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婺源三雕的起源可追溯到唐代,明清時期徽商興起,“婺源三雕”依託徽派建築達於鼎盛,相關技藝主要分布在江灣鎮、思口鎮、龍山鄉、沱川鄉、浙源鄉、清華鎮、段莘鄉、鎮頭鎮等部分鄉鎮村落。
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戶部侍郎、工部尚書余懋學興建於婺源縣沱川理坑的“尚書第”建築上的裝飾可視為“婺源三雕”最初的實例,其後,明代吏部尚書余懋衡也於天啟六年(1626年)在理坑興建“上官卿第”。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余維樞興建“司馬第”,標誌著婺源三雕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婺源縣北部古坦鄉黃村建成“百柱宗祠”,清乾隆元年(1736年),婺源縣思溪、延村建“商宅群”,婺源三雕得到一定的發展。
文化特徵
民俗圖案的寓意性和象徵性
民俗圖案在婺源三雕中占據了較為突出的地位,這些民俗圖案,不但具有裝飾功能,還有寓畫於教的作用和象徵意義。例如,“卐”字是婺源三雕藝術中常出現的圖案,民間工匠藝人常把這種吉祥符號藝術化,經常運用到古代民居的建築圖案中,祈福百姓人家平平安安,生生不息。“八仙”也是婺源三雕藝術中常出現的題材,其雕刻形式有“明八仙”“暗八仙”兩種風格。所騎謂“明八仙”就是把民間傳說的八仙故事雕刻在建築物上;“暗八仙”指在木雕上塑一枝荷花暗喻何仙姑,塑一把劍暗喻呂洞賓,遺塑一枝洞簫,暗喻韓湘子等等。婺源三雕中的民間花鳥圖案暗喻較多,如蓮花和暗喻年年有餘,“佛手”暗喻財富等。婺源三雕圖案的象徵意義也較為豐富,如牡丹花紋象徵“錦堂富貴”,仙果圖案,象徵“瓜迭延綿”家族興旺,“鴟尾”主要用於屋脊、屋檐翹角雕飾,象徵避除火災,“桃”象徵驅鬼、高壽等。
圖案布局的等級格式化
婺源三雕在徽派建築中各司其職。磚雕、石雕多用於門樓,木雕用於堂內。圖案的布局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不得越級出軌。龍、人物、花鳥和幾何圖案等級森嚴,龍的等級最高,就在最中間,最高處,人物次之,花鳥器皿更次之,就連一盞燈、一隻香爐,也十分講究。擺放獅子有嚴格規定,大門外都是一雄一雌,成雙成對,而且規定左雄右雌,符合中國傳統男左女右的陰陽哲學。
婺源三雕不在於局部的雕琢趣味,而在於整體的神韻氣度,諸如“三步金階”“四水歸堂”“三開間五架梁”“一條二線六檐”“五風樓”“兒脊頂”,三、五、七、九檁二、四、六、八椽等,在婺源三雕的作品中,數字的和諧形式被賦予了禮的規範內容。
裝飾雕刻的藝術化
婺源三雕不但圖案惟妙惟肖,而且刀功純熟,三雕中不容易創作的就是磚雕。因為磚質堅脆,易爆裂,一刀下去,落手無情,所以腕力指功要拿捏準確,否則一件精緻的作品完成在即,卻由於最後幾刀失手而功虧一簣,前功盡棄;雕者執刀有力,運刀自如,刀隨意至,意隨刀達,刀中有筆,相得益彰,體現了刀法與藝術的一致。尤其是磚雕和木雕,為了增強圖案的立體效果,有的鏤空層次多達三四層,甚至七八層,多的有十三層,多一層就多一層險,深一寸就增一寸危,故藝人的手法指功講究。為便於更好地雕刻精微部位,有的用生石灰加糯米湯汁浸熬磚木,增加磚板的柔韌性,使之容易鐫刻。
功能的人性化
婺源三雕主要用在門樓、門罩、飛檐和柱礎上,其工藝精細,雕刻工整,運線流暢,主題突出,層次分明,題材廣泛,多以美好祝願為內容,其中不乏釋教和道教中的經典故事,如“八仙過海”“二十四諸天”“仙閣境”“猙獰怒鬼”“降龍羅漢”“水月觀音”等。婺源三雕的創作遵循了“三教當世,儒教為先”的人性準則,作品中的神佛造像,其實是百姓按照自己的實際願望,對釋教、道教的重新理解和改造。
製作工序
製作材料
