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語言和機器

《心智、語言和機器:維根斯坦哲學和人工智慧科學的對話》,徐英瑾 著,人民出版社,2013年10月。

基本介紹

  • 書名:心智、語言和機器
  • 作者徐英瑾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10月
  • 頁數:461 頁
  • 定價:65 元
  • 裝幀:平裝
  • ISBN:9787010125978
  • 副標題:維根斯坦哲學和人工智慧科學的對話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心智、語言和機器:維根斯坦哲學和人工智慧科學的對話》向讀者介紹人工智慧科學的基本發展歷史和基本技術;介紹“人工智慧哲學”這門哲學分支的大致發展情況;維氏哲學將對知識表征、自然語言理解、機器人、非單調推理等人工智慧的子課題做出貢獻。而《心智、語言和機器:維根斯坦哲學和人工智慧科學的對話》就將負責在維氏和這些課題之間搭建橋樑。

圖書目錄

導論哲學文化、人工智慧科學以及人工智慧哲學
0.1為何說AI科學中的哲學維度是不可還原的?
0.2哲學文化滲入AI的幾個具體案例
0.22案例二:德瑞福斯對主流AI的批判
0.23案例三:布魯克斯的具身化機器人方案
0.24案例四:框架問題
0.3不同國家的哲學文化對於AI科學發展的影響
0.31美歐比較
0.32美日比較
0.33美蘇比較
0.34中美比較
0.4人工智慧哲學在國內外的研究現狀概覽
0.41海外的人工智慧哲學研究
0.42國內的人工智慧哲學研究
0.5本書研究之路線圖
0.51我們需要一份怎樣的人工智慧哲學研究成果?
0.52本書章節結構簡介
第1篇人工智慧科學和人工智慧哲學基礎知識引論
第1章人工智慧核心技術面面觀
1.1人工智慧學科中的傳統派——符號人工智慧
1.11物理符號系統
1.12“圖靈機”概念和其概念衍生物
1.13物理符號假設
1.14簡評“老而妙的人工智慧”進路
1.2新派人工智慧之代表:“聯結主義”或“人工神經元網路”進路
1.21自然神經元的工作方式
1.22人工神經元的數學結構
1.23人工神經元之間的聯結方式
1.24人工神經元網路的學習規則
1.25神經元網路技術的運用:模式識別
1.26對於神經元網路技術的簡評
1.3遺傳算法
1.4貝葉斯網路技術
1.41貝葉斯定理、全機率規則、鏈律
1.42貝葉斯定理支配下的非單調性推理
1.43在計算聯合概論時直接使用鏈律所導致的實踐困難
1.44貝葉斯網路
1.45從“司馬光砸缸”看貝葉斯網路技術的局限性 
第2章人工智慧科學在十七、十八世紀歐洲哲學中的思想先驅:從笛卡爾康德
2.1人工智慧科學和十七、十八世紀歐洲哲學關係芻議
2.2笛卡爾和萊布尼茨:機器智慧型的反對者
2.3霍布斯:符號人工智慧之先祖
2.4休謨:聯結主義的哲學先驅
2.5康德:“由上而下”進路和“自下而上”進路的整合者
2.6康德的道德哲學和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定律”
第3章機器智慧型在當代所遭遇到的哲學批判:從塞爾到彭羅斯
3.1塞爾的“漢字屋論證”,以及它為何不成立
3.11對於“漢字屋論證”之重述
3.12郝澤對於塞爾論證之巨觀邏輯結構的兩種診斷模式
3.13丹普爾對於漢字屋論證邏輯結構的兩種診斷模式
3.14筆者對於漢字屋論證邏輯結構的第五種診斷模式
3.15對於“漢字屋論證”的深入檢討
3.2彭羅斯對於機器智慧型的批判
3.21基於“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的反機器智慧型證明
3.22人工智慧需要關心大腦結構的量子層面嗎?
第4章維根斯坦和人工智慧科學關係芻議
4.1為何要請出維根斯坦?
4.11維根斯坦哲學的“綜合”氣質
4.12維根斯坦對於AI技術之哲學預設的深刻領悟
4.2維根斯坦哲學對於AI研究三大前沿領域的指導意義
4.21中央推理系統的構建,以及“框架問題”的可能解決方案
4.22中央推理系統和邊緣感知模組之間的關係——以機器視覺的研究為例
4.23統一的自然語言處理機制的設計
4.3珊克教授關於“維根斯坦—AI”關係的悲觀論調,為何都站不住腳?
4.31維氏本人曾說過“機器不可能思維”嗎?
4.32維氏意義上的“遵從規則”,就意味著無法以機械之方式遵從規則?
4.33現代AI研究預設了所謂的“心理學主義”了嗎?
第2篇知識表征系統和中央信念系統的構建
第5章《邏輯哲學論》的遺留難題(一):“知識表征”視角中的“顏色不相容問題”
5.1《邏輯哲學論》和“知識表征”
5.11從“知識表征”的角度重讀《邏輯哲學論》
5.12《邏輯哲學論》的“外延主義”預設
5.2外延主義支柱下的定時炸彈:顏色不相容問題 5.21“顏色不相容”何以成為“問題”?
5.22深入討論:為何顏色不相容問題無法在外延主義框架中得到消化?
5.23如何在一種非外延主義的框架內安頓“顏色空間”?——維氏本人的啟示
5.24如何在一種非外延主義的框架內安頓“顏色空間”?——邱琪蘭德的啟示
5.25邱琪蘭德帶給我們的啟發及教訓
第6章《邏輯哲學論》的遺留難題(二):概然性推理和歸納推理的表征
6.1《邏輯哲學論》論機率
6.2《邏輯哲學論》論歸納
6.3插曲:《邏輯哲學論》對於機率概念的日常用法的說明
6.4《維根斯坦之聲》和《大打字稿》關於機率和歸納的四段評論以及相關的註解
6.41“引文一”及其注讀
6.42“引文二”及其注讀
6.43“引文三”及其注讀
