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樸學

樸學又稱漢學,主張學問重史實依據,解經由文字入手,以音韻通訓詁,以訓詁通義理。明末清初,有深厚理性思維功底的歙縣學人黃生由訓詁入手治學,撰《字詁》、《義府》,開徽派考據學之先河。以後則有婺源縣的江永,以及他的學生程瑤田、戴震、金榜等,都是徽派樸學之佼佼者。在中國經學史上,徽派樸學被稱為皖派,其治學方法影響深遠。徽派樸學的集大成者是清中葉休寧縣戴震(現屬屯溪區隆阜鄉人),他是中國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學者,“乾嘉樸學”的代表人物。中國近代的經學大師吳承仕(歙人),則是徽派樸學的著名繼承者。
明末清初,本縣潭渡人黃生,提倡讀書,重視考證辨偽,著有《學書》四部 ,於“六書”多有闡發,每字皆見新義被稱為皖派樸學的先驅者。
清乾隆年間,本縣“不疏園”成為皖派樸學的發祥地和習研交流中心。“不疏園”位於鄭村西溪,是儒商汪梧鳳住宅的一部分。園內有豐富的藏書,是文人、學者讀書、游息的好地方。皖派樸學奠基人江永曾在這裡講學、授徒六、七年之久, 皖派樸學集大成者戴震和本縣樸學家程瑤田、金榜、汪肇隆等都在這裡拜他為師。戴在入京前曾兩館“不疏園”。汪中、黃仲則等人亦常來此聚會,“誦習有詩書, 切磋有師友",對皖派術學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如學者汪灼(汪梧鳳之 子)所言:“先生(戴震)名成於徵聘,而學之成原於兩館余家”。程瑤田治經注重實學,以實物證實史料,開始了史料同考古學相結合的新階段。著有《通藝錄》 26種,其中《果裸轉語記》以演繹方法,從音義上推論出一系列相因的語轉各記詞,於古今文字孳乳繁衍滋生之跡均彰示無遺,使人知語言是一個系統,文字可緣類而求。它標誌著訓詁學進入一個新階段,同時也是聯綿詞研究科學化的開端。金榜精研“三禮”,著有《禮箋》10卷。
本縣皖派樸學家還有凌廷堪、汪菜、江有誥、程恩澤等。凌廷堪精研經史,於六書、音律,中公曆算及古今沿革,無不深究。他指出,西方天文、算學,皆得之實測, 不可因漢儒未言而予排斥。著有《禮經釋例》、《燕樂考 原》、《梅邊竹笛譜》,汪菜繼承戴震、程瑤田,深研經學、算學,著有《十三經註疏》、《衡齋算學》等。江有誥繼承先輩,在音韻方面有重大發展,著有《音學十書》。 程恩澤、系凌廷堪的入室弟子,學力厚實,思想敏銳,他把皖派樸學推廣到西南地區,並把考據學同金石學結合起來,提出“正究乃稗,稗究乃注,注究乃金石”(《程侍 序選集》卷七)的主張,促進了皖派樸學的發展。
皖派樸學的發展到後期,因繁瑣考據,唯漢是求,研究內容脫離社會現實,弊端日益顯露。民國年間,經學大師吳承仕繼承皖派樸學的治學方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研究“三禮”和古文字學,發表了許多頗有新意的文章,如《三禮名物》等。
樸學又稱“考據學”,針對理學的空疏而言。治經之學(經學)有理、朴之另。樸學主張學問生史實依據,解經由文字入手,以音韻能訓詁,以訓詁能義理。新安了理學培養了徽州文化的深厚的理性主義傳統。明末吸初,歙且潭渡人黃生則由訓詁入手治學,撰《字詁》,窮研文字聲義相應之奧;又撰《義府》,詳細考論經、史、子、集,辯證(辨偽考證)精核,開清代徽派考據之先河。較黃生稍晚的婺源人江永,一生潛心著述與教學,常識淵博,尢通三禮,有《周禮疑義舉要》、《禮記訓義釋言》、《深衣考誤》等著作。同期的歙縣人汪紱,雖學無承師,但聲音以考據治經,與黃、江同為征派樸學的早期學者。 《近思錄集注》,《近思錄》的注本,為樸學著作,清代江永撰。江永,婺源縣江灣鄉人,著名學者和教育家。《禮書綱目》樸學著作,清代江永撰。《群經補義》樸學著作,清代江永著。《孟子字義疏證》樸學名著,清代大學者戴震撰。《屈原賦注》《楚辭》汪釋著作,是清代戴震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撰成。《通藝錄》清代樸學大師程瑤田的著作彙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