便。諸如此類的譬喻很多。
不但物質是空,時間、空間也是空。科學上的三維空間坐標系是人為定義出來的,若不定義,則東西南北中全都沒有。如果我們的心不加以分辨執著,那么當下所感覺到的空間也就不可言喻了。如果空間是實有的,那么這個空間就不應當有變化。譬如,兩物體之間的空間若實有,則兩個物體既不能靠近,也不能遠離,乃至距離也不可分割。如果認為實有可分,勢必落入無窮可分的觀點。連續無窮可分已被量子理論所破,但是量子可以說為極微,這個極微不可能是實有的。從空間上來看,若極微存在,極微的各方是否相同?若各向同性,這個極微等於零,無數個極微積聚也不可能增大而構成有形相的物質;若各向不同,極微仍然可分,就不能叫作極微。從時間上看,若極微的剎那存在,每一剎那是否可分前後呢?若不可分,這一無分剎那前後相同,等於零,無數個剎那積聚也不能形成時間;若仍分前後,那么就不是極微的無分剎那。
時間是因為空間的遷流變化而成,時空都是心的分辨執著的結果。過去、現在、未來是相互觀待而成立的,是假立的,並非實有。因此空間、時間都是假象的空。
二.一切心識觀待於境或相互觀待而有
我們見色法,內心了知,這種了知被稱為識。若無外境,內心了知什麼呢?若有人說,應有知,譬如閉目思惟。思惟是心緣於過去或未來剎那,最初心識還是緣境而生起的。因為境非實有的原因,心識又觀待於境或相互觀待得以生起,所以說一切心識均為假立,全無實在。若冷靜地思考,每個人的心境、思想每年、每月、每天乃至每時每刻都在改變著,如果有實在的話,不應該時刻在變化。
如果有人說有分辨的心識是變化的,無有實在,無分辨的心是實有的。請問,若無分辨,這個心是什麼呢?有分辨與無分辨又是相互觀待而安立。
三.心物一元
根據唯識學,一切事物都是由心識種子所變現。因為物質世界的本質是空的,形相是在遷變的。器世間有成住壞空,有情世間有生老病死,一切事物有生住異滅。那么這種遷變是否有規律可尋呢?在一定歷史時期可以找到一些規律。這種規律是共業所感的結果。就是說,過去眾人造過相同或相似的業,此世感得相同或相似的果報。譬如由於地球人類的共業,所以牛頓力學得以成立。到了宇宙太空,牛頓力學就不成立了。再譬如橘生於淮南是為橘,若生於淮北則為枳。一般人認為這是地理環境不同所造成的。那么另一種事例如一種藥物,病人甲服用,病得以治癒,病人乙服用,其病反而加重。人們又會說甲乙兩人的體質不同。體質為何不同,說來自於遺傳。為何有不同的遺傳,說是偶然。既是偶然,不可能有什麼規律可言。佛法並非如此草率地把萬有現相歸之於偶然。一切事物是緣生緣滅的,緣起性空。因緣和合則有生,因緣分散則有滅。緣起絕非是機械的緣起,而是依於八識心的緣起。譬如有一堆建築材料,甲可能用來建一棟別墅,乙可能用來建一個商店,丙可能用來建一個廠房,由於他們的心識各不相同的緣故。眾生心識為什麼各不相同?因為每個有情身口意三門所造業的差異,於各自的心相續中形成不同的心識種子。因此,顯現種種差別的事物畢竟依賴於心識得以成立。
外境的一切歸結為空,從空中依心識顯現萬有現象,因此物和心可以統一於心,心物一元。
四.心與物不可分裂為二元或多元
心與物是不可以分裂為二元或多元的,如果分裂,則心與物則不相關。如果心與物各自獨立不相關,心不應該能了知物,物也不應對心產生作用,這顯然與現量相違。譬如領導人與民眾,領導人是領導民眾的,民眾是被領導的,所以,領導與民眾不能分割為二元。再譬如東西南北中,是處於一個三維坐標系中的,它是相互觀待而假立的概念,所以它們不能分裂為多元。心能了知物,心是能知,物是所知,能所相關,處於一元,不可強分為二元或多元。
五.心物一元論與佛經論典不相違
1.與般若經不相違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其中“受想行識”屬心法,心法與色法都與空不異,那么從空的角度來說,心與物就是相互不異的,就是沒有什麼不同。《金剛經》說:“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經義明顯宣說了一切相不可得,眾生亦不可得,眾生的心當然不可得。又說:“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它是名為心。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此說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非實有,它是人們假立的概念。
2.與《楞嚴經》【3】不相違 經中阿難七處征心,“阿難言:我常聞佛開示四眾: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三處”。此段文義似乎說明心物和合,心物一體。隨後經中又破除了這種和合關係,當然心物和合也不是心物一元論的旨意。經中說:“是心無體,則無所合。”經中否定了心可能存在的七個處所:1)心不在內,2)心不在外,3)心不潛在根中,4)心非開合明暗,5)心非隨所合處而有,6)心不在中間,7)心也不是一切無著。既然七處征心皆不可得,又不可能否定覺知心的存在,本論成立,心周遍於一切時處。
3.與《楞伽經》不相違 經中說:“大慧,彼於一切眾生界,心外無所見。”即是說,修行者可以證悟到一切眾生界均是自心現量,離心之外無所見。又說“受用建立身是眾生現識,於彼現諸業,譬如水波浪。”受用即是世間各種現相,眾生以此資生建立身心性命。所受用的境界以及建立的身心性命,都是眾生業識的顯現,如同大海中現種種波浪。
4.與《大方廣佛華嚴經》不相違 經中說:“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此偈頌明顯宣說了色、受、想、行、識五蘊及世間一切事物無不是心所造。因此說物與心二者一元是合理的。
5.與《瑜伽師地論》【4】不相違 論中說:“當知所余色法自性,唯自種子之所隨逐,除大種色,由大種色二種種子所隨逐故,謂大種種子及造色種子,即此所立隨逐差別種子相續,隨其所應望所生法。”色法由地、水、火、風四大種所造,大種各有識種,就是說由八識心的心識種子變現了地、水、火、風四大種,進而由心識的色法種子造種種色。心物一元符合唯識學的觀點。
6.與《大乘起信論》不相違 論中說:“所言法者,謂眾生心,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此論更於一心安立一切世間法與出世間法。
7.與《中論》不相違 龍樹中觀徹底破除了四邊八戲論,建立遠離一切邊執的中道觀。如論曰:“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中觀是說一切法都遠離四邊八戲的,心物的對待並不成立。
8.與《辯中邊論》【5】不相違 論頌云:“識生變似義,有情我及了,此境實非有,境無故識無。”其中“識”是阿賴耶識,“義”是色聲香味觸五境義,“我”指有我執染污的末那識,“了”指具了別作用的前六識。這一頌是說唯一一個阿賴耶識顯現了似有的色等外境,似有的具眼根等的有情,具染污的末那識和其餘六識。所有這些境現並非真有,沒有境的原因,阿賴耶識也並非真有。
心物一元論是符合佛道思想的,可以找到許多佛經論典的支持,它是佛學研究中一個重要理念,而且,心物一元是可以通過修行實證的境界。不僅如此,心物一元論也得到許多科學研究成果的支持。雖然其認為存在不可證偽的形而上超自然法界,但是這種理念或可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並成為指導人們生活和修行的基本觀念,也必定會在和諧社會及提高人們身心素質方面發揮巨大的精神解脫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