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名。由徽州府城至涇縣。出歙縣城向東北行;經吳山鋪、牌頭、新管、上新入績溪縣境;經臨溪、雄路至績溪縣城;從績溪縣城向西北行,經高村、翠嶺、鎮頭、浩寨至分界山(績溪、旌德縣界);過分界山,經七里舖至旌德縣城;由旌德縣城再向西北行,經新橋、柳山鋪、高口鋪、三溪鋪至浙溪入涇縣境;再北上,經榔橋至涇縣城。全程94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徽涇古道
- 地位:軍事要塞
- 朝代:唐
- 長度:30公里
- 路寬:6至9尺
歙績段30公里,道路平坦,路寬6至9尺,修建慈張公路時被利用。績溪縣城至旌德縣城段古代設有驛鋪,自唐至清,為官員往來宣州、徽州的官道之一。其間,翠嶺段陡峻難行。宋代在翠嶺設立關寨,名"翠嶺關",1555年在關頭重建城堞,為軍事要塞。清康熙年間,耿精忠回響吳三桂反清,攻績溪,翠嶺一帶是兩軍爭奪的戰場。宋王安石為江東提刑時,由江西經徽州赴寧國府,經過此道,有"夜過翠嶺月明中"詩句。清人施潤章亦有《過暈嶺》詩:"崇岡郁峻脂,鳥道繞山腹。仰探白日短,俯瞰陰霞伏。魚貫渡行人,馬瘦艱踝囹。春晴多好風,吹我岩壑綠。農耕嶺上雲,婦飯溪中犢。羈心曠登陳,瘠土見風俗。華陽靈跡閃,杖策尋石屋。 50年代,鎮頭以北,沿古道走向建成績溪至旌德公路,翬嶺古道已少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