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夏,西周,春秋,戰國,秦,西漢,新莽,東漢,三國,西晉,南北朝,隋,唐,北宋,金,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水系水文,土壤類型,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人口,政治,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教育事業,衛生事業,社會保障,安全生產,歷史文化, 綜述,地名由來,雜技文化,蟋蟀文化,美食文化,風景名勝,地方特產,著名人物,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夏
寧津為有鬲氏地。據宋《路史·國名記》“有鬲氏,夏諸侯封地,因近鬲津故名”。古鬲津河在寧津縣南境,商朝為鬲國。
西周
屬齊無棣邑。
春秋
為齊地。
戰國
周赧王三十六年(前279年),燕、趙、秦、魏、韓五國聯合攻齊,趙將廉頗率部在寧津境內突破齊軍防線,大敗齊軍後,寧津縣屬趙。
趙孝成王十年(前256年),於現寧津縣城西北耿家圈村置臨樂邑。
秦
秦統一六國後,實行郡縣制,寧津為臨樂縣。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郡置郵十里一亭,河間有胡蘇亭(即現寧津城西保店鎮)。後來,縣以下設亭一級行政機構,置亭長、亭侯。
西漢
高帝五年(前202年),置
渤海郡,屬縣二十六,其三曰東光以胡蘇亭屬之(現寧津縣西境),十六曰臨樂(現寧津縣北境)十八曰重平(現寧津縣南境)。其中,據《漢書·王子侯表》記載,自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封劉光臨樂侯至王莽篡位時的臨樂侯廣都,其間歷次封的臨樂侯都有記載。
新莽
始建國元年(9年),改臨樂為樂亭縣。
東漢
重平、樂亭均廢,寧津縣四境分屬東光、南皮、樂陵、鬲縣。
三國
魏建安十年(205年),三國魏置新樂縣,屬樂陵郡。
西晉
泰始二年(266年),改郡為國,寧津為樂陵國新樂縣。晉《太康記》曰:“樂陵國有新樂縣,即臨樂縣改置。”
南北朝
歷經東晉、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等南朝時期一直為新樂縣。
北魏置重平縣。
東魏置胡蘇縣。
北齊更為重平縣。
隋
復置胡蘇縣。
唐
置胡蘇縣。
武德六年(623年),滄州徙治胡蘇,胡蘇更名安水郡。
貞觀元年(627年),復置胡蘇縣。
天寶元年(742年),胡蘇改稱臨津縣。
北宋
熙寧六年(1073年),臨津劃歸南皮縣。
金
天會五年(1127年),復置臨津縣,盡復寧津疆界。
天會六年(1128年)秋,水大城圮,縣治東遷二十里為治,並改名寧津縣。
元、明、清
仍為寧津縣。
中華民國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曾改稱振華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恢復寧津縣至今。
行政區劃
截至2022年10月,寧津縣下轄2個街道、9個鎮、1個鄉。寧津縣人民政府駐
津城街道。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寧津縣位於山東省西北部冀魯交界處,東鄰樂陵市,南連陵城區,西與北以漳衛新河為界,與河北省的吳橋、東光、南皮三縣隔河相望。介於北緯37°31′—37°51′,東經116°30′—117°02′之間,總面積833平方千米。寧津縣地處京、津、石、濟、大城市圈中心地帶,北臨天津濱海新區、南靠省會城市群經濟圈、東接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北距北京市300千米、距天津市200千米,南距濟南市110千米,西距石家莊市240千米,東距青島市400千米。
地形地貌
寧津縣境地處華北平原東部的黃泛區平原之中,地貌為西南高東部低的傾斜地面,有古河漫灘、緩坡、決窪三種平原,局部出現緩崗和河槽,地面形成為高、坡、窪、沙相間分布的黃河衝擊地貌。
寧津縣地貌屬華北地台渤海凹陷的一部分。凹陷形成較早,約在古生代後期。隨同泰山、太行山、燕山等高地隆起。平原部分下降而初具規模。到第三紀中期的喜馬拉雅運動,渤海凹陷劇烈下降副海平面以下,而成為海水入侵地帶,直到中更新世,華北還大部分為淺海。後隨之內應力消弱,外應力加強,以黃河為主的河流不斷決泛,泥沙的充填沉積,使地面不斷升高,海水不斷東退,歷經滄桑,逐漸形成了現在這廣闊平坦的第四紀沉積層深厚的黃泛平原。
氣候特徵
