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第七中學位於市區西南角,德州市區唯一國辦全封閉、寄宿制學校。學校現有在校生1100人,在職教師64人。其中中學高級教師28人,中學一級教師24人。是一所充滿活力與朝氣的初級中學。以前,在校生不足300人,2005年新生入學僅僅80餘人,許多領導一提到七中,都要皺眉頭,教師跳槽,生源外流,被教育局定為薄弱學校,甚至有取締的聲音。而就是在這短短的四年中,七中卻在默默地變化著,辦學規模如滾雪球,越滾越大。也許有人會問,是誰給七中帶來如此巨變?這也正是七中人正在思索的問題。教育改革的大潮如風捲殘雲,滌盪著一切落後的教育模式,更像陣陣春雨,催生了無數充滿無限生命力的教育新苗,許多成功的教育教學經驗應運而生,引領著改革的潮頭,封閉就要落後,落後將遭淘汰,七中面臨著危機,七中人也強烈的意識到了這種危機,走出去學習,坐下來研究,教學上嘗試,多年的探求和摸索,七中終於找到了一條走出困境,走向成功的途徑,這就是,堅持素質教育,開展教學改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德州市第七中學
- 簡稱:德州七中
- 學校類型:寄宿式
教育素質,地理位置,
教育素質
“人人要熱愛素質教育,人人要投身到素質教育中去。”這是齊濤廳長在2009山東素質教育論壇上提出的全省教育工作目標。幾年來,七中從領導班子到每一名教師都堅定著一個信念,就是把素質教育貫穿在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每一個環節上,以素質教育為中心開展全方位、大力度的教學改革。首先找準切入點,從課堂入手,徹底改變傳統課堂教學中“滿堂灌”,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學生個性發展的弊端。七中在全市首先推行了“學案導學,當堂達標”的教學模式,摒棄傳統課堂,堅持導學教學成為七中的鐵律。然而,改革的開始階段都要經歷一番陣痛,尤其對從事多年傳統教學的老教師,這種陣痛尤為強烈, 學案不同於教案之處就是把學生的“學”凸顯於課堂的主要地位, “學”不是講,也不是教,是以學生學為根本要求。教師教學的藝術主要體現在“導”,即教師在課堂上扮演的角色不再是以前的“講”課者,而成為引導者,指導者。這就意味著老師要少講甚至不講,強迫以“講”為生的老教師們放棄講的權利,這不是在砸老師的飯碗?阻力是可想而知的。針對這種情況,學校認識到,改革不會一蹴而就,不能搞疾風暴雨,決定先從年輕教師中實行,青年教師思想新,知識新,接受新事物快,把他們推到學校教改的前沿上,既是對他們的鍛鍊,又使學校教改有了一個有序和漸進的過程,給老教師一個緩衝的過渡階段。學校規定青年教師必須運用新模式上課,老教師可以邊學習便適應,逐步向新模式過渡。看看這些年輕人的課堂,學生活起來了,學習火起來了,課堂上,老師“零距離的接近學生,無條件的尊重學生”,“合作學習”,學優生更優,學困生找到了自信;課堂外,學生研究學習,討論問題,為課堂上的精彩表現做充足的準備。學習成了一件多么快樂的事情。課堂成了一個大孩子(老師)和一群小孩子“燃燒激情的舞場,澆注熱血的聖壇,青春飛揚的草地”(李炳亭)。這些青年教師帶動和促進了學校教學改革的全面開展,他們優異的教學成績,得到家庭和社會的熱烈稱讚,給了改革者自信,更給了學校決心,一年後,七中全校範圍內全面實行新模式教學,老教師們也忍痛割愛,紛紛把學案帶進課堂。這一模式的優勢就在於使學生課堂學習——過程路徑化(路徑不平坦,有台階,但不至於攀登);目標具體化(從易到難);氣氛輕鬆化(和諧、民主、積極、主動,讀、說、議、評、寫貫穿始終);形式靈活化(合作學習,互助交流 ,師生互動,兵教兵);反饋快速化(當堂達標情況,學困生掌握情況)。當今教育名人李炳亭先生在《高效課堂22條》中對素質教育做了這樣的界定:“素質教育的‘素質’最主要的是‘學習能力’:思維力、生成力、表達力(聽說讀寫)。”這一模式的成功運用,緊扣了和落實了張志勇副廳長在2009全省素質教育論壇上提出的“要把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為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抓緊抓好”的要求, 實現了課堂教學素質化。
每個學生都有亮點,讓亮點燦爛起來
