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職校

德江職校

德江縣中等職業學校學校創建於1984年,是一所集職業教育、勞動力技能培訓、農民工轉移培訓、教師繼續教育、成人學歷教育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學校占地面積30畝,建築面積5208平方米,運動場、藍球場、多媒體教室、實訓室等各種設施較為齊全,藏書7餘萬冊。開設有汽車運用與維修、學前教育、電子電器套用與維修等15個專業,其中,音樂、體育、話務、美術專業都屬於特色專業;藥品經營與管理,藥物製劑,護理等屬於重點建設專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德江縣中等職業學校
  • 創辦時間:1984年
  • 辦學性質:公立職校
  • 主管部門:德江縣教育局
  • 所屬地區: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
職校簡介,德江職校發展,

職校簡介

德江縣中等職業學校現有在校學生1806人。教職工110人,其中,本科學學歷 53 人,專科學歷 47人;取得高級職稱26人,中級職稱38人,初級職稱 36人。
自 2010年9月獨立辦學以來,學校堅持“以就業為宗旨、市場為導向”的辦學方針;形成了“以生為本,尊重學生,全面提升學生的就業本領和發展本領”的教育教學理念;探索出了“研究學生、研究學校、研究市場、研究社會”的根本方法;定位了傾力打造學生“三個品質素養”的教育教學目標(道德品質素養,行為能力素養、專業技能素養);科學分類了“三種技能”專業類型(技術型、藝術型、服務型);推行了“三支隊伍”建設工程(管理人員隊伍、校本教師隊伍、校外專業技能教師隊伍)。多年來,學校致力於創新教育教學載體,強勢推行國語,開足開好溝通課,素能進課堂,實行準軍事化管理。大膽嘗試校企聯合、校校聯合、工學結合等新的辦學方式,且都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為實現教育“9+3”計畫,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懷下,我校正在實施整體搬遷建設項目工程,此工程是省級重點項目之一。該項目總占地面積22.3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1.18萬平方米。工程總投資3.12億元。截止,一教學建築區行政樓已封頂,第二教學建築片區(12600平米)基礎施工結束,運動區平場工作基本結束。學生宿舍1、2、3樓孔裝已結束。有望在2013年9月份實現整體搬遷。
學校初步實現了“四個突破”:辦學理念思路創新突破,學校轉型突破,專業設定突破,招生人數突破。學校強化社會管理,影響面不斷擴大,社會認可度不斷提升,2011年4月被省教育廳認定為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2011年9月獲地委行署表彰。2012年獲全市職業學校考核一等獎,全縣效能考核一等獎。