寧津縣地處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地區,季風型大陸性氣候明顯,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寧津縣四季分明,春季,降水少,風速大,氣候乾燥;夏季,溫度高,濕度大,降水多。降水期一般集中在7、8月份;秋季,天氣涼爽,降水較少,天多晴朗,風和光足;冬季,低溫寒冷,雨雪稀少。寧津縣光照充足,氣候宜人。年均日照2658.6小時,歷年平均氣溫12.5℃,最熱月為7月,平均氣溫26.5℃;最冷月為1月,平均氣溫-3.5℃。寧津縣降水充沛。全年平均年降水量521.0毫米,年降水量最高為1145.6毫米(1961年),最低為255.7毫米(1965年);年平均降水日為65天,平均降雪日數11天。氣壓平均為1015.1百帕。年平均風速3.0米/秒,主導風向為南南西風,頻率為15%。
水系水文
寧津縣古為九河之地,現為
海河流域。河流屬漳衛新河與
馬頰河水系。縣境內有鬲津河、胡蘇河、古黃河、四女圭減河(現名漳衛
新河)、寧津新河、寧北河、寧南河、引黃乾渠、
張西乾溝等骨幹河道。在寧津境內長252.58千米,由西向東呈放射狀水系。年蓄水總量為568.7萬立方米。
土壤類型
寧津縣的土壤母質系黃河第四紀沖積物。在地形、時間、氣候和生物諸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經過人們長期的生產活動,逐漸由母質轉變為土壤。由於黃河泛濫和地表徑流的作用,使土體形成了潮土、鹽土和風沙土三大類、五個亞類、五個土屬和七十二個土種。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寧津縣水資源,主要是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
寧津縣地表水主要是天然的大氣水和地面的河流水。
大氣水:全縣以雨雪的形式落到地面的降水量年平均達580.9毫米左右。多雨年平均降水達850毫米,乾旱年平均年降水400毫米左右,每年以6-9月降水最多,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78.6%,降雨產生的地面徑流平均深47.6毫米,徑流量為3889萬立方米,最大年是1961年,徑流量為22802萬立方米,由於徑流大多產於澇年和汛期,實用價值不大。因欄蓄條件有限,大部排放東流,真正欄蓄利用的有568.7萬立方米,僅占徑流量的14.56%。
河流水:寧津縣境內有朱家河、寧南河、寧津新河、寧北河,還有引黃乾渠和張西乾溝,縣西境有漳衛新河,正常年景平均河水流量為11240.2萬立方米,最高年達12174.7萬立方米,縣境內溝渠配套,利用率達46.86%。
地下水
寧津縣屬黃河沖積平原,新三系和第四系沉積物很厚,大部地下含水岩性以粉細沙為主,地下水實為砂層孔隙水。淺層水總儲量為4.55億立方米。其中,淡水為4.15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主要是降水補給,據1981年資料計算,年降水補給量為4695.8萬立方米,灌溉回歸847.3萬立方米。河渠入滲3409.9萬立方米。
土地資源
截至2019年末,寧津縣主要地類數據如下:
(一)耕地51312.26公頃(76.97萬畝)
全部為水澆地。
(二)園地400.53公頃(0.6萬畝)
主要為果園380.77公頃(0.57萬畝),占比95.07%;其次為種植藥材、花卉等的其他園地19.76公頃(0.03萬畝),占比4.93%。
(三)林地9611.19公頃(14.42萬畝)
主要為喬木林地8085.6公頃(12.13萬畝),占比84.13%;其次為疏林地、未成.林地等其他林地1525.81公頃(2.29萬畝),占比15.87%。
(四)草地93.81公頃(0.14萬畝)
全部為其他草地。
(五)濕地1.97公頃(0.003萬畝)
全部為內陸灘涂。
(六)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4159.65公頃(21.24萬畝)
其中建制鎮3132.59公頃(4.7萬畝),占比22.12%;村莊10813.18公頃(16.22萬畝),占比76.37%;採礦用地40.96公頃(0.06萬畝),占比0.29%;風景名勝及特殊用地172.92公頃(0.25萬畝),占比1.22%。
(七)交通運輸用地1914.93公頃(2.87萬畝)
其中公路用地915.77公頃(1.37萬畝),占比47.82%;農村道路999.16公頃(1.5萬畝),占比52.18%。
(八)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5335.79公頃(8萬畝)
其中溝渠2260.35公頃(3.39萬畝),占比42.36%;河流水面1456.49公頃(2.18萬畝),占比27.3%;坑塘水面924.67公頃(1.39萬畝),占比17.33%;水工建築用地46公頃(0.7萬畝),占比8.81%;水庫水面224.32公頃(0.34萬畝),占比4.2%。
植物資源
用材類
寧津縣自然條件適宜,林木生長較快,自然林木資源較豐富。全縣用材類樹種資源30科43屬64種。其中白榆、旱柳和楊類占89.6%。
飼草類
寧津縣可做動物飼草的植物有44科64屬105種。