婺源三雕取材較為嚴格,磚一定要用本地產的水磨青磚,石則須用安徽的“黔縣黑”或浙江的青田石、淳安的茶青石,大木雕一定要用百年以上的楓、樟、柏、櫧等,細木雕則用紋理細密的楠、棗、楊、桃等。
製作流程
婺源木雕製作的工藝流程分為:取材(選樹、鋸板、曬板)、創磨(刨光、砂磨)、繪圖(繪畫、勾勒)雕刻(粗雕、細雕、微雕)、拼裝(合成、組裝)。
婺源磚雕製作的工藝流程分為:制磚(選泥、踏泥、打坯、曬坯燒坯)、打磨(選磚、浸磚、打磨)、繪圖(勾勒、描繪)、雕刻(鑿廊、出細)、拼裝(合成、組裝)。
婺源磚雕製作的工藝流程分為:取材(選石、鑿坯)、繪圖(勾勤描繪)、造型(粗刻鑿廓)、雕刻(細雕打磨)、拼裝(合成、組裝)。
題材作品
婺源木雕工藝,以許村客館、豸峰村“成義堂”祠、理坑村“九世同堂”的木雕為代表。如許村客館的木雕“花籃留香”,採用透雕手法,鏤空的花籃,篾條清晰可見,造型較為逼真,加上光影的透射,花籃上的花卉更加婀娜;又如婺源龍山鄉豸峰村“成義堂”祠內各種建築木雕,梁摯、柱礎、斗拱等處有不少高浮雕、透雕而且米字形斗拱斜拱等就有近十多種。
婺源磚雕題材廣泛,其早期的藝術風格較為古拙樸素,到了清代,婺源磚雕的風格趨向於細膩層次,磚面布局更加嚴謹。如洪村古民居室內的磚雕“教子圖”,整個磚雕採用鏤空透雕手法,突出了人物和背景建築物的合理的比例透視關係,立體感強,特別是人物和魚龍圖案之間互襯,反映出儒學至尊的思想。
婺源石雕主要用於牌坊、勾欄、踏步、柱磉、門框和大門兩側下端的石塊構造,如洪村祠堂的壁(避)面石雕,其為明代建築石刻,通高1.6米,位於祠堂門口和祠堂室內的天井處,基座為“暗八仙”形式,反映出明清時代,婺源儒術盛行,論資排輩,長幼有序的禮義風俗。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婺源三雕冶美學、力學、數學、歷史學、生態學於一爐,具有較深的文化內涵和較高的藝術價值。
傳承狀況
婺源三雕的傳承存在的幾個問題:(一)由於雕刻作品精細、複雜,掌握各種刀法的技術難度很大,學習技藝時間長,隨著市場經濟發展,自願學藝的人很少。婺源三雕工藝後繼乏人,有失傳的危險;(二)由於年代久遠,一大批徽派建築,失修倒塌,許多婺源三雕作品隨著建築的消失而消失;(三)由於婺源三雕的文物價值的遞增,不少建築構件,如窗屏板、磚雕等被不法分子盜竊販賣,婺源三雕部分建築作品遭到破壞和損毀。
傳承人物
俞有桂,男,1965年4月出生,2009年5月26日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徽州三雕(婺源三雕),江西省婺源縣申報。
俞友鴻,男,漢族,2018年5月8日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徽州三雕(婺源三雕),江西省婺源縣申報。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婺源縣文化研究所獲得“徽州三雕(婺源三雕)”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徽州三雕(婺源三雕)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婺源縣文化館。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0年7月,婺源三雕作品在上海世博會江西館中展出,展出的作品有磚雕《琴棋書畫》、木雕《加官晉爵》《八仙圖》等。
2017年6月,江西婺源篁嶺景區在婺源民俗文化展覽館開展了“非遺進景區”主題活動,婺源三雕在活動中展出。
榮譽表彰
2012年12月,婺源三雕作品“太平盛世”在中國文化部舉辦的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中獲得銀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