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宋遷都臨安,大興土木,築宮殿,建園林,不僅刺激了徽商從事竹、木、漆經營,也培養了大批
徽州工匠。徽州是“文化之邦”,徽商致富還鄉,也爭相在家鄉建住宅、園林,修祠堂,立牌坊,興道觀、寺廟,從而開始和形成有徽州特色的建築風格。
古徽州
歙縣現存的古村落雄村、
江村、許村;
黟縣現存的古村落西遞、宏村;婺源縣現存的古村落
篁嶺、江灣、理坑等地的明清民宅,比較集中地體現了徽州建築風格。
古村落選址一般按照
陰陽五行學說,周密地觀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時、地利、人和和諸吉鹹備,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臨街巷,
粉牆黛瓦,鱗次櫛比,散落在山麓或叢林之間,濃綠與黑白相映,形成特色的風格。同時有大量的文化建築,如書院、樓閣、祠堂、牌坊、
古塔和園林雜陳其間,使得整個環境富有文化氣息和園林情趣。站在高外望村落,只見白牆青瓦,層層疊疊,跌宕起伏,借落有致。
在民居的外部造型上,層層跌落的
馬頭牆高出屋脊,有的中間高兩頭低,微見屋脊坡頂,半掩半映,半藏半露,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兩端跌落數階,檐角青瓦起墊飛翹。在蔚藍的天際間,勾出民居牆頭與天空的輪廓線,增加了空間的層次和韻律美,體現了天人之間的和諧。
民宅多為樓房,以
四水歸堂的開井院落為單元,少則2-3個,多則10多個,最多達24個、36個。隨著時間推移和人口增長,單元還可以不斷增添、擴展和完善,符合徽人崇尚幾代同堂、幾房同堂的習俗。民居前後或側旁,設有庭院和小花園,置石桌石凳,掘水井魚池,植花卉果木,甚至疊果木,甚至疊假山、造流泉、飾漏窗,交夫和自然諧和一體。在內部裝飾上力求精美,
梁棟檁板無不描金繪彩,尤其是充分運用木、磚、石雕藝術,在斗拱飛檐、窗欞(木鬲)扇、門罩屋翎、花門欄桿、神位龕座上,精雕細縷。內容有日月雲濤、山水樓台等景物,花草蟲魚、飛禽走獸等畫面,傳說故事、神話歷史等戲文,還有耕織漁樵、仕學孝悌等民情。題村廣泛,內容豐富,雕刻精美,活生生一部明清風情長卷,賦予原本呆滯、單調的靜體以生命,使之躍躍欲動,栩栩如生。
形成
徽派建築的形成過程,受到了徽州獨特的歷史地理環境和人文觀念的影響。這裡原來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為適應山區生活的“乾欄式”建築。中原士族的大規模遷入,不僅改變了徽州的人口數量和結構,也帶來了先進的
中原文化。中原文明與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體現在建築形式上。早期徽派建築中典型的“樓上廳”形式,樓上廳室特別軒敞,是人們日常活動休憩之處。這是因為山區潮濕,為了防止瘴癘之氣,而保留了越人“乾欄式”建築的格局。同時,由於大量移民的涌人,人稠地狹,構建樓房也成為最佳選擇,但多依山就勢,侷促一方,為解決通風光照問題,中原的“
四合院”形式又演變成為適應險惡的山區環境,既封閉又通暢的徽州“天井”。而山區木結構的房屋又易於遭受火災,為了避免火勢的蔓延,便又產生了馬頭牆。早期的徽派建築形式,正是外來移民與原住民文化交融的產物。
明朝中葉以後,徽商崛起,雄據中國商界。致富後的徽州商人,將大量資本返回家鄉,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對建築的投入。他們修祠堂,建宅第,造園林,豎牌坊,架橋樑,蓋