全縣野生飼草類植物有150科300屬500種。其中群體較大的有:葦、荻、蓬蒿、紫花苜蓿、黃花苜蓿、茅台莎、書帶草、佛指甲、洛神珠、菩提子、萍草、馬鞭草、狗尾草、竹節草、香草、蒺藜、谷莠、墩子草、爬蔓草、蘆草、水敗子草、突魯酸、茅草、灰菜、老鴰麥籽、銀子菜草、苣菜草、鐵苣菜草、刺蓬草、羊股菜草、紫野喇叭花草(另有黃、白二種)、臭草、苦碟子草、絲絡蔓、大老鴰瓢、小老鴰瓢、苦菜、野菊花、香附、枸杞、野茄子、鳳仙對、茴香草、石葦、金傘角、蠶豆草、鬼花環、野雛菊、蛤蟆草、仙鶴嘴、剪子股草、地葵、串眼魚、賴毛子草、小青裸,帽圈草、酸棗裸等。
寧津縣有水生飼草類植物資源9科13屬20餘種。其中群體較大的有:蘆葦、水草、蒲草、蓮藕、菰、浮萍、紫萍、蕪萍、澤瀉、黑三棱、水蓼、金狗尾、蘊草、菱、鮮菜草、苦草、蛤蟆腿、水浮蓮、水葫蘆、水花生、金魚藻、輪葉藻、黑藻、輪生藻、大茨藻等。
藥用類
寧津縣藥用類植物近一千五百多種。其巾種植的有29科39屬51種。全縣有野生藥用植物近千種,其中分布廣、數量多的有69科85屬125種。有土大黃、白茅根、生地黃、蘆根、天花粉、瓜萎、白茄、生薑、藕、石榴、合歡、桑、冬瓜、西瓜、棗樹、絲瓜、地骨、椿樹、鐵莧菜、貓眼草、地錦草、龍葵、小薊、大薊、益母草、蛤蟆腿、青蒿、茵陳(白蒿)、黃蒿、蒲公英、馬齒莧、地丁、浮萍、野菊花、夏枯草、雞眼草、問荊草、寧津草、蟋蟀草、青龍草、鳳眼草。翻白草、白虎草、茜草、野茶棵、旱連草、澤蘭、敗酸草、旋復花、車前草、老觀草、豬毛菜、百脈根、石龍蕊、酸醬草、洋金花、合歡花、雞冠花、玉米須、槐、艾、桑、荷、側柏、青箱子、柿、兔絲子、充蔚子、糖菩蔞、蒼耳子、地膚子、亭力予、杏、蒺藜、柏子、蔥、韭菜、車前、苦丁香、甜瓜、南瓜、蓮蓬、綠豆、黑豆、小麥、桑椹、瓦松等。
動物資源
寧津縣動物資源豐富,有12綱54目111科149屬327種。
藥用類
有9科19屬24種。其中主要有獾、刺猥、蛇、蟾蜍、蜜蜂、蠶、土元、蜈蚣、蠍子、蚯蚓、壁虎、蜘蛛等。皮毛類:有17科25屬61種。其中主要有貓、狗、貉、貂、狐狸、獾、野兔、黃鼬、地猴、鼴鼠等。
觀賞類
有14科22屬52種。其中主要有金魚、鯽、鯉、蟋蟀、蟈蟈、白翎、白玉、黃雀、八哥、百靈、畫眉、白頭翁、鸚鵡、鶚拉、鵪鶉、翠鳥等。
益鳥類
有16科19屬26種。其中主要有喜鵲、紫燕、貓頭鷹、啄木鳥、布穀、黃鶯、四聲杜鵑、班鳩、麻雀、蒼鷹、鷂鷹、烏鴉、鷓鴣、靛雀、麥溜子、晃車子、喳雞子、戴勝鳥等。
益蟲類
有8科9屬24種。其中主要有蜻蜓、蚯蚓、螳螂、瓢蟲、蟾蜍、細腰蜂、蛇、蜘蛛、蜥蜴、壁虎、青蛙等。
人口
截至2022年末,寧津縣戶籍總戶數17.4772萬戶,總人口48.049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5.6612萬人,鄉村人口32.3881萬人;女性23.4571萬人,占總人口比重48.8%;17歲以下92841人,占總人口比重19.3%;60歲及以上13.2388萬人,占總人口比重27.6%。全年出生人口2419人,出生率5.03%;死亡人口7273人,死亡率15.14%o;人口自然增長率-10.10%。
政治
縣長:王成
副縣長:李宏東、王新志、張斌、李長順、肖志勇、甄延城
經濟
綜述
2022年,寧津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1.7億元,按可比價格(下同)計算同比增長3.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5.90億元,同比增長0.9%;第二產業增加值129.89億元,同比增長2.6%;第三產業增加值125.89億元,同比增長5.4%。產業結構比例為9.2:46.1:44.7。2022年,寧津縣民營經濟戶數41094戶,同比增長6.8%;註冊資金546.73億元,同比增長28.1%。
固定資產投資
2022年,寧津縣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比上年增長2.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94.3%,第二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2.9%,第三產業投資同比下降7.8%。民間投資同比下降9.2%;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86.6%;製造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22.3%。
財稅收支
2022年,寧津縣實現財政總收入14.92億元,同比下降0.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26億元,同口徑增長18.6%。其中:增值稅收入24331萬元,同比下降:30.7%;企業所得稅收入8905萬元,同比增長48.7%;城市維護建設稅2812萬元,同比下降19.5%。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2.98億元,同比增長14.9%,其中:農林水支出44180萬元,科學技術支出7163萬元,衛生健康支出22883萬元,教育支出70194萬元。
人民生活
