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漆器 徽州傳統工藝名品。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黃山市徽漆工藝有限公司獲得“徽州漆器髹飾技藝”保護單位資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徽州漆器髹飾技藝
- 申報地區: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
- 歷史:早在宋代,徽州漆器即以譽滿全國
- 類別:徽州傳統工藝名品
簡介,工藝,歷史,
簡介
徽州漆器髹飾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申報地區: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
工藝
徽州盛產漆樹,徽州漆器是利用生漆作主要原料,摻以綠松石、丹砂、珊瑚、青筋藍、硃砂、桐油、木材、麻布、貝殼、各種天然色彩的玉石、金粉、金箔、金絲以及牛骨、瓦灰、棉紙、豬血等,經過一系列工藝處理而製成,古稱“鳳梨漆器”。徽州漆器與中國傳統工藝漆器一脈相承,鑲嵌漆器是用產自全國各地的天然彩石、貝片、牛骨、蛋殼、珍珠等,通過鋸割、雕刻、開紋而嵌在漆版上。純粹在漆器地色上用彩色繪製圖案的,稱為彩繪漆器。只用貝片鑲嵌在漆版上,與地色一樣平整的,稱為平磨螺甸漆器。漆器的主色是外墨內朱,高艷度,強對比,樸素中顯現華美,典雅卓絕。漆胎主要有木胎、夾紵胎、竹胎、皮胎等。漆器品種繁多,不但套用於裝飾家具、容器、日用品、文具和藝術品,而且還套用於髹飾樂器、喪葬用具、兵器等。漆器的裝飾方法,除了彩繪,還有雕、嵌、描、刻、填、堆、戧等百餘種,主要稱有“脫胎漆”、“螺甸漆”、“彩漆雕填”等類。脫胎漆又叫“夾綜脫胎”,是最早發展的漆器之一。它精緻光滑,在漆器上畫有花草和詩句,同時可以製作古廟中大型的脫胎佛像。螺甸漆亦稱“嵌螺甸”,是用螺甸嵌入漆器,有人物、山水、花木和鳥獸等圖形,五光十色。彩漆雕填即刻漆,它是在製作成功的漆器上填上彩色花紋,然後再進行極細緻的雕刻,代表這類產品的有屏風,其雕刻的景物細膩動人,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歷史
早在宋代,徽州細嵌螺甸漆器即以譽滿全國,有“宋嵌”之稱。出生在徽州區岩寺鎮的漆器藝人趙千里,便是宋代徽州漆器的創始人,他手藝高超,四海揚名,很快傳播到福州,揚州等地。明代隆慶年間,徽州人黃成著《髹飾錄》,提出“巧法造化,質則人事,文象陰陽”等美學法則,至今對漆器工藝的發展還有參照意義。建國後,徽州漆器不斷發展和創新,漆器工藝品逐漸增多。目前,製作的品種有鑲嵌、刻漆、描金彩繪、蘑漆、堆漆五大類、產品有單幅掛屏、排屏、圍屏、炕幾、書櫥、果盤、果盒、花瓶、筆筒、茶葉盒、床頭櫃、電視機櫃,啤酒櫥等等。漆器的色澤由過去的黑色,增至現在的天藍、墨綠、淡綠、奶油、鐵鏽紅、硃砂紅以及淡紫、潔白等顏色。漆器工藝品裝飾畫畫面不僅有四季花卉、黃山風光、飛禽走獸、神話故事,而且有《紅樓夢》、《西廂記》、《甘露寺》、《百花亭》等古代故事的人物群像。
1959年至1960年,著名漆器工藝美術師俞金海參加了北京人民大會堂安徽廳內部裝飾設計和製作,著名的“迎客松”、“佛子嶺水庫”、“屏風刻漆百子圖”等大型工藝製品以及馬鞍山采石磯太白樓、屯溪戴震紀念館、程大位故居、龍山寺等名聯掛匾都留下了他熠熠生輝的漆跡。他還在我國漆器工藝的瀚海中挖掘出了失傳的漢代珍品漆砂硯和南宋名貴工藝品鳳梨漆這兩顆明珠,為我國工藝美術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1989年,徽州漆器老藝人徐天華,運用六朝技藝創作現代漆器,利用兩年時間製作一對夾紵胎綠沉漆《坐獅》,高2米餘,雙獅威武,華彩熠熠,造型飽滿逼真,如銅鑄卻輕巧似羽,令人折服。屯溪漆器工藝廠生產的漆器花色品種已達四五十個,六七千件,取材面廣,圖案新穎,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產品遠銷東南亞、日本和歐美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