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處社區,是貴州省貞豐縣龍興街道辦下轄的新市民社區,於2019年8月因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行政區劃調整的原因由貞豐縣龍場鎮調整到貞豐縣龍興街道辦,屬於“十三五”期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整個社區下轄25個居民小組,總面積200畝,安置人口1629戶7329人。
心安處社區地處龍興街道西大門,東接龍興街道新童村,西靠貞豐縣龍場鎮,南臨龍山陽光田園綜合體,北依龍興街道平壩村,G354大道和309省道穿境而過,離惠興高速龍場出口約1.2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心安處社區
- 行政區類別:村(社區)
- 所屬地區:貴州省貞豐縣龍興街道辦
- 下轄地區:心安一處、心安二處、心安三處
- 政府駐地:貴州省貞豐縣龍興街道辦心安處社區
- 電話區號:0859
- 郵政區碼:562200
- 面積:200畝
- 人口:7329人
- 著名景點:龍山陽光田園綜合體、水車田、雙乳峰
- 機場:興義萬峰林機場
心安處之名來源於蘇軾的《定風波》“此心安處是吾鄉”,寓意於搬遷出來的新市民“搬得出、穩得住、快融入、快致富”、“我身本無鄉,心安是歸處”。
一、安置情況
心安處社區總計搬遷安置1629戶732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61戶2949人;中共黨員62人),分為2017年、2018年兩個年度進行搬遷安置,其中2017年度安置564戶2552人(建檔立卡貧困戶455戶2037人),2018年度安置1065戶4777人(建檔立卡貧困戶206戶912人),搬遷安置人口來源於貞豐縣龍場鎮和貞豐縣小屯鄉。
二、公共服務配套情況
心安處社區配套建設了扶貧車間、龍場鎮第三幼稚園、龍場鎮新園國小、龍場鎮第二初級中學、社區衛生室、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文化服務中心、老年服務中心、敬老院、兒童活動中心、平價購物中心、調解室、微型消防站、新市民宴席集中辦理中心、集中治喪服務中心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在衣食住行文,生老病逝教上具備了“十大保障”。
心安處社區已經完成“農轉城”應轉盡轉工作,“農轉城”為338戶750人。
三、產業情況
心安處社區當前重點發展產業為“一把傘”(傘的生產和銷售、並形成了3個扶貧車間一個產業鏈)、“一套裝”(服裝加工及銷售2個扶貧車間)、“一根帶”(皮帶加工及銷售1個扶貧車間)、“一個園”(新市民文創產業園1個,主要解決殘疾人和50歲至65歲的弱勞動力)、“兩飾品”(女士用手工飾品及外貿節慶日飾品各1個扶貧車間,女士用手工飾品的加工能夠帶回家做,滿足不方便正常上班人群的務工需求)
四、就業情況
心安處社區勞動力人口1541戶4188人,目前已就業1541戶3931人,其中縣內就業1366人,縣外省內就業176人,省外就業2389人(其中廣東1239人,浙江987人)。社區通過招商引資配套建設扶貧車間9個。
為了讓搬遷安置的新市民有事乾、有錢賺,從而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心安處社區“兩委”在產業和就業上狠下功夫,一是帶頭提升技能。積極了解搬遷民眾就業意願,針對性開展刺繡、電工、焊工、廚師等就業技能培訓,讓搬遷民眾掌握一技之長,目前,已培訓搬遷民眾800餘人。二是黨建引領,合作社帶動。實行“黨社聯建,村社合一”,成立了同行合作社、繡娘合作社,搭建了“黨總支+鎮平台公司+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平台;對搬遷對象的“三塊地”進行確權登記,統一收儲、流轉、整治、改良,發展規模化、標準化農業產業,在上級部門建成的龍山陽光高效農業園,重點發展蔬菜、茶葉種植等產業,讓搬遷民眾實現了務工收入、土地流轉收入、訂單種植、涉農補貼、入股分紅等“五重收入”,做到了“人在城裡住,錢在山裡長”的產業發展機制。三是以創業帶動就業。社區支部充分發揮黨員的示範帶頭作用,整合社區門面、循環工業園、高效農業園、文化創意園、寧波—貞豐協作產業園和電子廠、服裝廠、家具廠、竹藝廠等多方資源,為易地扶貧搬遷民眾提供了1300餘個就業崗位。
五、就學情況
心安處社區目前在讀學生1706人,其中幼稚園223人,國小766人,國中413人,高中132人,中職65人,專科(含高職)48人,本科59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696人。
六、文化建設情況
心安處社區黨支部以“傳承鄉村傳統文化,留住鄉韻鄉愁”為目的,積極搭建“一個隊,二平台、一菜園”,讓搬遷民眾感受“鄉風、鄉俗、鄉情、鄉聲、鄉味”,使民眾心情寬。組建文化服務隊,明確一名社區常務幹部牽頭,組建了包含社區25名樓棟長、20名社區文藝愛好者為成員的文化服務隊,負責引導、組織社區文化建設。搭建鄉愁平台,建立了文化服務中心和老年活動中心,文化服務中心和圖書室免費對社區民眾開放,老人可以在文化服務中心裡喝茶聊天、下棋彈唱,孩子可以在圖書室里看書學習,從而能留住老人孩子的心。把搬遷戶原來留下的生活用品,如銅鼓、石磨、碓臼、風簸、背簍、斗笠等集中起來建立成社區人文景觀,讓搬遷民眾在想家時去看一看、摸一摸,回味鄉愁,憶苦思甜。社區在每棟樓房以民眾記憶深刻的村、組、景觀名來命名,讓民眾消除對建築的陌生感,在新家園留住鄉情,同時鼓勵、收集和整理社區新市民自編自寫的感恩打油詩,並請廣告公司設計做出來貼到每個單元樓門口,將“感恩十二調”放到廣場上,直抒家人謝黨愛黨的心情。搭建文娛平台,在廣場上建設“新市民達人秀”舞台,並結合搬遷民眾興趣愛好和少數民族喜愛樂器的特點,把能歌善舞、吹拉彈唱的人組織起來,組建了搬遷文藝隊(銅鼓隊、廣場舞舞蹈隊、山歌隊等文娛隊伍),每天晚上組織搬遷民眾在社區“達人秀”舞台上跳廣場舞、唱民族山歌,豐富社區民眾的文化生活,讓搬遷民眾真正感受到搬遷前後家園的變化,感受到舒適寬敞的人居環境,感受到城市幸福生活。創建感恩菜園。大部分貧困村搬遷新市民在搬遷之前長期生活在農村,習慣了自己種菜吃,突然搬到城鎮生活不適應,為此社區黨支部組織社區合作社(龍場鎮心安處同行合作社)在龍山陽光田園綜合體租賃土地,然後出租給新市民種菜,讓他們由平穩完成由“農村人”到“新市民”的角色轉變。
七、基層黨建建設情況
心安處社區共有黨員62名,入黨積極分子1名,黨支部一個,黨小組三個,為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服務的服務能力,社區從新市民中選舉社區常務幹部8名,樓棟長25名,並配備保全、保潔、水電工、信息員等公益性崗位共76名。
心安處社區黨員來自於縣內龍場鎮、小屯鄉兩個遷出地鄉鎮,其中龍場鎮43名,小屯鄉19名。黨員年齡40歲以下5名,40歲至60歲23名,60歲以上34人;黨員文盲9人,國小28人,國中23人,本科2人;少數民族黨員13名;流動黨員分布在廣東4名、浙江4名。為充分發揮黨員作用,根據黨員特長制定相應的工作機制,使黨員在不同領域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