2022年,寧津縣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28元,同比增長5.7%。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00元,同比增長4.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29元,同比增長7.1%。
第一產業
2022年,寧津縣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0.34億元,同比增長1.5%。
農業
2022年,寧津縣糧食播種面積137.18萬畝,同比增長0.01%,糧食總產64.54萬噸,同比增長0.6%。小麥播種面積71.17萬畝,同比增長0.1%,總產32.43萬噸,同比增長0.4%;玉米播種面積64.80萬畝,同比下降1..4%,總產31.80萬噸,同比增長0.4%。蔬菜及食用菌播種面積9.41萬畝,同比增長3.3%,總產40.03萬噸,同比增長3.5%。棉花播種面積0.75萬畝,總產676.40噸,同比增長13.3%。油料播種面積0.11萬畝,同比下降63.6%,總產349.23噸,同比下降30.4%。
林業
2022年,寧津縣森林覆蓋率10.27%,林地面積9685公頃,苗木面積453公頃,經濟林面積273公頃。
生產條件
截至2022年末,寧津縣農業機械化總動力達191.78萬千瓦,較去年增長1.9%,農機化綜合水平已達到94%以上。拖拉機擁有量達到15200餘台,較去年增加61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機6831台,較去年增加40台,小麥聯合收割機2795台,玉米聯合收穫機械2014台,各類小麥玉米精播機9258台。小麥生產已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玉米機收、高效植保無人機飛防作業和秸稈綜合利用等節本增效技術的推廣套用,均有較大幅度增長。
第二產業
工業
2022年,寧津縣規模以上工業共有188家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38.48億元,同比增長6.4%;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達4.8%。實現營業收入127.09億元,同比增長2.3%;實現利潤總額6.11億元,同比下降7.7%。其中製造業實現營業收入125.16億元,同比增長2.6%;利潤總額5.30億元,同比下降5.3%,製造業利潤率達4.2%。規模以上企業中,電梯製造業培育成效顯著,實現營業收入9.97億元,同比增長40.3%;健身器材製造業實現營業收入16.71億元,同比下降2.5%,利潤總額1.12億元,同比下降15.4%。高新技術企業65家,產值增速達7.6%,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總產值比重達39.2%。電梯、健身器材、專用機械設備、農副產品深加工、智慧型裝備產業產值分別同比增長26.0%、15.7%、7.5%、6.3%和1.5%,分別拉動經濟成長0.5、1.0、0.6、1.2和0.1個百分點。
建築業
2022年,寧津縣資質內總承包、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27家,比,上年增加6家。完成總產值同比增長7.5%;簽訂建築契約額同比增長19.0%。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22年,寧津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1.98億元,同比下降0.2%。其中,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1.32億元,增長10.3%。按經營地統計,限上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0.72億元,增長9.3%;鄉村消費品零售額0.61億元,增長35.3%。按消費形態統計,限上商品零售額9.65億元,增長9.3%;餐飲收入額1.67億元,增長17.4%。按行業類別統計,限上批發業零售額1.08億元,增長55.7%;限上零售業零售額8.48億元,下降5.0%;限.上住宿業零售額332.7萬元,下降24.1%;限上餐飲業零售額1.73億元,增長16.4%。限上法人單位主要商品零售中,糧油食品類比上年下降45.6%;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下降16.8%;通訊器材類下降29.2%,體育、娛樂用品類下降3.5%;化妝品類下降10.5%。網路零售.上漲明顯,較去年同期上升146.1%。全縣大型市場交易額48.3億元,同比增長2.9%。其中,年成交額過億元的7處,過5億的2處。
對外經濟