路亭,給徽州鄉村面貌帶來了巨大變化。由於“賈而好儒”的特點,具有很高文化素質的徽商們在建築中注入了自己對住宅布局、結構、內部裝飾、廳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築逐漸形成風格獨特的建築體系,使徽派建築不僅具有實用性,還蘊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特色
徽派建築的特色主要體現在村落民居、祠堂廟宇、牌坊和園林等建築實體中。其風格最為鮮明的是大量遺存的傳統民居村落,從選址、設計、造型、結構、布局到裝飾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徵、風水意願和地域美飾傾向。徽派古建築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梁架多用料碩大,且注重裝飾。其橫樑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間俗稱為“冬瓜梁”,兩端雕出扁圓形(明代)或圓形(清代)花紋,中段常雕有多種圖案,通體顯得恢宏、華麗、壯美。立柱用料也頗粗大,上部稍細。明代立柱通常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為丁頭拱)、斜撐等大多雕刻花紋、線腳。梁架構件的巧妙組合和裝修使工藝技術與藝術手法相交融,達到了珠聯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顯得格外古樸典雅。牆角、天井、欄桿、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紅砂石或花崗岩裁割成石條、石板築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紋理組合成圖紋。牆體基本使用小青磚砌至馬頭牆。
徽州村落的選址大多嚴格遵循中國傳統風水規則進行,山水環抱,山明水秀,追求理想的人居環境和山水意境,被譽為“中國畫裡的鄉村”。
門樓
徽派建築格式。徽州建築大門,均配有
門樓(規模稍小一些的稱為
門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順牆而下濺到門上。一般農家的門罩較為簡單,在離門框上部少許的位置,用水磨磚砌出向外挑的檐腳,頂上覆瓦,並刻一些簡單的裝飾。富家門樓十分講究,多有磚雕或石雕裝磺。
徽州區岩寺鎮進士第門樓三間四柱五樓,仿明代牌坊而建,用青石和水磨磚混合建成,門樓橫仿上雙獅戲球雕飾,形象生動,刀工細膩,柱兩側配有巨大的
抱鼓石,高雅華貴。
歙縣漁梁鎮一民宅門樓,兩橫枋間一幅磚雕“
百子圖“,畫面層次所雕百個玩重形態各異,神韻畢現,栩栩如生。門樓是住宅的臉面,成為體現主人地位的標誌。
穿堂式
徽派建築結構方式。又名回廳。穿堂的位置在大廳背後,與大廳緊連,是大廳進入內室的過渡建築。大部分為木地板,小三間與大廳相背,人口則由大廳正面隔屏的兩側門進入。一明堂,二個房間。穿堂較正式三間為小,有天井採光。
大廳式
徽派建築結構方式。大廳為明廳,三間敞開,有用活動隔扇封閉,便於冬季使用。一般大廳設兩廊,面對天井。也有正中人口設
屏門,日常從屏門兩側出入,遇有禮節性活動,則由屏門中門出入。大廳的變化式有時有邊門人口,天井下方設客房,招待來客居住,或者由正門人口設兩廂房。大廳在徽州住宅中主要用於禮節性活動,如迎接貴賓,辦理婚喪大禮等,平時也作為起居活動場所,是整套住宅的主體部分。
大屋脊吻
徽派建築格式。指徽派大型屋脊脊吻裝飾件。徽州古建的詞堂,廟宇,府宅等大型建築,沿襲《宋營造法》官式作法,採用大屋頂脊吻,有正吻,蹲脊獸,垂脊吻,角戧獸,套獸等。造型與官式作法有所區別,屬徽派特色。且來歷附會了許多有趣的傳說。如正吻:指正脊兩頭口銜屋脊的。鰲魚(
