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文化

“心文化”,是汲取以“修心、治心”為特質的佛教精神資源,洞察現實時勢,融匯全人類優秀文明的智慧,而創造的一種新型的心靈文化,用以對治占主流地位的以自我中心主義、貪婪自私、唯利是圖為核心的“物慾文化”。心文化的核心是古人所謂“身心性命”之學,它是身與心、見與行的高度統一。心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命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文化
  • 意義:促使人類新文明形成
  • 作用:心淨、心安、心平、世界自然和諧
  • 實踐理論:“修心、治心”
思想,實踐,

思想

張曙中學者首次提出”心文化“概念。
人的生存狀態相應歸結為生態(人—自然)、世態(人—人)、心態(身—心),簡稱為“人類三態”。人類社會出現諸多問題和危機,雖然形態各異,但可總括為“人類三態”所呈現的種種病態,其中,生態、世態的病態歸根結底是源於人類心理上的病態。
從心態上看,人類中心主義、個人中心主義、物質主義、消費主義皆根植於人類心中的貪、嗔、痴三毒。它們是環境遭到破壞且難以根本遏止的罪魁禍首,也是諸多人際矛盾和國際衝突鼎沸難息的釜底之薪,同時也導致了個人心靈與肉體、精神與感官的極大失衡。三毒不除,禍患無窮。
佛教以“緣起”解釋世界、生命及各種現象產生的根源,由此建立起佛教獨特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所以我們必須關注自己與他人和社會,以及與自然萬物間的相互關係和影響,約束自己的行為,朝著良善的方向去努力。這就是佛教性空緣起、萬物一體、和合共生的世界觀。
應以“心文化”為主導,弘揚佛教“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的心靈淨化方法,促使一場源自內心、踐於社會,以“心文化”為核心的人類新文明的形成。

實踐

以“心文化”為指導,以佛教“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的心靈淨化方法,”“修心、治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