2022年,寧津縣完成進出口總額43.41億元,同比增長78.8%。其中:出口40.93億元,同比增長77.8%;進口2.48億元,同比增長98.0%。機械製造類出口額達13.22億元,占全縣出口總額的32.3%;家具類出口額0.68億元,占全縣出口總額的1.7%。
房地產業
2022年,寧津縣房地產開發企業16家,比上年增加2家;房地產項目22個,與上年持平。開發投資比.上年增長8.1%。房屋施工面積同比下降7.6%。其中住宅施工面積同比下降12.3%。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22.8%。其中住宅銷售面積同比下降22.3%。商品房銷售額同比下降27.8%。其中住宅銷售額同比下降26.2%。
郵電通信
2022年,寧津縣郵政業務總量12685.56萬元,同比增長4%。國內函件0.96萬件,國際及港澳台函件77件;國內包裹快遞業務量98.06萬件;訂閱報紙累計份數443.28萬件。
金融業
截至2022年末,寧津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429.97億元,比年初增加52.38億元。住戶存款餘額363.60億元,比年初增加50.81億元,人均儲蓄存款77709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183.98億元,比年初增加20.97億元,其中短期貸款31.58億元,比年初增加3.57億元;中長期貸款餘額86.90億元,比年初增加9.94億元。
交通運輸
交通
寧津縣地處京、津、石、濟大城市圈中心地帶,北臨天津濱海新區、南靠省會城市群經濟圈、東接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北距北京市300千米、距天津市200千米,南距濟南市110千米,西距石家莊市240千米,東距青島市400千米。寧津縣交通便利,境內公路四通八達,多條省道及德濱高速穿境而過,濟樂高速、京滬高鐵東西並行,驅車到德州海關只需30分鐘,到天津港2小時、濟南國際機場1.5小時、青島港4小時。
運輸
截至2022年末,寧津縣共有公共汽電車營業戶1戶,出租汽車經營業戶3戶,網約車經營業戶3戶。公共汽電車運營車輛100輛,客運量103萬人次,運營里程389.5萬千米;出租汽車運營車輛163輛,客運量31萬人次,運營里程986.75萬千米。道路旅客運輸經營業戶1戶,道路貨物運輸業戶58戶,道路運輸從業人員1716人,機動車駕駛員培訓業戶9戶,教練員203人。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22年末,寧津縣擁有九年一貫制學校7所,國小學校58所(含4個辦學點);國小在校學生(含九年一貫制學校學生)3.42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教職工1876人,專任教師1873人;體育運動場面積34.8萬平方米;擁有計算機4578台,圖書33.94萬冊。初級中學15所,在校生(含九年一貫制學校學生)17781人,畢業生6031人。高級中學1所,在校生8942人,畢業生2849人;擁有圖書5.26萬冊,計算機2089台。普通中學教職工1701人,專任教師1682人,達標體育運動場館14所,體育運動場館面積1.7萬平方米,擁有計算機1731台,圖書32.18萬冊,電子圖書124.6GB。中等職業學校1所,在校生3110人,專任教師238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生145人(含送教上門學生),教職工21人,其中專任教師21人。
衛生事業
截至2022年末,寧津縣共有醫療衛生計生審批機構410個(截止到2022年3月,不包括縣醫院、中醫院和婦幼保健院)。年末在職職工人數3263人,其中:衛技人員2714人。各類衛生機構共開放床位1889張,診療人次數.250.78萬人次,其中:門急診人次數達247.45萬人次。
社會保障
2022年,寧津縣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38.53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6.41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含離退休)4.54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為2.6萬人。
截至2022年末,寧津縣共有養老機構13:家,其中在建養老機構2家,民辦3家,公建民營1家,公辦7家,床位2657張,入住老年人820人,含特困人員485人。城鄉分散供養特困人員2333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3500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98人。
安全生產
2022年,寧津縣發生各類安全生產事故共3起,死亡1人,傷3人,與去年同期相比,事故減少2起,死亡人數同比減少5人,受傷人數同比持平。其中發生建築類安全生產事故0起;發生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生產事故0起;未發生較大及以上生產安全事故。