德江職校發展

德江縣職業教育亟需加快發展 德江縣中等職業學校,已成為貴州省省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期間,在省人大代表、縣政協常委、首任校長張觀安的嘔心瀝血下,加之全校師生的精誠團結,學校順利通過省級重點職校評估。這為德江職校開闢了光明大道,更為德江職業教育發展揭開了新篇章。
隨之不久,張觀安校長調任二中校長,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王強調任職校校長。王強校長上任後,立即投入到工作當中,犧牲大小節假日,全心全意為職校發展不辭勞苦。王校長多次與學校中層幹部,還有任課教師進行座談,了解學校情況,傾聽職工呼聲,徵求寶貴建議。同時,還與學生座談,了解學生情況。學生的食宿、安全與學習等情況都是他重點關心的。
另外,王校長深知職校發展剛開始,綜合條件還相對薄弱,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與時間才能將職校建設好、發展好。可以說,發展壓力巨大。但是,職業教育發展前景喜人。正是基於這樣的分析與判斷,王校長多次走進縣教育局,多次在銅仁與貴陽之間奔波,這是為了發展規劃問題、為了教育經費問題、為了專業設臵問題、為了校企合作問題等等。此外,他還去清華大學學習,進一步加強對職業教育的認知與研究。毋庸臵疑,王校長想幹事,且幹勁十足,為的是德江職業教育不負眾望、蒸蒸日上、惠及萬家。
除王校長外,張連武副校長是個審慎思考、分析獨到、頗有
洞見的校領導,楊建宣副校長是個踏實敬業、年輕有為的校領導。可以說,縣職校的領導層是很有作為、務實進取的類型,深得人心。
中層幹部當中也是不乏優秀者。諸如,工會主席楊先平、團委書記舒進、培訓中心主任王治佑、辦公室主任宋應周、總務辦主任譚信忠、實訓中心主任胡永發等等。這些中層幹部思想純正、敬業奉獻、團結向上,可謂是職校的得力幹將。
至於退居二線但還在為職校發展默默奉獻、堅守崗位的資深幹部宋元斌、張月強、丁應光、馮仁智、張翊英等就不再介紹了。
值得一提的是,縣職校有一批優秀的教師。譬如,專業教師方面有:資深計算機教師胡永發、優秀電子電工專業教師蘇健勇、優秀汽車維修專業教師王傑、省級國語測試員、優秀幼師教師蔡娜、資深音樂教師黎世剛、優秀美術教師姚麗、優秀舞蹈老師劉曉峰等;在基礎教育方面有:高級知名數學教師楊先平、優秀英語教師田麗芳、資深語文教師何守能、優秀物理老師趙啟軍等。這些教師要么是教學經驗豐富、授課水平高且受上級表彰的資深教師,要么就是畢業於師範大學的優秀青年教師。事實而言,職校師資是可圈可點、值得信賴、煥發活力的。
正是這樣的敬業務實的領導、精幹得力的幹部,素質優良的教師,使得職校出現了不少亮點。一是準軍事化管理的實施,旨在規範學生行為習慣,加強學生紀律觀念,展現職校學生新形象。二是道德素養與職業素養教育的開展,旨在培育學生良好的思想情操,讓學生懂得敬業奉獻,尚美互愛,團結互助。三是開展學生勇於推介自我活動,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學校廣播室出現各個
班級的學生爭先恐後地來當播音員,展現自己的國語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學校的牆壁上懸掛或張貼學生的美術作品,顯得形象逼真,豐富有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四是開展學生禮儀風采活動,展示學生文明向上的良好風貌。每周一至周五的早晨與中午的課前時間以及課後時間,都有學生分成兩派整齊地站在學校門口兩側,充當迎送天使,向進出的教師或訪客行禮問好。五是審時度勢,果斷開辦挖機專業。國家工程建設遍地開花,加之西部廣袤地區正在進入新一輪開發期,且大多位於山區,挖機司機必將大有作為。基於這樣的分析,職校迅速開設立挖機專業,已經有3台挖機和20多名學生。六是強力支持汽車套用維修專業,力爭成為品牌專業。結合我國汽車產銷量於2009年已成為世界第一的事實,還有國家高速公路網的日益擴大,汽車必將持續迅猛增加。那么,汽車套用與維修自然日益重要。為此,職校採購了3輛實訓車,且購臵了一應俱全的汽車零部件。
顯然,德江職校是一所真實可敬、奮發有為、大有前途的學校。毫無疑問,這讓那些一直對職校抱有偏見甚至不屑一顧的人們感到羞愧。
但是,辯證地看,一分為二地分析,德江職業教育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德江職校在綜合條件方面還有不少欠缺。譬如,校園面積不足20畝,教學樓只有2幢,操場1個。而專門的實訓樓、辦公樓、宿舍樓、餐飲樓、公寓樓、文體館、圖書館等全無。說起來真是寒磣。毋庸臵疑,職校亟需政府大量投入資金,全力支持,且事不宜遲,必須迅速有效推動職校全方位快速發展。
德江職業教育發展為什麼到了等不得、慢步得、遲不得的時刻了。
一是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產業結構調整變得日益迫切,亟需大量技能人才。尤其是近些年來,原料價格的上漲、用工成本的增加、環境污染的突出、資源短缺的凸顯,還有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人民幣匯率的走高、東南亞國家的興起,這些綜合因素促使我國必須加快經濟轉型。這就導致大量低技術含量、低知識含量、低附加值、高資源消耗、高度環境污染的企業面臨市場競爭的淘汰。隨之,大量高技術含量、高知識含量、低資源消耗、高附加值、低環境污染企業將應運而生、大量湧現,這就需要大量的技能型、素質型人才作支撐。毫無疑問,號稱“金藍領”的中高等技能型人才將成為企業尋求與發展的主體力量。這是國家經濟轉型、邁向強國的必由之路。德國依靠職業教育,在工業設計與產品品質方面的表現,湧現出西門子、寶馬、漢莎、拜耳、博世、萊茵、PAA管道等諸多全球知名企業集團,進而成為工業強國和已開發國家就是個很好的例證。
近些年來,頻繁出現的用工荒、招工難現象,特別是技能人才短缺難招。據2009年4月24日的《溫州日報》報導,“金藍領”數量稀少,而企業對這部分工人卻求賢若渴。在受調查的827家企業中,有438家企業結合自身的發展計畫和當前的生產科研工作,反饋了自身技工缺乏情況。據統計,438家企業技能人才的總缺口為3602人,其中高級技師67人,占1.9%,技師115人,占3.2%,高級工人465人,占12.9%,中級工人937人,占26%,初級工人2018人,占56%。827家企業的在崗工人總數
為51562人,但其中技術工人人數僅為10529人,約占20.42%,其餘為普工、行政、後勤等人員,技工和普工的比例結構不合理。而在10529名技工中,擁有相應職業資格者僅2958人,占28.09%,也就是說,在兩成的技術工人中,絕大多數在嚴格意義上並沒有從事技術性工作的職業資格。這足以說明技能人才緊缺,遠遠跟不上企業需求。
二是國家教育結構失衡,人才培養結構扭曲,技能人才嚴重不足。尤其是我國高等教育擴招以來,很多國中生放棄讀中專,大多數爭著去讀普通高中。這樣以來,導致大部分學生讀高中,讀大學。進一步,造成高中畢業生與高等院校人才嚴重過剩,失業現象嚴重。相反,中等職業教育則面臨生源與投入嚴重不足的問題。進而,無法向社會提供大量技能人才,導致大量企業的生產經營受到影響。一方面,嚴重傾斜普通高中教育與高等教育導,致大量人才閒臵或浪費;另一方面,忽視職業教育投入與支持,造成人力資源開發不足進而降低社會經濟效益。
根據教育部2010年底的統計,我國中職全日制畢業生4973849人,而普通高中畢業生8237220人,普通高校畢業生5311023人。可見,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培養人才的數量懸殊很明顯。而根據2008年的統計,我國大學畢業生559萬人,而失業人數卻高達將近167.7萬人。這就是說失業率為30%。與此相反的是,我國企業到處為招聘中等或高等技能人才發愁。例如,早在2005年僅數控技能人才就缺口60萬,建築行業技能人才短缺更是高達百萬計。時下,必須扭轉人才培養比例嚴重失衡問題,已經到了火燒眉毛的時候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