“每個學生都有亮點,讓亮點燦爛起來”是七中唱響的口號,更是灌注在每個教師心中的堅定信念,並且落實在教育教學每一個環節。尋找亮點,發掘亮點,培養亮點,展示亮點,給學生更多展示自我,張揚個性的空間和機會,這已經成為每一名教師的自覺意識。課堂上,一條正確的解題思路,一句精彩的答題語言,甚至一張美麗的笑臉,一個下意識的手勢,都會被老師緊緊抓住,借題發揮,鼓勵渲染。學生稍縱即逝的一瞬間的亮點,老師把握住了,學生有了成就感,學習的興趣陡增。讓成就感時刻充滿在孩子們的心裡,形成吮吸新知識,充實新思想的無窮動力。趙瑞辰同學是七中07屆畢業生,當時學習成績非常差,自己幾乎要放棄了,可是老師沒有放棄他,班主任發現該生對美術特別愛好,就把他推薦給美術老師進行輔導,美術的特長給了他自信,他重新振作起來,各門文化課成績顯著提高,當年他以較優異的成績被德州一中錄取為美術特長生。這類的例子在七中可以說不勝枚舉。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一個孩子是毫無才能的庸碌之輩。”在七中,不放棄每一個學困生,是全校教師的自覺意識,“讓學生學會的課才叫好課,讓學生學會的老師才叫好老師。”是評價教師的主要標準。
課堂上,從班級最後一名抓起,細化落實合作學習制度,小組間學優生幫助學困生,使學困生在課堂上能最大限度的展示能力,彰顯個性,沒有歧視,不言放棄,反而得到比一般學生更多的關注,更多的尊重。學案導學,當堂達標,確保每一名學生都能夠當堂完成學習任務,實現學習目標。課堂外,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特長盡情的發展,讓學生認識到,特長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培養的。學校最大限度的為學生提供施展特長的機會和條件,孩子們可以在綠茵場上展現英姿,可以在美術室里盡情潑墨。喜歡音樂,可以讓陽春白雪、高山流水在你的指縫間宣洩流淌;愛好閱讀,閱覽室里隨時有一席幽靜之地,中外文豪大師會與你默默交流。七中以成功的素質教育實踐,向社會證明著,只有堅持素質教育才能真正培養出知識豐富,人格健全,意志堅強,全面發展的成功人才。1100個美麗的亮點裝點著七中美麗的夜空。
大膽創新——國中開設選修課
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是素質教育對學校教學工作的要求,也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素質教育不是隨意放縱,不是放任自流,我們把嚴格的學風建設和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緊密結合,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興趣,倡導學生應學有所成。國中學生開設選修課,這種做法也許以前聞所聞為,但是在七中,學校大膽的開了這個基礎教育的先例,而且初一一入學即填報選修內容。選修內容包括體育、音樂、美術、閱讀、英語、名篇欣賞、信息技術、演講辯論、實驗技能總計10個大項,14個小項,每一項都有指定的專職教師進行特長輔導,開學初以表格的形式發給學生,學生根據自己的意願、愛好和精力選擇其中的幾項或多項進行特長發展。有特色的課外活動模式,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思想品德、智力發育、審美素養的形成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經過全體師生的努力,學校第二課堂獲得豐碩的成果。連續四年,七中音體美特長生升入一二中和實驗中學的人數逐年遞增。每年都有許多學生在國家、省、市、區的各級各類競賽中獲獎。07——09連續三年,七中取得全區中國小運動會三連冠;08年,七中代表運河經濟開發區參加全市中國小運動會獲得總分第五名的好成績;09年,5名同學被德州一中破格錄取為體育特長生。七中素質教育的優異成績得到上級領導,有關媒體,上一級學校,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德州一中建校80周年之際在七中特別掛出了“德州一中體育特長生培養輸送基地”的牌子。08年11月份,德州電視台為七中做了“從‘醜小鴨’到‘白天鵝’的蛻變”的專題報導,09年10月份,又在德州新聞“今晚播報”節目中報導了七中“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全面發展”的做法。
全方位、寄宿制、小班化的管理模式;學案導學、分層達標的教學特色;賞識教育,張揚個性的教育理念;走出校門、借鑑提高的辦學思路;一絲不苟、始終如一的敬業精神;未雨綢繆,預防為先的安全意識;潛心治學,精益求精的教研風氣;合作學習,共同提高的靈活課堂;循循善誘、及時四清的包生制度;豐富多彩、生機洋溢的第二課堂。封閉的校園裡,是一個個熱情洋溢的笑臉和活躍開放的思想。這些特色,鑄就了七中的今天,連續四年,七中堅持素質教育,苦練內功,潛心探索,一步一個台階,一年一個變化,把一批批莘莘學子以優異的成績送入高中,成就更美好的夢想。學生學在七中,如沐春風,家長選擇七中,心裡踏實。
地理位置
地址:鐵西南路69號