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量室

心向量室

簡介,原理,

簡介

在先後設計出的30餘種導聯體系中,Frank校正導聯體系(1956年)被認為設計合理、使用方便、能說明ECG產生的原理而被國內外廣泛認同和採用。其原理是將X軸(橫軸)、Y軸(豎軸)和Z軸(前後軸)垂直相交後構成了三維立體空間,稱為“立體心向量圖”。但是,受限於當時的科技發展水平,認為根本不可能實現由理論設計的、能肉眼直觀的立體心向量環體,至今仍採用三個平面環體來量化表述。故應確切地稱之為“二維心向量圖或平面心向量圖”,以區別理論上的“立體心向量圖”和實際中的立體心電圖概念。

原理

原理上VCG較之ECG表達各種波形更有優勢,是二維空間對一維空間的原版展開,使之看問題的角度更多一些、全面些,觀察細一些、客觀些。然而,受傳統理念和技術方法的影響,一則多注重於對VCG平面環體的“方位和轉向”描述;二則臨床證實了VCG優於ECG的四種診斷:預激綜合徵、束枝傳導阻滯、房室肥厚和心肌梗死。這實際上是與二維平面表達方式和心肌電/化學擴布有著直接的關係,只是未意識到而已;三則在實際工作中,VCG不能連續描記多周期心跳,如心律失常時無法同ECG相比,且操作繁複、普及受限等原因反而被認為意義不大。最終,受關注的程度到達了“低谷”。以後不少相關儀器可以連續描記多周期心跳,謂之“時間心向量圖”(TimedVectorCardio-Gram,T-VCG)。但由於缺乏對心肌結構與功能的認識,缺乏對瞬時間域(時標或淚點)的認識,採用的技術和方法不當等等,亦未給臨床帶來更多的實效。對於T-VCG,因為有了時間概念可以連續描記,故可稱之為2D-ECG。
平面VCG對波形的表達要優於簡單、線性的ECG。但三個平面環體中各自的定性、定量指標亦不少於幾十種,如形態、方位、轉向、時間、瞬間、振幅面積、角度和比值等也較重複,也存在著視角盲區、淚點重疊,如左/右側面之爭、初始/終末淚點密集等問題,仍然不夠客觀、全面和指標唯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