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明德陵
- 外文名稱:MING DE LING
- 地理位置:北京市昌平區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3.1萬平方米
- 開放時間:暫不開放
- 景點級別: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 著名人物:明熹宗朱由校、皇后張氏
歷史沿革,景觀結構,主要人物,
歷史沿革
德陵修建時,由於崇禎皇帝朱由檢(明熹宗朱由校之弟)剛剛登基,明王朝正面臨著嚴重的政治和經濟危機,所以在財力、物力、人力上遇到了很大困難。首先,國庫匱乏,經費不夠。當時奉命負責陵園建設的工部尚書薛鳳翔曾請求發放帑銀百萬兩,但崇禎皇帝經籌措,只拔銀50萬兩,還反覆“叮嚀告誡,以期速成”。按照計畫,建設德陵需用白銀200萬兩。為了不影響工期,後來在朝大臣紛紛捐款贊助陵工,才使這座陵園勉強修建起來。其次,物料不足。據史料記載:德陵規製取法慶陵,但其所用石料卻與慶陵不同。因慶陵所需青白石料,可從大石窩採料或從其他陵園處湊用。而建設德陵時已無別石可湊,只能採用石窩石料。另外,慶陵取石料時為石窩塘水撤乾時,而德陵修建時石窩塘水正滿,撤水揭蓋不易。再次,募夫困難。明初營陵民夫是從各地簽派的。中葉後,開始採用雇募形式。如建設慶陵的民夫“多從雇覓”。到了建設德陵時,由於勢豪大戶建設占役很多,並且競相給予優厚報酬,如果雇募時出現“強壯者招之不來,老弱者揮之不去”,必然會貽誤工期,所以經上奏皇帝仍撥營軍供役,鹽糧補貼如數發放。
清朝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公元1785——1787年),清政府下令修葺明十三陵。修葺時,將陵前神功聖德碑亭拆去牆垣,只留石碑,並於碑外四隅補修齊胸高的宇牆。祾恩門、祾恩殿均拆後縮小間量重建。拆除了左、右配殿。封塞了寶城的方城券洞,並在城台右掖增構了礓礤路直達城台之上。明樓由木質梁架結構改為石券頂結構。
民國九年(1920年),德陵陵門被當地農民焚毀。祾恩殿也在戰亂中毀壞。
解放以後,由於受到自然界風雨雷電的侵襲,明樓、寶城及其它附屬建築殘壞較為嚴重。
民國九年(1920年),德陵陵門被當地農民焚毀。祾恩殿也在戰亂中毀壞。
解放以後,由於受到自然界風雨雷電的侵襲,明樓、寶城及其它附屬建築殘壞較為嚴重。
景觀結構
德陵陵宮建築總體布局呈前方後圓形狀,基本仿慶陵,但兩進院落連成一體。第一進院落以祾恩門為門,院內建有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及神帛爐。第二進院落,前設三座門,內建欞星門及石供案。後為圓形寶城,建有方城、明樓。啞巴院內有隨牆式琉璃照壁。陵宮外還建有宰牲亭、神廚、神庫等附屬建築。
德陵聖號碑碑趺所飾圖案獨特,與其它陵不同。其他各陵聖號碑碑趺一般以雲龍圖案為主,而德陵明樓內聖號碑碑趺則上枋雕飾二龍戲珠,下枋雕飾“螺、輪、傘、蓋、花、罐、魚、長”及雜寶等佛、道兩家吉祥寶物。
德陵聖號碑碑趺所飾圖案獨特,與其它陵不同。其他各陵聖號碑碑趺一般以雲龍圖案為主,而德陵明樓內聖號碑碑趺則上枋雕飾二龍戲珠,下枋雕飾“螺、輪、傘、蓋、花、罐、魚、長”及雜寶等佛、道兩家吉祥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