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本體之體會

《心之本體之體會》是唐君毅所著作品,出自於《唐君毅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心之本體之體會
  • 作者:唐君毅
  • 作品出處:唐君毅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上面一段思想,是常常在我心中呈現的思想。那一段思想,使我判定了我們通常所謂現實世界本身之不真實性。他是虛幻,同時是殘忍不仁的。每一種人生之有意義價值之活動,均建立在以前的有意義價值活動之消滅上,所以人生永是不完滿,永遠包含著缺憾。但是那一段思想,不曾使我想出世。對那一段思想,我只是常故意引發之,而體味之,以便把我的心,提升到現實世界之上,使我對於現實世界多生一些悲涼之感,與要求人生向上之感。我的思想並不曾停在那一階段。因為我首先反省到:我對現實世界之虛幻、殘忍不仁、及不完滿之本身,有一種不滿。我不願此現實世界是虛幻的,我只是被理論的逼迫,而承認其虛幻性。在我不想那些理論時,我總是執此現實世界為真實的。而且此現實世界中之一切事物,均既生而又滅,有意義價值之事物不得保存,使我難過,更是確確實實的事。這即證明我要求一真實的世界、善的世界、完滿的世界。我之有此要求,是千真萬確的事。此世界不能滿足我的要求,所以使我痛苦。我痛苦,即證明此要求之確實存在。現實宇宙是虛幻的。但我這“要求一真實的、善的、完滿的世界”之要求,是真實的。
此“要求真實的、善的、完滿的世界”之要求,是真實的,我無論如何不能否認。我自然亦可說我之此要求,亦是現實世界中之一心理事實,這心理事實,也在生滅的過程中。我此要求,亦可不表現於我的心,或隨我生命之死亡,而不復存在。然而當我想到我之此要求亦可由生而滅時,我對其可由生而滅之虛幻性,又有一種不滿,而表現出一更高的要求。我知道我之此要求,永遠是面對著生滅無常、虛幻不實之一切事物,而要求恆常真實。我這要求是絕對的。我不能真把此要求,單純的視作現實世界中之一心理事實。因我之此要求,如果只是一現實世界之心理事實,它如何能永遠位於現實世界之上,對於整個現實世界,表示不滿?我在發此要求時,明覺到整個的現實世界,只是我之不滿之對象。我之要求,是超過了現實世界所能滿足之外的。我之要求中所求之完滿、真實、善,都是現實世界之所無,如何可以說,我之此要求只是一單純的現實世界中之心理事實?我於是了解了:我之此要求,必有其超越所謂現實世界以上的根原,以構成其超越性。如果我之此要求,亦有生滅性與虛幻性,必只由於其與現實世界事物所同之處。然而我之此要求,除此以外,必有其超越現實世界的根原。那根原,無論如何是恆常的、真實的。因此要求之本質,即是想超越生滅,超越虛幻。此求超越生滅及虛幻之心愿所自發的根原,不能不是恆常真實的。
我現在相信了,在我思想之向前向下望著現實世界之生滅與虛幻時,在我們思想之上面,必有一恆常真實的根原與之對照。但是此恆常真實的根原,既與我們所謂現實世界之具生滅性與虛幻性者相反,它便不屬我們所謂現實世界,而亦應超越我們所謂現實世界之外。但是它是誰?它超越在我所謂現實世界之外,它可真在我自己之外?我想它不能在我自己之外。因為我不滿意我所對的現實世界之生滅與虛幻,即是我希望之現實世界生滅與虛幻,成為像此恆常真實的根原,那樣恆常真實。我之發此希望,即本於此恆常真實的根原,滲貫於我之希望中。我因被此恆常真實的根原所滲貫,然後會對於現實世界之生滅與虛幻,表示不滿。如我不被恆常真實的根原所滲貫,我亦只是一生滅者虛幻者,我便不會有此希望。我於是了解了,此恆常真實的根原,即我自認為與之同一者,當即我內部之自己。我之所以對現實世界不滿,即由於我內部之自己,原是恆常真實者,而所見之現實,則與之相違矛盾。我之不滿,是此矛盾之一種表現。此內部之自己,我想,即是我心之本體,即是我們不滿現實世界之生滅、虛幻、殘忍不仁、不完滿,而要求其恆常、真實、善、與完滿的根原。我要求恆常、真實、善、與完滿,這種種理想,明明在我心中。我之發此種種理想,是心之活動,是我心之用,如果我心之本體不是恆常真實善而完滿的,他如何能發出此活動,表現如此之種種理想?【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唐君毅(1909—1978),四川宜賓人,是20世紀有著重要影響的中國哲學家。他在貫通理性與理想、理想與現實的基礎上,重建了道德理想主義哲學;同時,他的哲學思想又是傳統哲學與現代哲學、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橋樑。他一生著述宏富,按內容可分為人生哲學、道德哲學、心本體論、文化哲學、宗教哲學、中國哲學史等;按文字風格可分為抒懷式、反省式、辯論式、析理式、說教式、述學式;按發展階段可分為對中心觀念的肯定與展開、對中西文化與人文精神的論述、對中國傳統哲學的論述、心通九境論系統的建立。編者簡介單波,哲學博士,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哲學、跨文化傳播、比較新聞學研究,代表作有《心通九境:唐君毅哲學的精神空間》《跨文化傳播的問題與可能性》《中西新聞比較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