龍魚),究其起源比較原始,據說漢武帝造“柏梁殿“,遭火殃,方士說:“南海有魚虬,水之精,激浪降雨,作殿吻,以鎮火殃。“正吻就由此產生沿襲下來。又如垂脊吻:位於同正脊相垂之脊頭的人物飾件,稱“仙人“。究竟指那位仙人說法不一。民間常有姜大公在此“鎮妖捉祟“之說。亦有指“大禹“因恐屋脊聚鰲魚太多,怕鰲魚翻身易發大水成災,必須有所制約,故請“禹王“鎮守。還說是劈山救母的大力士“二郎神“,脊上立獸為“哮天犬“,其意也是二郎神在此鎮邪捉妖。諸種說法皆為庇護平安,寄寓生生不息之吉意。
飛來椅
徽派建築格式。對徽州民宅樓上天井四周設定靠椅的雅稱。參見[
美人靠]。
高牆深宅
徽派建築結構方式。徽州有許多
古民居,四周均用高牆圍起,謂之“封火牆“,遠望似一座座古 堡,房屋除大門外,只開少數小窗,採光主要靠天井。這種居宅往往很 深,進門為前庭,中設天井,後設廳堂,一般住人。廳堂後用中門隔開, 設一堂二臥室。堂室後又是一道封火牆,靠牆設天井,兩旁建廂房。這是 第一進。第二進的結構為一脊分兩堂,前後兩天井,中有隔扇,有臥室 四間,堂室兩個。第三進,第四進或者往後的更多進,結構大抵相同。這種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個家族。隨著子孫的繁衍,房子也就一進一進 地套建起來,故房子大者有“
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檻窗“之說。一般是一個支系住一進。門一閉,各家各戶獨立過日子;門一開,一個大門出入,一個祖宗牌下祭祀。它生動地體現了
古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風。這種高牆深宅的建築,千丁之族未嘗散居的民風,在國內是罕見的。
格窗
徽派建築格式。
徽州民居沿天井一周迴廊採用木格窗間隔空間,其功能有採光,通風,防塵,保溫,分割室內外空間等作用。格窗由外框料,條環板,裙板,格芯條組成,主要形式有方形(方格,
方勝,斜方塊,席紋等),圓形(圓鏡,月牙,古錢,扇面等),字形(十字,亞字,田字,工字等),什錦(花草,動物,器物,圖騰等)。格窗圖案多採用暗喻和諧音的方式表現吉祥的寓意,如“
平安如意“用花瓶與如意圖案組成諧音表示;“福壽雙全“用壽桃與佛手圖案表示;“四季平安“是花瓶上插月季花;“五穀豐登“用谷穗,蜜蜂,燈籠組合;“福祿壽“用蝙幅,鹿,桃表示等。格窗還採用蒙紗綢絹,糊彩紙,編竹簾等方法,增加室內透光。
特徵
徽派建築還廣泛採用磚、木、石雕,表現出高超的裝飾藝術水平。磚雕大多鑲嵌在門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塊的青磚上雕刻著生動逼真的人物、蟲魚、花鳥及八寶、博古和幾何圖案,極富裝飾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裝飾中占主要地位,表現在月梁頭上的線刻紋樣,平盤斗上的
蓮花墩,屏門隔扇、窗扇和窗下掛板、樓層拱桿欄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頭等。內容廣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鳥獸及八寶、博古。題材眾多,
有傳統戲曲、民間故事、神話傳說和漁、樵、耕、讀、宴飲、品茗、出行、樂舞等生活場景。手法多樣,有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圓雕和鏤空雕等。其表現內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築部位而各異。這些木雕均不飾油漆,而是通過高品質的木材色澤和自然紋理,使雕刻的細部更顯生動。石雕主要表現在祠堂、寺廟、牌坊、塔、橋及民居的庭院、門額、欄桿、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礎、抱鼓石、
