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德里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灌陽縣水車鄉
- 歷史:600多年
地理環境,自然環境:,歷史名人,
地理環境
德里村位於桂林市東北部,距桂林市市區140多公里,靠近湖南道縣、江華縣。
自然環境:
德里村,是蔣氏聚族而居的古老村落,村子周邊是九龍山、癩子山、依山傍水,乃風水寶地也。德里村依山傍水,一條清澈小河貫通全村,全村自然環境保持良好, 村中老人普遍高壽,筆者爺爺今年87歲高壽安詳去世。
一條石板古道穿村而過,曾經的風雨亭依舊在泡江邊,曾經的風雨橋已經毀滅。
歷史名人
蔣作梅 (不詳~1810)字念亭,廣西灌陽縣水車鄉德里村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中舉,嘉慶元年丙辰科(1796年)三甲第34名進士。嘉慶十年(1805年) 任南川知縣,令南川時政績,旋督理四川糧台、西藏糧台。當時有喇嘛在鬥毆中殺死漢人,蔣作梅將其拿下治罪,喇嘛頭領堪布用金瓶子裝了寶珠前來賄賂,以求寬緩刑獄,蔣作梅大怒,叫他滾。於是堪布用更多的珍寶去賄賂駐藏大臣以要挾蔣作梅,蔣作梅更怒,堅決不從,駐藏大臣感到很羞惱。堪布又加重賄賂,於是以監守自盜誣諂蔣作梅,上奏朝廷正法,當時是嘉慶十五年(1810年)五月。當月,四川總督常明就把蔣作梅治罪處置,朝廷下旨指責他這么重要的事卻上奏遲緩,還沒來得及調查平反,蔣作梅被誣諂的事就真相大白。蔣作梅時修建灌陽龍川書院;修光緒版《南川縣誌》。南川木涼鄉玉岩村東2公里(玉岩鋪村18社)漱玉岩摩岩牌坊及題刻,位於距地表高100米的山壁上部,牌坊在下部。題刻為作梅書。幅高1.50米、寬2.50米。陰刻行書,中部額題“漱玉”二字,字徑0.30米;前款"嘉慶丙寅年(1806年) ,後款“蔣作梅題”。 清代散文家梅曾亮寫《蔣念亭家傳》借為四川糧台蔣作梅立傳,寫其廉潔反遭誣致死,抨擊了清末官場的黑暗、吏治的腐敗。
蔣 達(生卒年不詳),原名大烈,字立人,號霞舫,廣西灌陽縣水車鄉德里村人。道光二十一年辛丑恩科(1841年)第三甲第83名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編修。 鹹豐三年(1853年)補授江南道監察御史,轉給事中,所奏皆為人所不敢言不能言者。後任奉天府丞兼學政,掌翰林教習。著有《古柏山房詩存》,鈔本藏桂林圖書館。立於北京孔廟國子監博物館裡進士題名碑鐫刻有蔣達。
蔣作梅、蔣達兩位進士乃出自一家,為父子關係,父子先後同中進士在全國實屬罕見。
蔣士奇(1864—1947),字伯清,德里村人。自幼聰穎,讀書勤奮,12歲讀完《四書》、《五經》,不少篇章能全文背誦。因13歲父故,16歲母亡,按清例在家“丁憂”,耽誤了6年韶光,直到光緒二十年(1894)30歲才參加鄉試中舉。大主考在他的考卷上朱批:“博大昌明”、“深宏肅括”。蔣中舉後,被薦恭城縣候補知縣,但他對做官不感興趣,堅辭不就,回本縣受聘龍川書院掌教,栽培後學。任職3年後,經好友蔣伯文、陸耀南推薦,考入廣東法政學堂,接受新教育。在該校學習兩年畢業,當局委任他到韶關稅務局任職,後調任福建省鹽司鹽大使,官階六品。他因對做官仍不感興趣,且又不善逢迎,於民國元年兩袖清風,辭官重操教書育人舊業,先後擔任廣西優級師範學校、廣西第二高等師範學校國文講席,為國家造就人才,諸如廣西著名教育家李任仁、唐現之、蔣培英等皆出其門下。民國15年回灌陽老家,開辦私塾,雙雙留美的何福照、何福煦兩兄弟曾受蔣啟蒙教育。民國31年,蔣伯清榮膺灌陽縣修志館總纂兼國中教師,歷時8年,編纂出《灌陽縣誌》初稿。1949年11月灌陽解放前夕,國民黨縣政府撤離縣城時,將此初稿帶走遺失。
德里村同宗同村家族名人還有有民國北平行轅及北平防空司令部少將高參兼處長、華中長官公署少將參議蔣元;1925年組織灌陽“盟心會”的革命成員蔣赤魂、蔣澄;國防七機部空氣動力研究所高溫氣候動力學研究室主任蔣迪;國畫家蔣光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