歷史文化
綜述
寧津縣戰國建縣,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縣內出土有國家一級保護文物——漢代墓葬陶樓,有始建於唐代的李滿碧霞祠和建於明代永樂年間的長官清真寺,有600多年歷史的楊抱槐,有“三大傳統名吃”——長官包子、大柳面、保店驢肉。雜技藝術、蟋蟀文化、美食文化、家具文化、文學書畫、剪紙藝術等,是國務院命名的“全國文化先進縣”;寧津雜技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寧津縣蟋蟀文博館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命名為“中華蟋蟀文化第一館”。寧津書畫創作繁榮,全縣僅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就有5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人。山花剪紙先後成為2008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官方指定禮品;在歷史上,寧津還曾湧現出一大批較有影響的文學作家,最具代表性的當屬現代作家郭澄清及其代表作《大刀記》。寧津剪紙是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花剪紙先後成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官方指定禮品,並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現代作家郭澄清的長篇小說《大刀記》是抗日名著。
地名由來
原名
臨津縣,因臨
鬲津河得名。金天會六年(1128年)秋,縣城毀於大水,東遷現址,取“安寧之意”,改名寧津縣。
雜技文化
寧津是中國雜技藝術的發祥地,保店鎮黃家鎮是中國北方雜技藝術的發源地。2008年,寧津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雜技)之鄉”;2005年,寧津雜技被山東省認定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08年,寧津雜技正式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寧津雜技起源於秦漢,興盛於明清和民國,對中國雜技藝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至今在行內仍流傳著“沒有寧津人,難成雜技團”之說。2013年7月,在“第六屆山東國際大眾藝術節──德百杯·第七屆山東雜技魔術大賽”中,《草帽》節目獲一等獎;2014年8月,舞台雜技《力量》獲“第七屆山東省泰山文藝獎雜技類藝術作品獎三等獎”2014年9月,在第七屆“山東國際大眾藝術節──第八屆山東雜技魔術大賽”中,《蹬人》節目榮獲二等獎。
蟋蟀文化
寧津蟋蟀文化源遠流長,是第一個出版蟋蟀志的縣,第一個蟋蟀罐生產基地縣;2009年被中國蟋蟀協會命名為“中華蟋蟀第一縣”;2011年,寧津蟋蟀文博館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命名為“中國最大的蟋蟀主題展示館──中華蟋蟀文化第一館”。寧津蟋蟀以體健力足、牙齒尖利、剽悍好鬥而聞名全國,寧津蟋蟀罐也因其製造工藝古老、文化氣息濃厚而具備極高的收藏價值。自1987年以來,縣政府及蟋蟀產地所屬鄉鎮,多渠道籌集保護資金20餘萬元,用於保護蟋蟀資源,提升寧津蟋蟀產地知名度。投資300萬元,建立了寧津縣蟋蟀文博館,收藏蟋蟀罐240多個,蟋蟀用具39種,蟋蟀標本71個,成為世界“最大的蟋蟀主題展示館--中華蟋蟀文化第一館”。每年的八九月份,來自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徐州等地的眾多蟋蟀愛好者都會慕名而來。據不完全統計,全縣蟋蟀交易市場的日交易額能達到300萬元以上,年交易額3億元左右。
美食文化
寧津“三大傳統名吃”(保店驢肉、長官包子、大柳面),其製作工藝被評為德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榮列《山東美食名吃名錄大全》。3家企業獲“山東老字號”。
風景名勝
寧津縣擁有國家AAA級旅遊景區1處(文化藝術中心),國家AA級旅遊景區1處(李滿碧霞祠),省級工農業旅遊示範點6處(柴胡店鎮東崔社區、張大莊鎮清明寺木業園區、山東寶德龍健身器材有限公司、山東富士制御電梯有限公司、山東三嶺汽車內飾有限公司、山東宏業汽配有限公司),省級旅遊強鄉鎮2個(大柳鎮、柴胡店鎮),四星級旅遊飯店1家(華府國際酒店),省級旅遊星級餐館4家(豆撈坊、名吃聚飯莊、保店大酒店、文剛大酒店),旅行社1家(寧津山水旅行社),旅行社分社2家(國商國際旅行社寧津營業部、旅遊百事通國際旅行社寧津門市部)。