石獅等上面。內容多為象徵吉祥的
龍風、仙鶴、猛虎、雄獅、大象、麒麟、
祥雲、八寶、博古和山水風景、人物故事等,主要採用浮雕、透雕、圓雕等手法,質樸高雅,渾厚瀟灑。
格局
傳統徽州宅居最基本的格局是三間式,一般為三開間、內天井,民間俗稱為“一顆印”。平面布局對稱,中間廳堂,兩側廂房,樓梯在廳堂前後或在左右兩側。入口處形成一內天井,作採光通風用。在此基礎上建築縱橫發展、組合,可形成四合式、大廳式和穿堂式等格局。四合式大多為人口多的家庭居住,也可說是兩組三間式相向組合而成,可分為大四合與小四合。大四合式前廳與後廳相向,中間是大天井。前廳是三間式,但地坪較高,為正廳堂;後廳亦為三間式,但進深可略淺,地坪面較前廳低。前後二廳以廂房相連,活動隔扇,
樓梯間有設於廂房的,也有設在前廳背後的。內部木板分隔,外牆均為磚牆出山馬頭牆。天井則根據地形可大可小,也有的在前廳背後再設廂房、小天井。這種大四合式住宅前後均有樓層。小四合式前廳三間與大四合式同,後廳則為平房,也更小,進深淺,一般中間明堂不能構成後廳,而作為通道,兩個房間供居住,天井也較小,樓梯均在前廳背後。
徽州建築 大廳大廳式住宅的大廳,主要是用於迎接貴賓、辦理婚喪大禮和開展祭祀活動等,也作為日常起居場所,它往往是整座住宅的主體部分。大廳多為明廳,三間敞開,兩根圓柱顯示著大廳的氣派。也有用活動隔扇封閉的,以便於冬季使用。一般大廳設二廊,面對天井。大廳式住宅可從正中入口設屏門,平常從屏門兩側出入,遇有禮節性活動則由屏門中門出入。也有在側面開邊門出入,天井下方則設客房。還有由正門出入,門兩側設二廂房者。
穿堂式又名回廳,穿堂的位置均在大廳背後,與大廳相連,為由大廳進入內室的過渡建築。大部分為木地板,小三間與大廳背向,入口則由大廳正面隔屏的兩側門進入。穿堂部分有一明堂,兩個小房間,可供客人居住,也可家中人居住。這種穿堂式建築比正式三間式小,有天井採光。
徽州人有聚族而居的習俗。有的大戶人家宅屋成片相連,一百多個天井,但也只是上面幾種基本格局的拼接組合而已。
徽州是複雜的——它亦動亦靜、亦俗亦雅。行商坐賈囊中銀兩的碰擊聲,交織著鄉儒學究的吟喔;精工細作的木雕窗欞,映襯出自然的山水如畫。
三雕
徽州木雕、磚雕、石雕是徽州古建築中的最精華的部分,是古建築藝術中最燦爛的篇章。在徽州,無論是古民居、祠堂或牌坊,處處雕飾著精美圖案。從雕刻技法來看,
徽州三雕多屬於浮雕、高浮雕,並有透雕、圓雕、線刻與多種技法並用,從中也可窺視出唐宋以來,中國建築中“三雕”藝術的傳承脈絡。“三雕”不僅僅只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它們還體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徽州三雕自身所具有的種種特殊性,是明清時期的
文人畫與其他藝術門類都不可替代的,同時代的其他地區建築雕刻也難以與之比肩。其內容之豐富,文化內涵之深厚,造型語言之純熟,雕刻工藝之精湛,都堪稱是無可替代的傳世珍品。它能存在若干世紀,並為數以萬計的民間百姓所喜愛,這本身就是很有研究價值的藝術現象。境內還保存眾多的明清祠堂、牌坊,建築風格也頗具特色,與明清民居稱為“古建三絕”。矗立於縣城的
許國石坊、北岸吳氏祠堂的石雕《
百鹿圖》和《西湖風景》,大阜潘氏祠堂的“五鳳樓”磚雕和《
百馬圖》木雕,分別體現了徽派“三雕”藝術的最高水平。
壁畫
徽州壁畫即徽派建築壁畫,是壁畫的一種,所謂壁畫,就是繪在壁面上的畫,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繪畫形式之一。壁畫有岩畫、洞窟壁畫、宮廷壁畫、墓室壁畫、寺觀壁畫和民居壁畫等。岩畫如內蒙古陰山岩畫,洞窟壁畫如敦煌莫高窟壁畫,宮廷壁畫如秦都鹹陽宮壁畫遺蹟,墓室壁畫如遼寧金縣營城子壁畫墓,寺觀壁畫如北京郊區的法海寺大雄寶殿中的壁畫《帝釋梵天圖》,民居壁畫如徽州壁畫。