6.44“引文四”及其注讀
第7章處理語義相關性的新技術平台:納思系統
7.1一種合格的“相關性”理論所應當滿足的五大標準
7.2為何相干邏輯不相關?
7.3為何貝葉斯進路不相關?
7.4為何描述邏輯依然不相關?
7.5納思系統引論
7.6對於“相關性證據問題”的初步解決方案
7.7對於“相關性證據問題”的一個更為精緻的解決方案
第8章一個維根斯坦主義者眼中的“框架問題”
8.1何為“框架問題”?
8.2“關於慣性的常識法則”——解決框架問題的救命稻草?
8.3讓智慧型系統預先獲得一個關於世界的物理學結構又如何?
8.4來自維根斯坦的啟發
8.41G.E.摩爾對於維根斯坦的刺激
8.42為何摩爾的“基本常識命題”無法在形式系統中被全面地表征?
8.43維根斯坦對於信念網的動力學特徵的描述
8.5對於維根斯坦哲學理想的工程學逼近
8.51由納思邏輯規則支持的動態語義網構建
8.52納思的長期記憶組織
8.53納思的實時任務管理 第3篇人工視知覺模組的構建
第9章“具身化挑戰”和對視覺機制的人工模擬
9.1回應具身化挑戰的第一個模式:聯結主義
9.2回應具身化挑戰的第二個模式:(非符號化的)具身化認知
9.3澄清:具身化不可以去符號化為代價
9.4為何選擇視覺?
9.5人工視覺研究現狀簡介
第10章維根斯坦論“視一思”關係
10.1維根斯坦關於視覺問題的核心論點:“感知一語義連續論”
10.2延伸性論點(甲):“低級知覺—高級知覺”之分,並非“無語義—有語義”之分
10.3延伸性論點(乙):感覺材料組織方式之“完型”特徵,乃是語義推理之靈活性的體現
10.4延伸性論點(丙):三維視知覺對象的建立有賴於身體運動模式的參與
10.5維根斯坦的視覺理論和關於主動視覺的工程學研究
10.6小結:從關於視覺的哲學討論過渡到視覺科學
第11章再論“視一思”關係——瑪爾和派利辛的視覺理論批判
11.1瑪爾的計算視覺進路
11.11關於視覺機制描述的三層次說
11.12對於瑪爾工作的評論
11.2派利辛的視覺索引論
11.21派氏斷裂論和瑪爾的視覺表征論,尤其是佛篤的模組論之間的關係
11.22派利辛用以支持斷裂論的五個論證
11.23派利辛對乾“純摹狀詞觀點”的批判和他的“視覺索引論”
11.24對於“視覺索引論”的評論
第12章如何在納思系統的技術平台上,構建一種新的人工視知覺機制?
12.1為何選擇納思系統?
12.2納思系統視覺系統是如何獲取客體的三維形狀信息的?
12.21彼德曼的“RBC理論”
12.22RBC理論和納思系統技術平台的互相融合
第4篇自然語言處理模組的構建
第13章從圖靈孔夫子
——人工智慧系統的自然語言處理,及其七種哲學預設
13.1華生或斯金納式的行為主義
13.2外在論的語義學
13.3萊布尼茨的“理想語言”假說
13.4喬姆斯基的“深層句法”假說
13.5休謨式的統計學進路
13.6康德式的混合式進路
13.7孔子式的基於實例的理解進路
第14章維根斯坦哲學視野中的自然語言理解 
14.1關於“語言遊戲說”的第一組二律背反:關於行為主義
14.2關於“語言遊戲說”的第二組二律背反:關於統計學
14.3關於“語言遊戲說”的第三組二律背反,關於先天語法和思想語言
14.4關於“語言遊戲說”的第四組二律背反:關於實例在語言理解中的作用
14.5對於四組二律背反的初步融貫化:尋找一條“既
14.6關於“最簡先天論”的問答集
第15章如何讓計算機真正懂漢語?——種以許慎的“六書”理論為啟發的漢語信息處理模型
15.1從詞到字,再到《說文解字
15.2如何在納思系統的平台上刻畫“六書”以及相關的語法構建?
15.21象形
15.22指事
15.23會意
15.24形聲
15.25轉注
15.26假借
15.3從字法轉換到詞法
15.31多音的根詞(從象形字到象聲字的轉變)
15.32偏正式(會意字變種之一)
15.33並列式(會意字變種之二)
15.34重迭式(形聲字變種)
15.35前置成分和後置成分(形聲字變種)
15.36動賓式(兩種會意結構的遞歸構造)
15.37補充式(動賓式的變體之一)
15.38主謂式(從詞到句的過渡形式)
15.4總結和答疑
尾聲美麗的藍圖,以及藍天中的兩朵“烏雲”
參考文獻
專業術語索引
中文人名索引
外文人名索引
後記

作者簡介

徐英瑾,1978年生,上海人,現為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專長為語言哲學、心靈哲學和認知科學哲學。是“2006年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的獲得者,以及2009年“上海社科十大新人”稱號的獲得者。著有《維根斯坦哲學轉型期中的“現象學”之謎》(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版),譯有《心靈導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版),《超越分析哲學》(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版)等。編有《科學與宗教:二十一世紀的對話——英美四名家復旦演講集》(復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等。在最近五年中,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二十餘篇,其中被國際A&HCI索引收錄的英文論文有三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