| 康寧湖雜技文化主題公園 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山東省德州市寧津縣正陽路。康寧湖總面積約1080畝,是一座集雜技文化、旅遊、休閒、娛樂於一體的水景主題綜合公園。 |
| 德百雜技·蟋蟀歡樂谷 由“雜技蟋蟀文化中心、特色旅遊小鎮、歡樂童世界、民俗文化中心、田園綜合體”五大板塊組成,該項目彰顯文化突出特色,是弘揚中華雜技文化,培養雜技人才,建設雜技培訓中心,形成培訓、演藝為一體的雜技教育演出基地。 |
| 蟋蟀文博館 該館總面積580平方米,以“弘揚蟋蟀文化、展現民俗底蘊”為主題,綜合運用聲、光、電等現代高新技術手段,採取虛實結合、動靜結合的手法,突出收藏、研究、展示三大功能,主要包括互動多媒體、浮雕、圓雕、蟋蟀文化故事、蟋蟀標本、書畫、蟋蟀用具等,為蟋蟀愛好者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文化交流場所。 |
| 碧霞祠 寧津碧霞祠又叫李滿碧霞祠,位於寧津縣城北13千米、大柳鎮鎮政府駐地北3千米處。由於歷史的原因碧霞祠遭到破壞,1992年在各方的努力下得以重建。主要建築包括山門、鐘樓、鼓樓、碧霞祠正殿,正殿東面為普照寺,正殿後面為玉皇閣。寧津碧霞祠有著悠久的歷史,始建於唐朝,古稱天仙聖母殿,曾於清乾隆四十年(1779年)重修,改名為碧霞祠,並沿用至今。 |
地方特產
寧津大柳面
寧津大柳面源於清朝
乾隆年間,已有200多年歷史,最初由張家面鋪所創。經過張家人一代一代的傳承和發展,大柳面逐漸形成了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食品。
保店驢肉
保店驢肉因其產地
保店鎮而得名,為寧津“三大名吃”之一,成名於清朝嘉慶年間,是宮廷貢品。
長官包子
長官包子用料講究,製作精細,選用
魯西黃牛肉剮筋去骨,手工剁碎,本地產小洋蔥,古老的小研磨香油,自炒香料,上好的醬油等調料,精製麵粉發酵後製作而成。
著名人物
雋不疑
生於西漢時期,字曼倩,渤海人士,幼時刻苦攻讀《春秋》,成年後先後做渤海郡文學、青州刺史、京兆尹等職。他深明事理,針砭時弊切中要害,為官執法嚴而不酷,漢昭帝和大將霍光稱讚他通曉經典,深明大義,智勇雙全。不疑因病離職後,趙廣漢繼任京兆尹,說:我可在臣民中禁娼止邪,但在處理國家安危的大事上,我不如不疑也。不疑死後,朝廷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其墓葬位於今寧津縣北十八里大柳鎮北(據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寧津縣誌》)。
劉翰
生於五代時期,寧津縣人,世代名醫,曾向周世宗獻《經用方誌》30卷、《論》10卷、《今體治冊集》20卷,被周世宗嘉獎,任醫官兼衛尉寺主薄。宋太祖時期,因醫術、星相術精湛,歷任朝散大夫、鴻臚寺丞、尚藥奉御、檢校工部員外郎、檢校戶部郎中。曾主持修定《唐本草》,確定收載藥物981種。
都勝
生於明朝初年,寧津縣人。原襲任南京羽林左衛指揮僉事。明成化初年(1466年),被提升為代理部指揮僉事。為防備日本海盜侵擾,奉命駐守揚州。當時鹽徒作亂,他率部平定立功,升為參將,並負責保護水上運輸。後任總兵,主管水路運糧。都勝一生任職於長江富庶地區,為官57年,廉潔奉公,生活儉樸,每天只用豆腐佐餐,時人因以為號“豆腐官”。
龐際雲(?—1884年)
原名震龍,字省三,劉營伍鄉龐寨子村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考中舉人,鹹豐二年(1852年)考中進士,並被選為翰林,故後人稱他為“龐翰林”,他歷任刑部主事、江寧鹽巡道、兩淮鹽運使、淮陽海道、湖北按察使、湖南布政使、湖南巡撫、雲南藩司等職,逝於雲南藩司任所。在中法戰爭期間,他“籌兵治餉,皆中肯綮”,成為各省官員學習的榜樣,獲頭品頂戴,受頭品封典。
吳潯源(1824—1902年)
字棠湖,小店鄉王莊人,清末學者、書法家。鹹豐十一年(1861年)考中副貢,光緒元年(1875年)考中恩科舉人。他受過系統的封建教育,天資聰敏,刻苦攻讀,學識淵博,尤其致力於歷史典籍和古代文物的研究。工書畫金石,其書法遐邇聞名。石刻有《朱子治家格言》全文,頗為時人稱道。他反帝愛國,性情高潔,輕視利祿,從不趨炎附勢。曾受李鴻章之邀,赴京編修《畿輔通志》。晚年專心著述,計有《畿輔河渠志》《寧津縣誌》《東光縣誌》《重排石鼓殘字》《晉王羲之年譜》《塤譜》《笛譜》《漢隸十六種》等,詩集若干卷。
李浚之(1868—1953年)
號響泉,長官鎮曹塘村人。畫家、美術史家,當代研究書畫的著名學者。建國後,黨和政府聘其擔任故宮博物院顧問、文史館館員,煥發了他為新中國的歷史文化事業做貢獻的激情。先後著有《東隅瑣記》《清畫家詩史》《榆園圖題詠集》《閱微草堂硯譜》《雲台印象》《臞翁叢鈔》等,其中《清畫家詩史》由著名書法家啟功題序,評其為“以人存詩,以詩存畫,權衡精密,寄託乃彌,別闢蹊徑,自樹風標”。寧津縣建有李浚之紀念館。
齊壁亭(1883—1968年)