徽州壁畫就是當地百姓俗稱的牆頭壁畫,集藝術性、對稱性、思想性為一體,廣泛描繪在徽州古民居的屋檐下和門樓、窗檐上下,和石雕、磚雕、木雕一樣,是徽州建築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為徽州建築服務的。它與一般壁畫的區別在於:它是以一個牆面上多幅壁畫為一體,以儒家思想和喜慶祝福為主要內容,以工筆寫意為技法,以美化徽州民居外牆壁為目的的一種牆面壁畫。
相關著作
有很多東西,是需要我們隔一段距離來打望,才能發現它的價值所在。雖然在安徽二十餘年,但對那裡的許多物事卻是離開之後才了解的。讀過趙焰、張揚的《發現徽州建築》,才知道自己差點錯過了它們的美麗。
說起徽州,大概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徽商了。而徽州建築之所以能得到長足的發展,跟徽商大有關係。徽商是活躍於歷史舞台的一支重要的經濟力量,存在了三四百年,因限於經濟形態,徽商成功了之後樂於回家興建建築,在他們看來,這是光宗耀祖的事,幾百年過去了,那些財富來了又去,而這些建築卻留給了後人,它們不僅豐富了建築史,而且還成為經濟史研究的實證。從這裡來探求出徽州建築的價值所在,實際上也是對
徽商文化的一種觀察。
如果說建築是花朵,那么地理和人文則是其賴以生存的土壤。而《發現徽州建築》尋求的正是一個全新的觀察視角,對徽州建築所寄託的地理、歷史、文化等進行解讀,突出人文色彩和建築的精神氣韻。為了探訪這些徽州古建築,趙焰與張揚多次到徽州一帶走訪,在這裡民居精緻,祠堂高矗,牌坊肅穆,廟宇恢弘,寶塔摩天,古橋精巧,樓閣玲瓏……在經歷了許多人為破壞和歲月打磨後,倖存的徽州古建築淡定地矗立著,展現的是驚心動魄的滄桑和精神意蘊的恆久。鱗次櫛比的徽州建築,猶如層層疊疊的
藏經洞,隱藏了數不清的秘密和寶物,“它們需要打掃、清理和保護,進而是重新的評估和發現”。
徽州古建築可謂洋洋大觀,作者以翔實的資料、典故,從
徽州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戲台、古園林、古書院、古橋、古塔、古亭等方面,較為全面地介紹了享譽海內外的、
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葩———徽州建築,其間穿插介紹了“徽州三雕”的裝飾工藝,再現了徽州建築或簡雅或繁複的工藝特徵和藝術風采,實在令人讚嘆那技藝的高超,是現代化的工匠所不能比擬的。
跟隨著趙焰與張揚在徽州建築之間徜徉,仿佛令人走進歷史的畫卷當中,那是日常生活的歷史,許多故事都由這裡生髮出來,一直流傳。最令我感慨的是,在安徽那么多年,居然從來沒有仔細打量過這些流動的藝術。在歷史的深處,我仿佛聽到了一聲嘆息,那是對時世的喟嘆,也是對歷史的追問。試問,在今天我們居住在相差無幾的都市之中,哪兒能體會出在那古建築之中的故事,即使是遙想一回,怕也是去歷史很遠的吧。
作用
1976年,聯合國發布的《
奈洛比建議》中說,每一個歷史的或傳統的建築群和它的環境應該作為一個有內聚力的整體而被當作整體來看待,它的平衡和特點決定於組成它的各要素的綜合,這些要素包括人類活動、建築物、空間結構和環境地帶。全部有根據的要素,包括最普通的人的活動,都對建築群有必須尊重的意義。今天來看徽州建築,也正是如此吧。在我看來,徽州建築的美妙在於它是地域的精氣神所在,它們與山川、河流、田地、道路等融合在一起,構成了徽州整體上的優美、和諧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