名國梁,以字行。寧津鎮五胡同人,教育家。他先後留學日本和美國,取得碩士學位。回國後,曾任寧津高等學校校長、保定高等師範教員、天津河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校長、天津河北省立師範學院院長等職。建國後,歷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參議,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政協河北省委員會副主席等職。1968年,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病逝於天津。1980年,黨和政府為其平反,河北省委書記趙一民親自為其主持追悼會,對其一生的功績予以肯定和褒揚。
齊思和(1907—1980年)
字致中,寧津鎮五胡同村人,中國民主同盟會員,著名歷史學家,愛國學者。歷任北平師大教授,燕京大學歷史系主任,文學院院長,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學術委員,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研究會名譽主席。一生著述近400萬字。1961年,應吳晗邀請,任《世界歷史小叢書》副主編。
榮孟源(1913—1985年)
大柳鎮大柳街人。解放戰爭時期和建國初期,在北方大學和華北大學任教。1950年,從華北大學歷史研究室轉到新創建的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歷任研究員、學術委員、研究室主任,國務院古籍整理規劃小組成員,中國現代史學會副會長等職。創辦有《史學周刊》專欄,著有《中國近百年革命史略》《中國近代史年表》《國賊蔣介石》《孫中山選集》《蔣家王朝》《歷史筆記》《隋唐五代歷表校記》《史料與歷史科學》。協助范文瀾修定《中國近代史》和《中國通史簡編》。對中國近代史研究頗深,發表論文30多篇,1954年至1985年,長期擔任《近代史資料》主編。
張斌(1928—1968年)
又名張傳芳,張宅鄉二堂蘇村人。出身於民間音樂世家,自幼受到家庭薰陶,未滿10歲即以琴歌聞名鄉里。先後任鄉文書員、渤海文工團分隊長、山東省呂劇團音樂組長、山東省魯劇研究院研究員、山東省戲曲研究室組長、中國音樂家協會山東分會常務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等職務,是山東呂劇音樂發展創新的奠基人之一。曾先後為電影戲曲片《李二嫂改嫁》《孫安動本》《蔡文姬》《井台會》《穆桂英》《拾玉鐲》等70多個劇目設計音樂、唱腔,並獲華東戲曲會演大獎。1968年10月,在文化大革命中慘遭迫害,含冤去世。
郭澄清(1929—1989年)
當代作家,山東省寧津縣郭皋村人。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6年,任《寧津日報》副總編兼《激流》文藝月刊主編。1975年8月,他在煤油燈下創作的長篇小說《大刀記》被人民文學出版社,山東人民出版社同時出版,全國20餘家省市電台連播,後被改編成話劇、電影,收入《中國小說辭典》《中國長篇小說辭典》,並譯成多種外文。1988年12月,被評為文學創作一級職稱。
榮譽稱號
寧津縣是中國五金機械產業城
中國實木家具之鄉
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1958年,被國務院命名為“文化縣”。
2004年,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家具協會授予“中國桌椅之鄉”。
2005年,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土畜進出口商會授予“中國工藝毯之鄉”和“中國工藝毯出口第一縣”。
2007年,寧津雜技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寧津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2020中國特色小吃百佳縣市。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
2020年12月30日,入選第六屆山東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縣。
2020年12月22日,入選全國第五批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
2021年9月8日,入選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整縣(市、區)屋頂分散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
2022年4月7日,入選山東2022年高標準農田整縣推進示範縣公示名單。
2022年5月,入選2021年度全國信訪工作示範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